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自贸港 建功新时代”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

  今天是6月1日,两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拉开海南自贸港建设大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年来,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创新实干取得了历史性佳绩。两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方面下大功夫,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奋进自贸港 建功新时代”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专场
(2022年6月1日)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四级调研员茹英英: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奋进自贸港 建功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专场。

今天是6月1日,两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拉开海南自贸港建设大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年来,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创新实干取得了历史性佳绩。两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方面下大功夫,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请海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锋先生,海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勇先生,海南省教育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范绪锋先生,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张毓辉先生,海南省医保局党组成员、省医改办副主任朱永峰先生等介绍我省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工作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首先,有请李锋厅长做介绍。


海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锋:下面,我就民政领域民生保障工作有关情况做个介绍。2018年以来,海南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水平,海南民政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我们先后制定出台20多个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与专项救助相衔接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立了基于居住证的社会救助制度,省域范围内海南户籍居民可自主选择在户籍地或居住地申办各项社会救助,在11个市县(区)探索为特困老人购买住院护理保险,将低保等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推行社会救助“一网通办”、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高龄老人补贴“快办服务”。

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和横跨12个部门、纵向省市县联动的核对信息平台,建立完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及时救助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7.6万人被纳入低保或特困进行兜底保障。2018年以来,全省共支出低保、特困、临时救助金44.3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5.2万人;为高龄和长寿老人、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共39.3万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和各类补贴26.85亿元。

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推进农垦社会职能属地化改革,在垦区49个农场(单位)设立95个“居”,顺利完成全省第九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健全“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机制,制定出台村(居)委会依法履职和协助政府工作“两个事项指导清单”、农垦居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工作事项指导清单,清理20条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为社区减负增效,提升自治、法治、德治水平,全省有13个村(社区)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推广大社区综合服务新模式,建立完善“123+N”大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全省建成运营38家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居民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

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设立省级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孵化基地、党建服务中心,探索推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推进“互联网+社会组织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登记社会组织9075家,形成门类齐全的社会组织体系。深化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在省旅游协会等7个行业协会开展赋权试点,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439家省级行业协会商会为会员企业减免费用4740万元,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参与支持推动儋洋一体化建设,推动出台《海南省设立镇、街道标准》,扎实抓好第三轮行政边界联检,重新绘制出版《海南省行政区划图》,进一步提升行政区划管理服务水平。

在基本社会服务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省建设运营养老机构140家,床位数1.38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46.7%;全省已有784个社区开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建成运营长者饭堂57家,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

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全覆盖,持续深入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建成儿童福利机构10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41家,全省配备村(居)儿童主任3720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218名。持续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发布《绿色殡葬》地方标准,促进文明节俭办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

积极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11家,2018年至2021年全省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款物21.28亿元。去年以来,建设运营乡镇(街道)社工站77个,配备200余名社工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社工服务。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茹英英:感谢李锋厅长的精彩介绍。下面,请刘勇副厅长做介绍。


海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勇: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放在心中的大事,2018年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今年4月份在海南考察又特别指出:“要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展现了深切的人民情怀,提醒我们要时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刚刚闭幕的省第八次党代会,也特别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近年来省财政厅坚持为民理财用财,稳步提升财政民生保障能力,奋力答好“民生考卷”。

既然是考卷,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整体的成绩单:2017年至2021年,全省各级财政在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共计投入6763亿元,占海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比全国同口径占比高出9个百分点,同时,2021年全省民生保障投入比2016年增加393亿元,增长37.6%,年均增长6.7%。可以说,海南省在民生这门“学业”上,一直以来都是舍得投入的。具体来看,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七个目标,下面我们就分“科目”简要汇报一下“得分”情况:

一是幼有所育。今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借这个机会祝全省少年儿童节日愉快!2017-2021年全省财政共投入约8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2%,支持新建一批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并巩固我省学前教育“两个比例”(公办园就读幼儿比例达到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80%),推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

二是学有所教。2017-2021年全省财政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阶段共投入约12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6%。一方面支持打牢基础,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另一方面支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开放,高标准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2020年以来省财政投入超过20亿元,支持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

三是劳有所得。坚持把就业放在民生工作首位,继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打好就业优先政策组合拳,实施就业质量提升行动。2017-2021年全省财政就业补助共投入33亿元,年均增长26.8%。

四是病有所医。2017-2021年全省财政医疗卫生健康共投入856亿元,年均增长11.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四免一降五保障”机制,实现贫困人口住院报销达到90%,慢性病门诊报销达到80%,特困人员100%报销。另外,我们也继续统筹资金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今年4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下达4.6亿元,支持市县方舱医院建设、大规模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及疫情期间相关民生保障工作。

五是老有所养。2017-2021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共投入近379亿元,年均增长5.7%。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基础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增幅32.4%。

六是住有所居。坚持落实“房住不炒”,2017-2021年全省财政统筹约266亿元保障城镇老旧小区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资金需求。改造城镇棚户区住房6.66万套,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192套。另外,自2019年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共推动改造697个小区,惠及了7.9万户居民。

七是弱有所扶。2017-2021年全省财政在社会福利、残疾人、特困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方面共投入近112亿元,年均增长3.2%。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共向10.5万重度残疾人和5.01万困难残疾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合计11.51亿元,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外,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省财政厅还牵头推进省级“为民办实事”工作,认真做好民生“加分题”。2017-2021年我省“为民办实事”共实施52个项目,合计投入64.5亿元,初步解决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平价蔬菜保供、为全省小学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还牵头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项目问需于民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按照“人大代表列菜单、老百姓点菜、政府做菜”的做法,鼓励老百姓积极参与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决策过程,共同谋划好为民办实事项目。该机制已运用于202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遴选工作,受到广泛关注,起到良好效果。

未来五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时期,海南财政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别是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来海南考察对民生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谢谢大家。

茹英英:感谢刘勇副厅长的精彩介绍。下面,请范绪锋副厅长做介绍。


海南省教育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范绪锋: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海南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下面,我就近年来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近5年来,我省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在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内涵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职业院校累计输送毕业生62万余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主动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中职学校从71所调整为47所,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效益得到提升,目前在校生15.2万人,5年间增长16%;高职专科学校从11所增至13所,在校生10.91万人,增长42%,超额完成国家高职三年扩招任务;新增职业本科大学1所。建立健全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衔接机制,实施中高职“3+2”连读等7个改革项目,试点应用型本科设置专业研究生项目,搭建契合海南产业需求、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受益学生近10万。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特征更加鲜明,吸引力不断增强。

二是产教融合布局进一步优化。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区一中心”目标定位和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中职学校开设16大类118个专业,高职院校开设19大类169个专业。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推动职业院校与170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覆盖全省11个重点园区,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格局。培育17家产教融合型企业,遴选6所职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组建7个职教集团和人才培养联盟。36所职业院校、120余家企业参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3.2万人次,考证通过率达71%,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创新要素深度融合。

三是办学育人成效进一步提升。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德技并修,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年来全省职校生获全国技能竞赛奖项389个,其中一等奖24个、二等奖119个,位居全国中上游。省农业学校学生王安泰获评2021年度全国“十大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努力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双向兼职,“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职达55.6%、中职达56.4%。培育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职业院校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各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立项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优质高职学校各1所、国家级高职骨干专业14个,建成12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带动职业院校办学治校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四是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加大人才供给,促进就业创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中职保持95%以上、高职达92%以上,2021年毕业生留琼率中职85.4%、高职82.5%。探索职业教育“一人一案”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施“旺工淡学”酒店业人才培养项目,以“招工+培养”校企联动形式,招收1.5万多名从业人员到校就读,有力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该项目入选首批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案例。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为1.1万贫困家庭女孩免费学技术,在此基础上拓展开设“扶贫励志班”278个,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近1.2万名;实施“雨露计划”,为3.61万名贫困家庭学生补助1.02亿元;开设400个“村官班”教学点,培养6.3万余名新型职业农民;海南开放大学创办电视夜校,累计受教育人数超1亿人次。服务终身学习,成立海南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海南社区教育大学,各市县成立社区教育组织机构,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候鸟型”社区教育模式,形成一批“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教育部2020年在我省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职业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独特功能不断彰显。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发展轨道,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高水平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前所未有。我们也清醒看到,对标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定位、自贸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新期盼,海南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倍加努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今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海南省“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正式印发。5月13日,经省委同意,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冯飞分别作出批示,为全省各市县各部门共同办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斗志。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重要讲话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采取有力举措建设技能海南,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茹英英:感谢范绪锋副厅长的精彩介绍。下面,请张毓辉副主任做介绍。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张毓辉: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对全省小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按照要求,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2017年以来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从主要的卫生健康发展指标来看,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2017年的78.2岁提升至2020年的79.05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017年的24.46/10万下降至2021年的15.77/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7年的6.06‰下降至2021年的3.9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7年的8.29‰下降至2021年的5.19‰。这些主要的卫生健康发展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具体的卫生健康领域来看:

一是疫情防控卓有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把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严把入琼关口,坚持关口前移、闭环管理,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医疗救治能力,大力加强新冠疫苗接种并走在全国前列,疫情形势得到较好控制,为全省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和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

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我省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级诊疗制度等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17年的23.2%下降为2020年的21.75%,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三是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等一批高品质医院建成,省人民医院门诊楼及内科楼等一批新建项目投入使用。投入82.5亿元,新建省人民医院观澜湖院区、海医一附院江东新院区、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6个项目。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形成,并实现全省“1小时三级医院服务圈”全覆盖。全省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药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省县级中医院已全部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前实现县办中医院全覆盖的目标。深化与49家优质医疗资源的帮扶合作,本省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数量大幅度增加,大病需前往岛外就医形势得到缓解,心血管、神经、骨科、内分泌、儿童、眼科等多个专业的疑难疾病在岛内就能得到救治,初步实现“大病不出岛”。

投入23亿元开展127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通过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基于5G物联网的基层能力提升工程和基层激励机制等综合改革,基层业务用房和医疗设备配备实现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实现领先,基层技术、诊疗、药品、人员配备加快实现规范化,“小病不进城”的目标加快实现。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升。实施公共卫生体系两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省疾控中心异地新建项目,全省18个市县疾控中心新建、改扩建项目获准立项建设,“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海南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创建7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核心指标全部达标,综合排名进入全国中等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提高至人均84元。2021年我省代表中国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工作评估,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五是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效显著。全省8个城市、8个县城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占比分别达89%、80%,超过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国家卫生城市比例提高到40%,国家卫生县城提高到5%”的目标要求。

六是健康扶贫工作成效得到巩固。建立“四免一降五保障”机制,实现贫困人口住院报销达到90%,慢性病门诊报销达到80%,特困人员100%报销。专项救治病种增加至30种,基本覆盖因病致贫返贫的重大疾病,大病救治实现全覆盖。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2136个,慢性病贫困人口实现“应管尽管”。贫困人口在省域内定点公立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全面消除,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目标。

七是健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核心,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模式,稳步推进“一核两极三区”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2021年,全省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197.88亿元,占全省GDP的3.0%。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进驻乐城先行区,“华西乐城医院+华西乐城研究院”医教研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力推进健康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健康正在成为海南健康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岛”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更普惠(公平)。主要是不断提升海南老百姓的健康福利。一是认真开展好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项目,有效降低我省宫颈癌发生风险,提升女性健康水平。二是强化“2+3”(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肝炎、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综合防治体系能力建设,为我省人民群众提供连续、优质、高效、便利的“2+3”健康服务包服务,努力实现“应防尽防、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应管尽管”。三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认知障碍筛查试点工作,要求覆盖率达到90%以上,筛查率达到70%以上。四是继续开展新生儿先心病筛查与诊治项目,提升新生儿先心病筛查、诊断、干预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二)更安全。即适应自贸港需要建立一流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传染病防控体系、生物安全检测预警体系等。

(三)更优质。即不断提升海南医疗服务水平,包括服务的同质化水平,实现“大病不出岛”。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巩固完善建设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落实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四)更高效。建立更加分工合理、协同高效的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海南省构建网格化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完善配套政策,推动落地见效。同时研究推动更高水平的医防协同,中西协同和医养协同。

(五)更连续。围绕全人群健康需求,建立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体系,围绕居民治疗、护理、康复、保健,提供院内、院外的连续服务等。

(六)更智慧。海南卫生健康基础薄弱,更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更紧密地结合新技术、新手段,如数字健康、“互联网+医疗”、数字疗法等。通过智慧技术,推动海南卫生健康跨越式发展。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推动海南的区域卫生协调发展,让我们的卫生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卫生服务更加国际化、卫生治理更加现代化等等。

茹英英:感谢张毓辉副主任的精彩介绍。下面,请朱永峰副主任做介绍。


海南省医保局党组成员、省医改办副主任朱永峰: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情况的关心,对医保事业的关心。在此,我简要地把医保事业发展情况介绍一下。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近年来,全省医保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保障参保人利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服务自贸港建设中心任务,积极实践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奋力发挥互助共济、战略购买“两大功能”,持续助力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两大战役”,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海南医保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一、发挥医保制度互助共济功能,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医保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行医保基金省级统筹统收统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基金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1年底医保基金累计结余270多亿元。率先打破国籍、户籍限制,只要是取得海南居住证、在海南从业或居住的外省、外籍人员,均可参加我省基本医保并享受同等待遇。扩大门诊慢性特殊疾病保障范围,病种由36个增加至52个。建立全省统一的职工、城乡居民门诊保障机制。至此,我省居民实现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住院保障全覆盖。二是大病费用有保障。出台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年度保障水平从26万元提高至56万元;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年度大病保障水平从37万元提高至45万元。指导推出“惠琼保”“乐城特药险”等普惠型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群众最高享受210万元的报销待遇。三是困难群众有托底。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修订《海南省医疗救助办法》,对特困人员、孤儿、低保对象、农村返贫致贫人口、低收入家庭成员等对象实行分类救助。近三年,全省累计实施对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近130多万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5亿多元。

二、发挥医保基金战略购买功能,更好促进“三医联动”改革。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集中采购,切实降低群众负担。完成国家和省级联盟组织的500多种药品和八大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幅显著,平均降幅5%以上,累计节约采购资金超13亿元。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医药招采和价格监测管理办法,创新医药价格管理,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累计节约采购资金超3亿多元。二是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切实推进医疗机构集约式发展。推动总额预算基础上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按项目等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院提升成本管控意识,三亚市DIP、儋州市DRG两个国家试点均进入实际付费阶段。我们正在推进全省扩面,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住院付费改革全覆盖。三是持续打击欺诈骗保,防止基金跑冒滴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看病钱”“保命钱”,不能任由骗取。全省医保系统牢记总书记指示,持续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实现对全省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全覆盖。近三年追回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5亿多元。

三、持续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更好防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主要两个方面:一是锚定“两个确保”。面对突发新冠疫情,积极发挥医保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及时将有关医疗费用临时纳入支付范围,及时预拨定点救治机构专项资金近20亿元。确保患者不因医疗费用影响就医,确保医疗机构不因费用影响救治。二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阶段性减半征收企业缴纳参保费,共减免全省各类企业11.63亿元。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保障工作,从医保基金拨付12.78亿元用于采购新冠疫苗。及时新增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并多次调整我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测定等价格,从6月1日零时起,单人单检每人份降至15元,多人混检每人份降至4元。上述措施,一方面为构建健康屏障提供支撑,一方面也切实降低疫情防控经济社会负担。

四、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持久战,更好防范因病返贫风险,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奋力实现2020年打赢医保脱贫攻坚战,全省62.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应享尽享、应助尽助,确保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二是推动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近三年,全省累计资助参保248.98万人次,资助参保资金4.74亿元;住院和门诊慢性特殊疾病医保扶贫政策惠及贫困人口38.8万人次;“三重制度”惠及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132.8万人次,共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约25.96亿元,坚决防止发生因病规模性返贫。

五、提升医保公共服务便民惠企能力,更好助力经济运行。主要七个方面:一是完成“村医通”便民服务工程,打通医保结算“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在村卫生室看病也能报销。二是奋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于2021年6月在我省上线应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出台《海南省医疗服务价格目录(2021版)》,每半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1次。批准符合条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特需医疗服务,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四是有序推进定点零售药店、“双通道”药品管理改革,将符合条件的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提升用药可及性。五是出台《海南省人才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并统一为拔尖以上高层次人才购买商业健康团体保险,助力单位、企业引进人才。六是将全省符合条件的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全国首例门诊慢性特殊疾病患者在我省完成结算。切实解决群众过去由看病报销“来回跑、反复跑”的问题,让群众异地看病“不再难、不再烦”。七是简化门诊慢特病认定程序,将认定工作由过去医保经办机构下放到有资格的定点医疗机构,让人民群众看病更加便捷。

茹英英:感谢朱永峰副主任的精彩介绍。接下来,我们进入答记者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机构。请举手示意。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新闻联播记者:对于建立与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哪些措施和打算?

李锋: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性安排,也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关于“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的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健全完善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争当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优等生”。

一是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系统集成创新、协同高效的要求,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强化部门配合,落实部门责任,加强社会救助各项制度之间、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之间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及审核权限确认下放等办法,健全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精准落实落细各项救助政策,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救助措施精准、救助成效精准。

二是加快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扩大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扎实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常态化帮扶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是创新发展急难社会救助制度,对海南户籍人口及在海南旅游、探亲、务工、访学等流动人口,因发生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自然灾害、极端寒冷天气等原因造成的特殊困难,可实行“小金额先行救助”“容缺救助”,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形成覆盖海南常住人口、辐射流动人口、高效灵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急难社会救助体系。

四是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立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力度,不断缩小城乡标准差距,逐步实现全省社会救助标准统一、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帮扶水平。

五是积极探索完善共同富裕目标下困难群众民生保障政策措施,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逐步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措施,探索为救助对象提供访视照料、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服务,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功能作用,让包括困难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成果。谢谢大家。

海南日报证券导报记者:今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行大规模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加上受到疫情影响,财政收支压力较大,请问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民生?

刘勇:谢谢您的提问,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今年以来,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特别是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有助于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消费投资,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税务部门提供的数据,截至4月底,全省已有超60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我们清楚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做好疫情防控需要财力物力保障,保就业保民生需要发展作支撑。因此,我们坚持把中央出台的系列政策作为海南稳定市场、保持就业、助企纾困的重要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推动中央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同时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

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全省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支持招商引资,帮助企业落地经营并解决实际困难,“放水养鱼”激发企业活力,扩大税基增加财源。并与税务有关部门共享数据信息,依法依规共同做好收入征管工作。

二是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一方面我们将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出台的既定政策,及时拨付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资金,为落实退税政策和基层财政平稳运行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主动研究出台针对我省特困行业的帮扶政策。据初步统计,目前我省已出台《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措施》《促进消费若干措施》《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若干措施》《促进旅游业恢复重振超常规举措》等不同领域的支持政策,省财政既做好资金保障,也提供充足的政策供给,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比如,省财政拿出了1亿元支持开展“八·百·千·亿促消费举措”,从“五一”期间的实施效果来看社会反响较好。下一步,我们也要继续盯紧市场形势变化和企业需求,及时做好政策追加和调整,以提振市场信心。

三是坚持过政府“紧日子”。我们将按照“节约一切办事业”的原则,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继续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压减额度统筹用于改善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同时用足用好上级补助资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专项债券,形成资金合力,支持民生等重点支出。

总之,省财政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切实扛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建设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自由贸易港提供财政支撑。

海南日报记者:“十四五”期间,如何将海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和战略机遇转化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的重要推力?

范绪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时期是海南职业教育立足新起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围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现代产业体系和国际教育创新岛,推动海南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布局结构更加合理,整体发展水平位居于全国中上游,国际化探索走在前列。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强化德技并修、实践育人。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评价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10所、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10支,打造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建设产教融合型技能实践育人基地20个,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方法,培养更多适应自贸港建设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坚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集成创新。修订《海南职业教育条例》,研制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推进职业教育体系追随产业布局,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考核机制,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推行“1+X”证书制度,形成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坚持内涵发展,推动职业院校达标创优。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现2025年全省职业院校全部达标。推进高职学校“双高”计划、中职学校“双优”计划,建设6所高水平职业高校和15个以上高水平专业群、10所左右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50个左右优质专业群。遴选一批名家、名匠、名师、能手,建设产学研训工作室,加强主导产业人才培养供给。

四是坚持服务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做强优势专业,培育紧缺专业,减少重复设置。支持“1+N+1+1”产教联盟建设(即:1所高职、N所中职、1个重点产业、1个产业园区或1个龙头企业),建设实体化示范性职教集团和省级特色产业学院各10个,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个,面向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

五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打造“留学海南”职教品牌。推进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来海南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探索“境内关外”留学新路径。引导职业学校与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支持省内职业院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搭建国际职业教育平台。

六是坚持党建引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推进职业院校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把职业教育纳入发展规划,加大政策供给,保障经费投入,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行业联动、企业参与、全社会支持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

中华网记者:推行海南省“2+3”健康服务包预期达到什么任务目标?请介绍一下我省人均预期寿命现状与“十四五”行动主要内容。

张毓辉:谢谢您的提问。您问的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卫生健康系统在“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我省推动“2+3”健康服务包(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肝炎、严重精神障碍5种疾病简称为“2+3”)。我们推行海南“2+3”健康服务包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3-5年的时间来强化服务和管理,让5种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明显降低,让老百姓对这5种病的认知率和知晓率及健康素养有明显提升。力争到2025年,海南全省“2+3”疾病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有效,信息支撑和政策等保障有力,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工作需要,力争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立体化、数字化综合精准防控”为主要特征的“海南模式”,使“2+3”疾病基本实现“应防尽防、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应管尽管”,也就是说,该预防的做好预防,该早筛的做好早筛,该早治的要早治,该早管的要早管,让海南的老百姓尽量不得病,得小病以后能够尽早地诊断治疗和管理好,不得大病。

今年,我省在东方、琼海、保亭等3个市县全面开展“2+3”健康服务包省级试点工作,明年将在全省推开。今年上半年,要对5种疾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摸底发病人数及病人信息,下半年将有序开展筛查,要把已经得了病,但自己还没有感觉,也没到医院进行诊断、确诊的病人,尽早地找出来,进行干预和管理服务。

您另外提到的“十四五”人均预期寿命的一个行动计划,大家都知道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居民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这是一个专业的词汇,通俗地理解,我们理解为反映了一个婴儿出生在某一个地区,预计平均可以活到多少年。海南2020年,我省人均预期寿命79.05岁,全国为77.93岁,海南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位列全国第8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南的健康服务水平,所以在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在“十四五”实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计划,打造健康岛、长寿岛,到2025年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1岁,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目标。我为什么说这个指标的设定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健康的高度重视呢?因为从全国来看,“十四五”的国民健康规划设定的目标是“十四五”时期,全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要比“十三五”时期在提升1岁左右。那么我们海南如果要达到81岁,意味着“十四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高2岁。另外从纵向来看,海南的“十三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升1岁,那么我们在“十四五”时期加码,把这个指标设定为提升2岁,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海南老百姓健康的重视。但这样有挑战性的目标怎么样实现,我们就专门制定了“十四五”的《实施人均期望寿命提升行动计划》,主要的思路就是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问题,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健康,主要实施九个方面的行动:

一是高血压防治行动,主要有推进高血压早诊早治、强化协同救治网络和加强社会院前急救能力建设;

二是糖尿病防治行动,主要从加强糖尿病防治全民教育、落实糖尿病早筛早诊早干预策略入手;

三是肝癌防治行动,包括加强乙肝疫苗接种、母婴阻断、肝癌致病因素防控筛查与早诊早治;

四是妇幼健康救治行动,需要强化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管理、推进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

五是意外伤害防控行动,主要有加强全社会安全知识教育、完善安全管理干预机制、建立应急救援和舆论监管机制;

六是优良生态环境建设行动,包括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和健康支持环境建设;

七是健康服务体系优化行动,需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健康保障体系和实施“2+3”健康服务包;

八是食品安全监管强化行动,重点是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体系和推进农产品生产全程化综合治理;

九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主要有强化健康理念、推进全民健身、推进合理膳食和控烟。

海南特区报记者:从今年1月1日起,我省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及建立普通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具体政策是怎样的,取得哪些初步成效?国家谈判药品和集中采购药品、医用耗材降价给海南老百姓带来诸多利好,请介绍相关情况。

朱永峰: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先回答个人账户改革问题,改革个人账户,不是取消个人账户,是调整个人账户的划入结构和功能。建立普通门诊保障机制,目的是更好发挥医保的互助共济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账户改革以后,大家不能再自由支取了,但可以家庭成员共济使用,主要用于就医购药。二是调整了个人账户划入结构。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部分不再按比例划入个人账户;退休人员划入个人账户金额按现行标准不变,个人不缴费,还是由医保统筹基金定额划入。

职工普通门诊政策如下:年度起付标准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为10元、二级医疗机构为50元、三级医疗机构为100元,报销比例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为70%、二级医疗机构为60%、三级医疗机构为50%,在职职工每年最高支付限额为1500元、退休职工为2000元。

截至目前,全省开通了35家定点零售药店,个人账户使用38.07万元;全省2272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了职工普通门诊结算,结算费用2.93亿元,其中统筹资金支付1.23亿元,个人账户使用3000多万元。另外是国家谈判药品和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在我省降幅显著。我从两个方面介绍一下:

一是国家谈判药品方面。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连续4年每年一次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累计通过谈判方式将507种新药、好药纳入了目录。仅去年,就有7个罕见病药品谈判成功,价格平均降幅达65%。如国家新谈判成功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品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一针近70万元降低到3.3万元左右,该药品第一年一般使用6针,未纳入医保前患者仅该药品一年医疗费用就约420余万元,现在经医保报销,患者一年仅需承担不到5万元,对于困难家庭还可通过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等渠道予以救助解决。

二是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方面。从2019年12月至今,我省共参加6个批次国家药品集采和5个省际联盟药品集采,共有316个药品在我省落地使用,平均降幅超50%,预计7月份前后还将有300个集采药品在我省使用,涉及胰岛素、抗肿瘤、抗生素、心脑血管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临床常用药品范围,患者用药成本大幅降低。此外,我省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心脏支架和人工关节集中采购,以及省际联盟组织的人工晶体、心脏冠脉球囊、超声刀、心脏起搏器、留置针和新冠检测试剂等多个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整体降价超70%,如集采后人工关节手术费用从3万多元下降至几千元左右。上述省下来的钱,一方面降低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医保基金。医保省下来的钱一部分还是用于参保人,让更多好药进入报销范围,让老百姓“病有药治”;一部分是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让医务工作者不是靠卖药用耗材多挣钱,而是靠本领吃饭。

总之,海南医保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宗旨,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切实降低人民群众的医药负担,切实解除海南人民群众疾病医疗救治的后顾之忧。谢谢大家!

茹英英:非常感谢您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就到此结束。刚刚5位发布人围绕社会救助、财政保障民生、税费改革、职业教育、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各主管部门在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工作中的优异成绩和具体举措。下一步让我们继续携手努力,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工作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建设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自由贸易港。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 这份民生“礼包”温暖人心 这份民生“礼包”温暖人心
  • 海南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自贸港建设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海南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自贸港建设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 在陵水新村镇,家庭医生曾祥鹏坐船入户,为村民检查身体。 在陵水新村镇,家庭医生曾祥鹏坐船入户,为村民检查身体。
  • 海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增进民生福祉 海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增进民生福祉
  • 海南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海南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