海南省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媒体见面会
2022-05-30 19:04 来源: 海南省新闻办公室 【字体:   打印

海南省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媒体见面会实录
(2022年5月30日)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四级调研员茹英英: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共同主办的海南省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媒体见面会。

今天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最崇高敬意,祝愿每一位科技“追梦人”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0年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果科学家精神有底色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红色,是敢为人先的创新蓝色,还是呕心沥血、献身科研的奉献青色。……这些底色就是我们的底气。”

今年3月以来,3家主办单位结合开展“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开展2022年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热潮,评选出曾敏等20名2022年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覆盖种业、深海、热带农业、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素质教育、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9名、占45%。

刚刚,3家主办单位举行了海南省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在,我们在这里举行媒体见面会。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6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到现场与各位记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

这6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贺丽生女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党选民先生,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院长)、儿童保健主任医师樊利春女士,海南大学教授任佳先生,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海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吕淑果女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刘洋洋先生。

下面,我们逐一邀请这6位代表分享他们各自的奋斗历程。第一位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贺丽生女士。有请贺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贺丽生: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和网友们,大家好!我叫贺丽生,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很荣幸获得2022年“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深海生命系统。我们知道,海洋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但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却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及人类对月球的了解。深海特别是深渊生物的研究与陆生生物相比,相差甚远,原因之一便是获取深海生物样本困难。因此,为揽瓷器活,先做金刚钻。我与工程部门紧密合作,研制了生物诱捕器、保温防逃逸装置及底栖生物负压吸引器等,解决了深海及深渊底栖生物的采样问题。这些装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目前已在多个航次中包括南海、南海冷泉、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印度洋热液区甚至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获得了成功应用,捕获了大量深海及深渊生物样品,为我国深海及深渊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与其它大多数行业不同,海洋科学工作者需要经常出海,海上的那部分工作对后面的科研分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上工作第一要克服的就是晕船,晕船就像我们牙疼一样,没什么大事,但晕起来,也会要人命。记得有一次搭乘一个三四百吨的小船,在南海测试我们自己研发的设备。船体小的情况下本身在海上晃动就大,再加上遇到了台风,我当时晕的是非常厉害,把着船栏杆一直呕吐。看着滔滔江水,都想跳下去,一了百了。这样的事情会经常发生,大风、小风,基本每次出去都会遇到,全程风平浪静的时候非常少。除了晕船,每次出海的时间也很久,特别是远洋航次。自2014年至今,共参与了大小科考航次10余次,包括5次远洋航次,海上工作时间达300余天,其中最长的一次在海上的时间是72天。在海上度过一次春节、2次生日,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我的妈妈,虽然已经70岁了,但每次出海,还坚持帮我照顾4岁的女儿。

2020年10月-11月,我参与了“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深潜器的海试航次。“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13个潜次,其中包括8个连续万米潜次。万米海底的静水压极高,有1000多个大气压,所以万米深潜对潜器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工程潜次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奋斗者”号性能的稳定,而我也因此获得了在此次海试中唯一一次应用海试的机会。我搭乘“奋斗者”号下潜至10902米深度,成功获得了万米海底的生物样品,及一些原位测试的数据,同时也为后续的万米海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奋斗者”号进行一次万米海试大约需要14个小时,出舱的时候,腿都是僵住的,不能立刻站起来。然而,任何辛苦都是值得的,海上工作即便困难再多,风险再大,我们也会砥砺前行,因为这件事需要去做,需要有人去做。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作为一名海洋人,将自己所学回报社会是我的责任和担当。因此,我积极参与各类海洋科普教育活动,如2021年3月参加了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公益讲坛活动,借助此平台向社会公众介绍了我国深潜事业以及万米深潜的经历;同时参与拍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宣传片,宣传中科院科普活动;参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科普日活动,并做了“万米深潜”的报告;为中国少儿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杂志撰写文章等。

中科院在2014年建立了深渊专项B,我也参加并负责了其中的一些任务。深渊专项建立后,科研成果由之前的几篇增加到几十篇,揭示了深渊生物不同于浅海近缘物种的独特的生存策略,开创了我国“深渊生物学”的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国家的强大支持,珍惜机遇、只争朝夕,在科研一线脚踏实地、上下求索,攻坚克难、奋勇拼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谢谢大家!

茹英英:谢谢贺丽生研究员的精彩分享。接下来,请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党选民先生分享他的奋斗故事。有请党研究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党选民:各位媒体记者和网友们,大家好!我叫党选民,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是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今天非常荣幸能以“海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在这里与大家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我们在西瓜科研工作中的小故事。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我于1985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专业,有幸师从我国著名育种专家王鸣教授,他选育的“西农八号”西瓜品种是目前国内北方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造福了千万瓜农和消费者。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他“向下扎根、向上结果” 的座右铭的激励着我,使我爱上了西瓜科研和生产。

大家知道,海南具有“天然温室”的美称,是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和北运瓜菜的生产基地。海南西瓜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峰时期海南冬种西瓜占我国冬季市场消费的80%以上,为此被我省列入优势农产品。但进入本世纪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海南西瓜生产面临多种挑战,出现面积萎缩、价格波动剧烈、比较效益下降等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品种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海南的西瓜再也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生产面积一下子从30多万亩下滑到10多万亩。以此能否选育出适于海南本地栽培的优质、耐热、耐湿的西瓜新品种就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

传统的育种方法选育一个新品种周期一般需要7-10年的时间,有时还得面对失败的残酷结果。我们课题组克服重重困难,从零开始,先后收集西瓜种质资源600多份。为加快育种进度,我们充分利用海南气候优势,并通过设施大棚种植,每年加代种植2-3茬,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创制出一批优异的蔬菜新种质和自交系,选育出蔬菜新品种14个,其中有6个西瓜新品种通过新品种登记(认定)、3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转让西瓜新品种权1个,填补了海南省精品西瓜育种的空白。选育的美月西瓜新品种先后被授予“海南省著名农产品”、“海南省2015年最受欢迎十大优秀农产品”称号。

西瓜新品种的果实是甜蜜的,可育种的过程是艰辛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坚守和付出。对我们育种人来讲,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敢坐冷板凳。亲力亲为才能熟悉育种材料,光靠看数据和报告无法挖掘和利用好育种材料,育出好品种。试验田就是我们的工作间,头顶戴草帽,脖颈搭毛巾,脚下蹬胶鞋、身穿沾满泥土和汗水的工作服,便是我们的日常装扮;播种、育苗、移栽、授粉、套袋、田间观察和记载、考种等是我们工作常态, “白+黑”、“5+2”, 也经常是我们的工作模式。我们的周末和星期天,常常是在试验田度过的。记不住有多少个春节,因为要进行西瓜授粉和采种,我们的假期是在瓜地度过的。因西瓜开花早、授粉时都需六、七点钟就去了试验地,开展授粉工作,在田间不能蹲着或坐着,只能弯着腰进行,有时要(经常要)连续工作4、5小时,“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夏天大棚里高温闷热,温度常常超过四十多度,人在里面热的直冒汗,衣服被汗水打湿一次又一次,有好几次因为高温都出现中暑现象。由于长期受早上风寒和露水(侵袭)影响,我的膝关节落下了风湿病,有时痛的上下楼梯都困难。因为热爱,才能坚持、因为热爱,才甘于吃苦、因为热爱,才敢于拼搏,直到今天我还依然坚持下地。

我今年57岁了,是西甜瓜科研领域的一个老兵,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我退休前,我将认真地搞好团队的传帮带,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更多更好的“好吃、好种、好卖、”的“三好”西瓜、甜瓜新品种,为丰富居民“果盘子”、充实瓜农“钱袋子”尽绵薄之力。为海南“南繁硅谷”建设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茹英英:谢谢党选民研究员的精彩分享。接下来,请来自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的樊利春女士分享她的奋斗故事。有请樊主任。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院长)、儿童保健主任医师樊利春: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和网友们,大家好!我是樊利春,现任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院长)。也是一名长期从事儿童保健临床与管理实践的妇幼卫生工作者。

1994年我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来到海南省妇幼保健院也就是海南省妇女儿童中心前身工作,凭着对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一腔热忱,在海南这片沃土扎下了根,一转眼已经在海南工作28年了。

28年来,我时刻被“妇女儿童健康事业”这项伟大的工程所吸引,秉承 “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业务水平,不断积累儿童预防保健和疾病干预的经验,在前辈的感召下,始终致力于我省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政策、策略研究,关注农村地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发展,将儿童保健、儿童早期发展等理念不断引入到我省各项基层卫生妇幼保健工作中去,成长为一名有情怀的妇幼健康领域的专家。

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未来是我们妇幼人最大的梦想,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或者落后地区,在我们眼里,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优质、可及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可是,建省之初,由于我们建省晚,妇幼卫生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我们国家妇幼卫生工作的方针有一句话是:“预防为主、面向基层、面向群体” 因此,出于工作的原因,初来海南的那几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几乎到过海南所有的乡镇卫生院,跑遍了海南的山山水水,我们了解到我们海南广大农村地区儿童保健工作基础薄弱,专业人员匮乏,儿童保健服务覆盖面低,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比较突出,必须从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从2008年开始,在省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开始着手启动大规模的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由我作为牵头人,组织专家制定我省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的任务要求、业务用房、设备、人员配备、功能职责及信息收集等六方面的标准和管理规范,并且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创造性地完成我省农村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体系标准化的建设工作,为降低我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营养不良患病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因此,我们的项目获得“中国妇幼保健事业成就奖妇幼卫生管理最佳实践”二等奖。

随着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妇幼卫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近些年来,我省妇女儿童各项生存指标持续向好,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降低,这两项指标均提前达到国家和省里制定的“两纲要”“两规划”所制定的目标。因此,近些年来,我又将工作重点放在儿童早期发展上,力争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妇幼健康服务链,并努力打造相应的人才团队。可喜的是,由我作为核心成员的海南省妇幼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健康与儿童早期发展(生命1000天)人才团队”,因在妇女儿童健康相关基础、保健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荣获“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获评省委人才局“国内领先人才团队”,这也是我们海南卫生系统唯一一家获评国内领先优秀人才团队的单位。

由于我和我的团队多年的工作,这些年来我们取得了许多成绩和荣誉,我所在的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海南省文明单位、“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第一批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等。我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南海名家”人选、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以及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沉甸甸的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激励我倍加努力、接续奋进。接下来,我将以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这一荣誉为新的动力,继续带领我中心奋战在保卫我省妇女儿童健康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展现妇幼保健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茹英英:谢谢樊利春主任的精彩分享。接下来,请来自海南大学的任佳先生分享他的奋斗故事。有请任教授。




海南大学教授任佳: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和网友们,大家上午好!我叫任佳,是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耕海洋,为蓝色国土保驾护航——这是我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信条。“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则国弱民穷。”我深知,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200多万平方公里南海海域,不仅是我国能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域,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海运贸易的重要枢纽,更是我国维护国家海上安全的重要屏障。但是,基础设施难以构建、气象海况难以捉摸、持续的能源补给难以保障等问题,限制了陆地形式的新技术向海洋直接移植。因此,我决定以海洋无人智能装备为研究对象,开展海上通信、导航、控制关键技术攻关,设计研制颠覆性海洋智能装备,来服务于海洋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分析。

海上测试是检验海洋装备研发水平的唯一途径。但海洋装备实海测试风险极大且费用高。在研究起步阶段,为了降低测试成本,提高测试的灵活性和测试人员安全性,我带着团队采用了“最笨的方法”开展研究。

在进行第一代无人艇原理样机的试制工作中,因为经费紧张、场地不足,我带领团队的青年教师用“最笨的方法”进行测试——晚上校园人车稀少时,我们就模拟海浪涌动的幅度,用推车载着无人艇,一圈一圈地绕着停车场走,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在技术趋于成熟时,才进行真正的海上测试,我们将无人艇的部件搬运到海口老城镇,先在停车场里进行组装,再把无人艇推到海边。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国内无人艇技术才刚刚起步,几乎没有什么可借鉴参考的资料。团队只能一边研究、一边测试,一边摸索、一边改进。“还记得2013年第一代无人艇进入实海测试阶段,当看到自主研制的无人艇在按规定航线跑了起来,我们都高兴的抱在一起跳。天有不测风云,此时,无人艇突然不受控,几个大大浪过来推着无人艇撞在礁石上,几十万元的装备转眼打了水漂,那段时间大家都心灰意冷,信心不足。自此以后团队疯狂到什么项目都接,就是为攒钱再造一艘无人艇,可是当新艇造好后团队却没有人有勇气再操控测试”。

宝剑锋从磨砺出,历经9年,我带领团队攻克了无人艇自主控制技术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先后研制了5型无人艇,并接受某集团军邀请,携带新研制的无人靶艇参加实弹演习。当轰鸣的战机瞬间从头上掠过,直奔他们研制的无人靶艇而去,轰的一下,靶标被精准摧毁,我除了激动和兴奋,更多的是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思考。此后,围绕无人艇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我带领团队开展新能源无人艇、半潜无人艇、无人艇与水下装备协同、新型潜标等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海洋场景+电子信息+国防特色应用”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并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国防领域研究成果向海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转化,研制形成了海上多智能体(无人艇、无人机、智能浮标等)遇险目标搜寻监测支撑平台,在海南省搜救中心、海口海事局、清澜海事局、南海救助局湛江救助基地承担的多起海上应急救援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30位群众生命,并挽回数百万财产损失,为海南省自由贸易港海上通道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今天我获得2022年度“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是团队师生们共同的努力和对梦想追逐的结果。我们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继续加快脚步,深耕自贸港这片蓝色沃土。谢谢大家!

茹英英:谢谢任佳教授的精彩分享。接下来,请来自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吕淑果女士分享她的奋斗故事。有请吕副所长。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海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吕淑果: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和网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吕淑果,一名农工党党员,来自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从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非常荣幸能够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感谢组织对我工作的肯定。

我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研究近20年,从黄海的小湾区到南海的广袤海域,都有工作的航迹。我博士论文在青岛的胶州湾完成,每月一个航次,每个航次14个站位,工作量大,几乎每次我都是最后一个下船。来到海南后,围绕海洋生态环境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每个项目都需要开展大量现场调研。我和大海的感情就在一个个颠簸的航次中越结越深。

最近主持的省重点研发是关于海洋微塑料赋存及风险评估,显微镜下样品膜上微塑料种类众多。再查阅国内外数据库,关于海洋垃圾及微塑料的文章像海啸一样铺天盖地。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很现实,我该如何去做?是继续投入找更多证据的洪流中,还是直面现实为减少塑料污染而努力?我选择了后者,并开始了全力以赴推动“无塑海洋行动”的征程。征程的第一站是昌化渔港“渔船打捞垃圾”试点。昌化渔港停靠的多为家庭生计型渔船,渔民多为当地居民且彼此联系紧密,社区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相对较高且民风朴实。如何开展工作?需要一套激励机制,更需要第一个站出来说yes的渔民。很幸运,我们找到了,他就是钟强彬,一位80后渔民,三个孩子的父亲,他经常在凌晨风浪中捕蟹,午后烈日下捞虾,从业20多年,从容并乐观面对出海的辛劳,对海洋环境污染和渔业资源退化有自己的洞察,并积极行动,将落到渔网中的塑料带回岸上处理。接下来,我们又得到郑永发大哥的支持,他的船经常能打捞到废弃的蟹笼。去年9月的一个晚上,郑大哥在把废弃蟹笼拉上船时,被笼里的铁钩扎透了手指。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昌化,看着裹了纱布肿起来的手指,感到特别难过,也更加坚定了要把减少海洋垃圾这件事做下去的决心。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加入的渔民也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53艘渔船200多名渔民加入,海底或水体中的塑料越来越多的被带离了大海,为成千上万只海龟等海洋生物消除了威胁。除了渔民,罗英兰和陶老英在港口处理垃圾,85岁高龄的赵月英老奶奶帮缝制专用网兜,欧盟驻华代表团、德国国际合作组织、海南智渔、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等国内外机构的代表和昌化镇、昌江县政府及省相关部门的领导,大家都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渔民为主的“无塑海洋行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誉为“新渔夫与海的故事”。

如果问我和团队在其中做了什么?用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挖贝觅珠,串珠成链,使熠熠生辉的珍珠照亮了社会,让纯净明亮的项链美化了海洋。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工作,我也准备好将它作为终身事业。

海洋垃圾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应对,入海排污口无序设置等区域性难题也需要解决。我省入海排污口的最大问题在于陆域海水养殖尾水的无序排放,这是我省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长期矛盾的焦点,也是多年来各级各类环保或海洋督察的重点。为切实有效推动矛盾解决,我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养殖尾水排口规范化设置论证,这项工作除了需要研究养殖本身、还涉及法律法规、空间规划、生态调查、环境监测、水文动力、地形地质勘测等,难度很大。同时省级和国家层面尚未制定技术指南,也没有可参考的案例。我们攻坚克难,根据实际创建论证框架和技术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完成我省第一个养殖尾水排口设置论证。我们的足迹遍布全省陆域海水养殖区,我们的报告成为全省相关工作的范本。两年来,我们陆续推动解决沿海市县近万亩养殖区的尾水排放问题,在有效解决海岸带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同时,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很多市县或企业这么反馈:“养殖尾水往哪里去?找环科院吕所团队”。

问题的系统解决,需要顶层设计。2020年,我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海南省“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扎实认真开展调研,深入到每一个海湾、每一段岸线、每一片滩涂湿地,识别突出问题百余个,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规划,于2021年底印发。同时作为国家规划专家和省级规划技术负责人,在落实国家规划任务的同时对市县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时间紧任务重,却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规划工作得到冯忠华省委常委的口头表扬和生态环境部海洋司张志峰副司长的肯定。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单位的培养,团队的协作,也离不家人的爱和包容,感谢你们。未来,我将继续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坚韧不拔的精神毅力投身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人海和谐愿景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茹英英:谢谢吕淑果副所长的精彩分享。接下来,请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刘洋洋士先生分享他的奋斗故事。有请刘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刘洋洋:各位媒体记者和网友们,大家好!我叫刘洋洋,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南药研究。

其实,我读研究生时就开始研究南药,2010年从海南大学毕业,因为喜欢南药,我选择留在了海南,希望立足海南,通过科技,服务海南南药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年我也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入选了海南省首批“南海名家”青年项目,现在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和海南省领军人才。

今天,我又非常荣幸获得海南省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荣誉。借这个机会,向长期以来对我工作给予支持的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以及我的家人表示感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我与南药的故事。

槟榔、益智和巴戟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海南的道地药材,但是临床上用的这些药材存在冒充、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于是,我研究制定了18项道地药材和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填补了空白,为海南道地药材实行优质优价提供了参考,希望能推动我们海南道地药材的传承与保护。此外,我们海南还有一大批地方常用的药材(包括黎药)没有质量标准,无法进入市场流通和中医临床使用。因此,我开发制定了25项地方药材质量标准和饮片炮制规范,解决了这些药材的生产种植、临床应用和市场监管缺乏质量标准的难题,这些标准的制定,让我们海南的5家生产企业走出了困境,也为我们海南黎药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基础。

沉香是这次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进一步做好‘六棵树’文章”中的第四棵树,是我们海南要重点发展的南药品种。我们的团队围绕着沉香已经研究了15年,也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绩。我还记得在2012年的时候,海南森林公安部门找到我,希望我为他们查获的一块沉香做鉴定,为他们提供执法依据。后来,陆陆续续也有海关、新闻媒体和沉香企业向我寻求帮助。我深刻地感受到,沉香市场急需一个去伪存真的评价体系来有效规范。因此,我牵头研究构建了沉香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为打造海南沉香产业做好了“质量安全”保障的准备,也指导带动企业开发了24个沉香产品,创造了可喜的经济价值。2013年,我在国际期刊首次报道了我们团队发明的沉香通体结香技术,并受邀在马来西亚举办的国际会议做报告,促进了我们海南这项创新技术在泰国、孟加拉国和老挝等沉香产地国的示范推广。2018年,我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的委托赴印度尼西亚参会,代表中国向《华盛顿公约》成员国介绍了我国对野生沉香资源的保护措施、沉香树种植和大力发展沉香产业取得的成效,并向世界提出了中国建议和方案,展现了我国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做出的中国贡献和典范形象。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不忘初心,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医药企业、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和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2015年至今,我带领团队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600多次,为我们海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助力;2019年至今,我依托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先后到白沙、琼中和昌江等地指导南药种植、采收和加工的全过程质量保障工作;我还多次到澄迈、保亭和昌江等基层卫生院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国医馆、中药房建设。

海南是我学习和成长的舞台。正如我接受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奋斗在海南 不负青春》栏目专访时我说的一样,我将继续用科技创新,助力海南南药产业的发展,在海南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书写更加美丽的人生,为自贸港建设贡献绵薄之力!谢谢大家!

茹英英:谢谢刘洋洋研究员的精彩分享!非常感谢6位获奖代表为大家分享各自的奋斗历程、各自的精彩故事。下面进入答记者问环节,请提问前通报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开始提问,请举手示意。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记者:我向贺丽生研究员提问。请问您下潜到万米海底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感到害怕?谢谢!

贺丽生: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其实那不是我第一次下潜我曾搭乘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6000米,也曾多次搭乘4500米“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进行多次下潜,但当我搭乘”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海底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到了,我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宁静。在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心跳都快停止了。我想,那应该就是大自然的伟大力量,那种感觉会是我一辈子的记忆。要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亲眼看到了万米海底有着非常丰富的物种,比如海参、钩虾、多毛类等等。我其实并不奇怪,万米海底有生物,但是数量如此多,还是惊到了我。基本上我们的潜器每往前行进10-20米,就会看到3-5个成群的海参。我想我非常荣幸亲眼见证了万米海底的生机勃勃,万米海底不是一片沉寂。万米下潜回来后,很多人问我怕不怕?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很奇怪。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后来想了一下,为什么我没有害怕?这个航次,海上一个多月,我每天与我的团队一起工作 ,亲眼看到他们如何精益求精,解决困难、处理问题,不管多晚,每次下潜一定是零问题。我想,是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诚团结的精神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谢谢。


海口日报记者:我向党选民先生提问,做为一名西瓜育种专家,您对加强新品种研发和推广步伐有什么想法?

党选民: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这几点工作:发挥三个优势:1.充分利用海南“天然温室”气候优势,2.发挥国家建设南繁硅谷政策优势,发挥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优势,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产学研结合:依靠政府引导,加强科研单位与省内外种业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协作,推动企业育种的自主创新,推进新品种的育、繁、推一体化,做大做强海南西瓜种业。

重视品种推广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挖掘品种潜力,研究和集成以品种为中心的个性化的栽培技术规范、实现提质增效和品牌化销售。谢谢!


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我向樊利春主任提问,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在今后五年重点任务中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岛。主要健康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一个卫生健康工作者。您认为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樊利春:谢谢您的提问,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提出了“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我们省第八次党代会,在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中也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岛”,并且主要健康指标要走在全国前列。我觉得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报告中所说的主要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那么,如何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本月24日省政府印发了《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给出了明确行动计划和路线图。在卫生工作方面,我想主要是三个方向上努力:一是关注重点人群;二是关注主要疾病;三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在关注重点人群方面,对人均预期寿命影响较大就是妇女儿童,我们要在降低婴儿、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努力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在关注主要疾病方面,我们省卫健委启动了“2+3”健康服务包等工作,在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和肝癌这些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疾病上,已经展开了行动;最后我们还要看到,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健康知识,提高我们每个公民的健康素养。谢谢大家。


海南日报记者:我向海南大学的任佳教授提问。您带领的团队一直在进行无人艇、微型小浮标等海洋智能装备研制工作,这些工作具体能够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什么样的助力?谢谢。

任佳: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海洋智能装备技术与应用水平还存在差距。我国近海及海岸带蓝碳潜力巨大,碳汇功能、储碳潜力远大于相同气候带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洋生态系统。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滨海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该区域的蓝碳功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近海及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科学调查和监测方法,开发满足应用要求的智能化监测仪器,通过数据汇集与数据处理分析,探索碳储量和碳汇量增加方法,为我国制定碳中和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和我的团队所做的工作主要就是:通过海洋智能装备的研制、部署和实施,形成数据获取实时性强、可靠性高的近海及海岸带海洋环境观测网,弥补近海海洋水质环境观测手段的不足,为我省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服务和保障。谢谢。


中华网记者:我向吕淑果研究员提问。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全球关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您在这个背景下推动“无塑海洋行动”,出发点是什么?是否存在困难?谢谢。

吕淑果: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说,海洋塑料污染已经是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全球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塑料使用的管理和塑料污染的治理。但总体来看,当前海洋垃圾治理主体相对单一,依旧以政府为主,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程度有限。尤其是与大海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渔民尚未被有效纳入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另外,各国对失控进入海洋的塑料缺乏有效回收手段。

所以,我们提出“无塑海洋行动”,主要是通过意识宣传、精神激励等方式,鼓励渔民在日常捕鱼的同时打捞失控进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并带回港口处理,建立海洋垃圾去存量的“渔民-渔船-渔港-渔业社区”社会治理体系。同时以渔民行动为切入点,鼓励更多社会群体参与海洋垃圾治理,为减少海洋垃圾作出贡献。

行动的最大困难在于这是个新事物,大家都很陌生,不容易接受;其次是渔民在海上丢弃生活垃圾及海洋塑料的生活或作业方式是长久以来的习惯,改变起来很难;另外关乎风俗禁忌,一些人觉得垃圾是不详之物,避之唯恐不及;再者是渔船空间有限不方便堆放垃圾;还有个别渔港垃圾收集设施距离码头较远,处理垃圾时间成本较大,渔民将垃圾丢向海里就显得更方便。

2020年我们为了找试点,历时一年几乎走遍了海南岛所有渔港,满怀热情和利益相关部门及广大渔民开展对话,得到的回应基本都是质疑,甚至有人觉得这个想法很疯狂。我们当时也觉得没有希望,很沮丧。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面对困难,而且必须以非常真诚的态度站在各方立场上思考问题。

我们没有放弃,我们不断寻找,终于找到了昌化、找到了蔡进三,找到了钟强彬,实现了零的突破,再后来,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个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目前,临高、海口和三亚都提出参加或进行工作深化。我们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借着记者的提问,也想把钟强彬的号召再次发出:希望广大的渔民兄弟都能参与“无塑海洋行动”,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尽量减少对塑料的使用,更不要将塑料垃圾丢进大海。谢谢。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我向刘洋洋研究员提问。5月24日省委书记沈晓明调研屯昌时,明确提出要探索推动南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结合您的科研工作,请问您对推动南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有哪些合理化建议?谢谢。

刘洋洋: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从新闻中也看到了沈书记对发展南药产业的关心。我们海南的南药资源非常丰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海南有药用植物2500多种,所以发展南药大健康产业我们是有资源优势的。那么如何把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南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结合着我自己的研究工作,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是要加强南药大健康产品开发,通过阐明南药的功效和生物学机制,然后开发一些创意新颖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日用品等等,同时还要考虑将南药与大健康、大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是要健全南药的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体系。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要想将某个南药做成产业,有了标准才能打通渠道。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之后,最大的效益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开发,就比如我们海南很多地方药材和黎药没有标准,没办法进入市场流通和中医临床使用,因此我们去制定标准,然后将标准向社会公开,企业就可以基于这些标准去开发产品。同时标准的制定,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市场秩序,让产品生产有度可控,产品监管有规可守,确保我们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市场消费信心。

三是要努力打造我们的“海南品牌”。海南的气候、地理位置,让我们的南药有了资源优势,所以我们可以打造很多南药的原产地品牌,比如海南沉香、海南黄花梨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展南药深加工产业,打造高端、深加工产品的海南品牌。谢谢!

茹英英:谢谢刘洋洋研究员的解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答记者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6位代表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向我们展示了科技工作者的优秀风采。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会继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我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努力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塑造者,为海南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托起无数星辰。

最后,再次感谢媒体记者朋友们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和报道,也谢谢出席今天媒体见面会的6位获奖代表,我提议,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六位获奖代表。感谢大家,你们辛苦了!今天的媒体见面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