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
新闻发布会实录
(2024年9月2日)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四级调研员茹英英: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海南省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我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位列全国第七的消息。为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关注人民健康,营造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岛、长寿岛的浓厚舆论氛围,展示实施健康海南行动以来取得的进展与成效,今天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周长强先生;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善芳先生;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燕仪女士;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毓辉先生;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潘文利先生。
下面,先请周长强先生介绍近年来健康海南行动暨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周长强: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首先我代表省健康海南建设委员会、省卫生健康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卫生健康工作的广大媒体朋友,热心关注健康海南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下面,我就我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据国家测算结果,2023年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位列全国第七。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假设各年龄组死亡率保持当前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同一时期出生的一批人按照该年龄组死亡率度过一生,平均每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如2023年我省人均预期寿命为80岁,即2023年出生的人预期平均能活到80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工作,将其作为健康海南建设重要抓手,围绕自由贸易港战略定位,聚焦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重大因素和突出问题,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干预。2020年、2022年相继出台《健康海南行动实施方案》《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各厅局、各市县政府职责任务,纳入市县综合绩效考核,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延长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妇幼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核心指标达到历史最优。2023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8.86/10万、3.52‰和4.76‰,达到历史最优,特别是孕产妇死亡率较2020年下降了40.97%,2022、2023年连续两年控制在8/10万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先心病所致婴儿死亡率由2020年的4.7/万下降到2023年的0.27/万,重型地中海贫血胎儿出生率由2020年的0.76/万降至2023年的0.23/万,首次实现重型地贫胎儿“零出生”目标,并在全国率先实现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省级全覆盖。
二是慢病管理先行先试,创新形成“海南新模式”。创新推出“2+3”健康服务包,建立“筛查—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的重大慢性病防治和闭环管理新模式。截至2024年8月,全省累计完成目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乙肝三种疾病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成功创建7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三是疾控体系整体重塑,公共卫生防线更加牢固。全省“1+5+N”疾控体系基本形成,稳步推进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组建国家级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填补我省历史空白。2021年我省通过世卫组织消除疟疾现场认证,被世卫组织誉为“了不起的成就”。有力有效防控新冠疫情,猴痘、登革热等新发、再发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保持低流行态势。
四是扩容提质双轨并行,保障群众“大病不出岛”。打造省级医疗高地,建设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5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引进7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省内空白,医疗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逐步提升。与28家省外医院和医学院校建立帮扶合作关系,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省外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五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推进省属三甲医院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要素下沉,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符合率90%的县级医院从2022年的3家增至2023年的7家,被下沉医院2023年度门急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分别同比增长10.75%、19.67%、31.75%。在市县层面,推动实现全省医联体内37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执行院长由牵头医院派员下沉任职全覆盖。
六是聚力健康环境建设,打造宜居长寿岛。国家卫生城市达到全覆盖,国家卫生县创建已全部通过省级评审。截至2023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9平方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3%,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5%,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95.9%,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省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健康环境相关指标较2020年明显提升。
七是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拓展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健康素养提升工作路径,卫健、教育、农业农村、妇联等多部门联动,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2023年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2020年提升了6.67个百分点。成功创建13个健康县区,创建比例达54.2%。全省15家省直及三级以上医院在诊疗时可同时开出健康教育电子处方。
八是多措并举,努力降低意外伤害发生。建立健全中小学防溺水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对全省危险隐患水域和历年学生溺亡事发点进行预警监控,连续三年实现学生溺水事故和死亡率“双下降”。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以“减量控大”为重心,统筹推进全省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2023年,全省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2019年下降20.2%。
2020年以来,我们克服了新冠疫情影响,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如期迈入80岁行列,但是受非传染性慢病、传染病和意外伤害等因素的影响,要实现2025年达到81岁的目标,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岛、打造国际健康岛,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以“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总抓手,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健康支撑。
我就简要介绍这么多,谢谢。
茹英英:
非常感谢周长强主任专业详实的介绍,让我们对近年来健康海南行动给予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接下来,进入答记者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机构。请举手示意。有请第二排这位男记者。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刚才您提到海南妇幼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核心指标达到历史最优,请问:我们省取得这样的成效,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可以推广的经验吗?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潘文利: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高,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特别是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采取三级预防措施保障我省孕产妇“怀”的质量和分娩安全。坚持关口前移、突出预防,聚焦婚前、孕前、孕产、产后等阶段,实行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闭环管理提高胎儿质量,我省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从2011年11.22/万降至2023年8.49/万。第一级预防是在婚前、孕前优生检查采取免费措施,早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第二级预防是逐步扩大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覆盖面,早发现出生缺陷问题。例如,完善孕期地贫筛查诊断服务,累计为47.39万对夫妇免费提供地贫筛诊服务,重型地贫儿出生率从2020年的0.76/万下降到2023年的0.23/万,首次达到重型地贫患儿零出生。同时,落实三级预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2023年全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筛查率均超过99%。此外,针对近年来高龄孕产妇比例明显升高,妊娠风险显著增加的情况,我省建立“海南产科重症”“儿童重症”救治平台,全年24小时省级专家值班。平台年成功平均救治孕产妇248人、危重患儿526人次。
二是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切实筑牢危害儿童健康的重点疾病大病不出岛的防线。我省相继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实施基层产科医师、新生儿科医师等培训项目和“妇幼双百”人才引进项目。自2019年起省政府将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诊治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心病所致婴儿死亡率由2020年的4.7/万下降到2023年的0.27/万,真正实现“先心病不出岛”。此外,针对地中海贫血,在扼制地贫增量上,去年首次达到了重型地贫胎儿零出生的目标;在减少存量方面,实现应用半相合移植技术的突破。近期一名十八岁的青年成功移植出仓,既将帮助他圆了大学梦,也帮助全家消除了地贫的噩梦。
三是重点关注危害我省妇女生命周期的重点疾病。针对不同年龄段妇女主要健康问题,实施免费“两癌”筛查,已累积为近200万妇女提供宫颈癌筛查、88余万妇女提供乳腺癌筛查;在全国率先实现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省级全覆盖,接种率已达90%,有望促进妇女健康高质量发展。
以上是我回答的内容,谢谢。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近年来,海南省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方便百姓看病就医,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岛”“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做了哪些努力。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毓辉: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们省针对“大病不出岛”“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小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坚持“全省一盘棋”思路,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下沉,通过建设省级医疗高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快速提升县域医疗水平、全面强化基层服务能力等措施,快速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群众获得感。主要做了三大方面的措施和努力:
第一个方面是围绕“大病不出岛”建高峰。一是争取到并加快建设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覆盖综合、儿科、口腔、中医等领域,90余名国家级专家常驻海南,引进了7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省内空白。二是同步建设5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引进学科人才200余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70余项。三是加强与省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与28家省外医院和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省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医疗技术。四是优化三级公立医院布局,新建省人民医院观澜湖院区、省中医院江东院区等项目,不断提升扩充三级医院布局和床位等资源。通过这些努力,我省医疗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快速提升,很多大病、重病在省内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第二个方面是围绕“一般病在市县解决”促下沉。为了在最短的时间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使老百姓在县里就能享受省级专家的优质服务,我们谋划实施了全省优质资源下沉工作,将除了海口、三亚、儋州以外的全省16个市县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片区,分别由三家省属三甲综合医院对口帮扶市县综合医院,推进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下沉,其中托管帮扶下沉人员不低于20人、技术帮扶不低于10人,同时强化过程管控及考核管理,建立下沉工作监测和考核指标体系,将下沉基层服务时间与职称晋升挂钩(连续下沉不低于一年)、将考核成绩与下沉补助资金分配挂钩,优秀的奖励、合格的扣减,等等。
2023年以来,三家省属下沉医院累计选派379名优秀骨干驻点帮扶16家市县综合医院,这些省属下沉专家帮助市县开展了130项新技术新项目,扶持带教了儿科、呼吸内科、骨科等20多个相关科室,快速提升了市县医疗水平。目前,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符合率90%的医院从2022年的3家增至2023年的7家,被下沉医院2023年度门急诊量同比增长10.1%、住院量增长19.7%,特别是手术量增长了31.8%,很多疾病治疗在县里就得到了解决。
第三方面是围绕“日常小病在基层解决”强能力。一是启动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特别是从软、硬件系统提升村级卫生室服务能级。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医生学历提升和乡村振兴村医培养工程,历史上首次招聘事业编制大学生乡村医生54名。三是持续完善机制,启动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新时代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乡镇工作补贴等激励政策,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服务作风建设。四是在市县层面大力度推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目前,全省已经实现医联体内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行院长由牵头医院派员任职全覆盖;实现县级医疗机构向每个乡镇卫生院下沉3名人员全到位,截至2024年8月底共下沉1072人。这些措施快速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质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
海南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请问:为了维护好我省优良的生态环境水平,我们省在大气、水、土壤等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具体成效如何?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善芳: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各项措施,以全健康理念推进公共卫生环境建设,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方面着手做了一些工作。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一是积极推进精细化管控,每日按小时关注各市县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提醒市县采取应对措施。全面实施空气质量异常自动预警,推进精细化管控。部署推进黑烟车电子抓拍非现场执法工作。二是有序推进陵水、白沙、屯昌等市县创建大气污染防治样板。组织开展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200天决战攻坚行动。三是常态化开展督导帮扶工作,开展“四不两直”突击检查,排查各市县大气污染防治突出问。2020—2023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2020年为99.5%,2021年为99.4%,2022年为98.7%,2023年为99.5%。全省PM2.5平均浓度2020年和2021年达13微克/立方米;2022年和2023年的浓度达12微克/立方米。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方面。一是深入落实水岸一体预警联动机制和流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月监测各水体的水质变化情况,并开展水质会商,深化水环境质量的监测预警、预警响应,协同处治。推进环境污染问题隐患早发现、早响应、早消除。二是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为抓手,推进重点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三是积极推动保护区划定、立碑定界和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和整治,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2023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95.9%、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比例95.2%,同比均上升1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保持100%。
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面。一是加强建设用地联动监管,印发实施海南省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若干规定。2023年供应的重点建设用地地块166个,安全利用率达99.4%。加强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完成12个优先监管地块污染管控。二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巩固提升农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开展农用地周边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工作。三是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完成15家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2020年一2023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2020年88.2%,2021年91.3%,2022年91%,2023年93.6%。
在近岸海域环境防治方面。充分发挥美丽海湾建设的统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将海岸划分为58个地理单元进行管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我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优于国家下达考核目标,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99.66%。沿海市县中,除文昌、万宁外,其余11个市县近海海域水质优良率均为100%。2023年8月,海口湾、三亚湾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全国共评选12个),海口湾、三亚湾、三亚海棠湾、昌江棋子湾、东方感城港湾被评为2023年海南省美丽海湾。水清滩净、渔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回答完毕,谢谢。
海南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
我们海南岛气候炎热,游泳是最好的降暑方式,我们关注到每年都会有一些溺水事件发生,而我们海南岛又四面环海,中间各种湖河沟渠密布,在防控中小学生溺水方面,我们教育部门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防溺水?成效如何?
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燕仪: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确实,海南天气炎热、四面环海、水域资源丰富,这样的地理环境特点给学生防溺水工作带来很大压力。2022年5月,省政府印发《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计划(2022一2025年)》,明确到2025年,我省中小学生溺亡率年均下降8%以上。对此,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县高度重视,形成教育部门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引导、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家校社协同的良好工作格局,学生防溺水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连续三年实现学生溺水事故和死亡率“双下降”。2023年学生溺水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2022年分别下降15%、9%。2024年上半年学生溺水事故和人数同比2023上半年分别下降18%、25%。主要举措如下:
一是压实工作责任。先后印发系列文件,明确了学生防溺水市县政府主体管理、乡镇政府属地管理、教育部门综合协调、成员单位行业监管以及各学校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建立了教育、政法、公安、水务、住建、农业、应急、团委、妇联等18个部门组成的防范中小学生溺水工作机制。省教育厅作为牵头单位,每年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学生防溺水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同时,我们把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也列入市县政府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学校和课堂主阵地作用,做好学生防溺水教育、宣传和管理。利用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和节假日放学前30分钟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加大校园广播、墙绘、板报等防溺水宣传力度,同时利用五个省级中小学安全综合演练基地开展学生安全体验活动,提升学生自救和互救能力。在五一、国庆、中秋、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采取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协调三大运营商向全省手机用户发送短信、录制多期安全专题警示教育片等通过官微、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高频次、全方位的宣传,提升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学生防溺水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全面普及学生游泳教育。近年来,省市财政共计投入约13亿元,不仅在有条件的城区学校、农村乡镇中小学共建设350个游泳池,还引进专业团队开展培训和管理,加大师资培训,目前游泳池建设已实现乡镇覆盖。将游泳课列入课表,每年安排20余个课时,全省已实现4一9年级学生“应学尽学、应会尽会”,累计培训中小学生75.8余万人。2022年起,游泳已被列入我省体育中考选考项目,选考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四是丰富校园各项文体活动。近两年,我们深入开展暑期文体进校园,市县有条件的乡镇农村中小学校在暑假期间体育场所、艺术场馆应开尽开。今年暑假,全省1100余所学校开放场地2237个文体活动场所供学生使用,参与中小学生约40万人次。充分发挥志愿者、返乡大学生等多方力量,利用村委会、学校等公共设施为农村学生提供学习活动场所,吸引学生暑期、节假日参加有组织的文体活动,减少私自或结伴下水现象。
五是强化部门联动和家校社协同。从近年学生溺水事故情况看,学生溺水主要发生在农村或乡镇,而且大多发生在放学后或节假日,近年来,政法、教育、公安、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水域巡查和管理,在危险水域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完善排查整改、评估考核机制,落实“四个一”(一个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救生杆)和包保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中小学生溺水风险。同时,针对我省农村地区、家庭监护等防溺水工作短板,充分发挥农村两委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作用,把家长会开到村委会,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常教育、多陪伴,筑牢农村防溺水防线。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要求,持续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筑牢织密防范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网,为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谢谢!
健康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我省实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创新开展了“2+3”健康服务包项目,目前项目进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
张毓辉:
谢谢您的提问。“2+3”健康服务包是我省谋划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是针对严重影响全省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5种重点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重大慢性病和结核病、肝炎、严重精神障碍3种重大疾病)。项目从2022年开始,已经使数百万名群众和广大患者受益,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多次在国家级会议上介绍经验做法。具体来讲,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进展。
一是超额完成目标人群筛查任务,发现了一大批患者。主动发现患病人群,是进行有效治疗和健康管理的前提,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优策略。但全民筛查难度极大。我省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基层组织动员、专业机构支撑”的有效工作模式,每年都超额完成筛查任务,截至2024年8月底,全省累计开展3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筛查522万人、糖尿病511万人,完成20岁及以上人群乙肝筛查685万人;也对重点人群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人员筛选。其中,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目标人群筛查率均超过了90%,重点人群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实现了应筛尽筛。累计确诊高血压50万人、糖尿病23万人、乙肝7万人、结核病381人、严重精神障碍8301人。通过筛查,我们把这些从不知道自己患病,一直在遭受疾病侵害的高危人群,变成了被及时发现并纳入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
二是建立完善了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创新疾病管理模式。为做好确诊患者的疾病管理,我们构建起省、市县、乡镇、村四级疾病防治网络。例如,我们依托省人民医院组建了全省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中心和全省高血压、糖尿病防治联盟,在医共体内部牵头医院设立慢性病管理中心和慢性病综合门诊,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慢性病管理站),在2325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慢性病服务点,向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疾病预防治疗服务。
三是创新完善健康保障政策,切实改善群众健康获得感。一是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室至少配备5种降压药和降糖药,方便群众就近取药。二是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二代长效针治疗补助政策;联合医保部门下放高血压、糖尿病医保门诊慢性特殊疾病认证权限,调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医保门诊慢性特殊疾病范围。三是我省还率先在全国对筛查发现无乙肝抗体保护的20一40岁人群,实施免费接种乙肝疫苗,防止这些群众被乙肝感染,目前已有15.9万人接种了免费乙肝疫苗。四是积极应用数字疗法等新质生产力,赋能基层医生做好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例如保亭、陵水等地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随机血糖等指标达标率均提高10%以上,取得极其显著的效果,今年我们将在全省全面推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2+3”健康服务包工作,特别是在患者救治、健康管理等方面,让广大患者充分享受到党委政府的惠民健康服务,助力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的进一步提升。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茹英英:
谢谢张毓辉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本场发布会答记者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发布会结束之后,如果各位记者朋友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请与我们省新闻办的工作人员联系,也请大家关注“海南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后续发布的相关信息。
再次感谢5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稿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