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骑楼记忆——铺前老街繁华商事
2024-05-19 07:50 来源: 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部分完成立面改造的铺前老街骑楼。 李幸璜 摄

烟火流年

最近,不经意间在网络上

听到一首海南话歌曲

《我的童年在铺前》——

最近的我都想起了童年,

在那美丽的铺前,

留下美好的回忆,

走在铺前老街道上,

一幢一幢熟悉的楼房,

还有铺前的糟粕醋……

歌曲的旋律勾起了很多

海南文昌铺前人童年的记忆。

从朦胧到清晰 两代铺前老人的记忆

孩提时期就跟随父母在铺前生活、读书,时光荏苒,岁月缱绻,多年背井离乡,但儿时的铺前墟市景象与故事,时常萦绕心头。那时老街两侧是一幢幢古朴整齐的骑楼,风格相似,而造型相异,商品琳琅满目,文化氛围浓郁,街上人流如梭,脸上常带笑容……

1950年海南解放后,部队文工团、马戏团常到铺前慰问演出,还记得闻名全国的上海“张慧冲魔术团”也曾在铺前演出,令百姓大饱眼福。为迎接大军,儒初中学(今文北中学)腰鼓队、秧歌舞队也在老街展演,热闹非凡。

铺前是蕴含丰富历史文化沉淀和繁荣商业景象的古镇,优渥的生活条件,引发人们对琼剧文化的渴求。由于铺前港水路方便,琼剧戏班都喜欢到铺前演出,商家也常“绑戏”商演。1950年代初,那时琼剧常演通宵戏。一代琼剧宗师郑长和、陈烈三,琼剧名家文华、丽梅、三升半、林道修都是铺前人心中的明星。

老街上常有商家在铺面摆出从南洋带回来的留声机,当黑胶唱片播出琼剧时,小朋友们都十分好奇,以为有人藏在机内唱戏。

儿时街市上的小吃很多,从街头排到街尾,有正宗糟粕醋、清补凉、咖啡黑、醃粉、糖果条,还有饼干糖糕。

孩提的记忆难忘,但毕竟是朦胧的,真正看懂铺前的文化脉络与历史记忆,还得靠老一辈的传讲。

1930年代的铺前街区,老一辈人这样描述:以东西轴线的纵街与以南北轴线的横街交叉,形成唯一的“十字街头”,纵街东端南侧是南冈公园(位于今铺前中心小学),北侧有一条通往文城的土路(今昌华街位置),公路东侧靠近“三圣庙”水井处是体育场,大街西端紧接码头,濒临海港。

纵街中段北侧有两条重要的小巷,一条通往北边市。这个巷口的路门框仍保留,只是顶头横额原写着“南来北往”字样已无存。北边市当时也很热闹,除那间用铁皮建造的大戏院外,缝纫店、杂货店、打金店、打铁铺、木工铺、酿酒坊等手工业店铺大都集中在这里,摆卖鸡饭、粉粥和各种地方小食,有些甚至通宵达旦营业。可惜这样的好景被侵琼的日军所破坏。另一条小巷通往老市场,那时候其他乡镇都是露天市场,唯独铺前老市场是钢筋水泥顶盖遮雨的建筑物,铺前人称之为“市亭”,据传是泰国华侨所捐建的,一直使用到1969年。

资料显示,现在的胜利街69号骑楼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已建成营业,渔港南街3号骑楼也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越南华侨建成;1913年之后,新楼房继续增加;1926年,铺前老街重新规划,统一建造,至1930年已形成规模,建成了门面相对、连廊连柱、墙根共用、檐廊宽阔的骑楼大街;南北走向的铺前横街原为渔行一条街,1936年也改建成骑楼大街。

骑楼老街建成后,名称多次变更。起初,南北走向的沿海横街俗称“渔行街”;东西纵街称“通裕街”,寓意“通商富裕”。1925年后,为纪念孙中山(字逸仙),民国政府改街名为“逸仙街”,同年,横街南段称为“南宁街”,北段称为“北平街”。

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为庆祝胜利,“逸仙街”改名为“胜利街”,横街为“渔港南街”,后来还叫过“反帝街”“反修街”。

饮誉全岛 商贾慕名而来

当年,铺前是饮誉全岛的商埠,正是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可停泊千吨货船,因此在建骑楼大街时,也修建了长达近百米的可停泊船只的防潮堤岸,创建者以超前理念,建造又深又宽的地下水道直通海底,地下水道左右两侧各建一个阶梯式的水泥码头,让退潮时小船也能靠近,便于驳运货物和渡船客人上下。

1930年代前后,可说是铺前历史上的黄金岁月。当时的铺前南洋骑楼大街刚刚建成,街市显得崭新华丽,车水马龙,商铺生意兴隆,港口商船、渔船云集,货物进出频繁。由于铺前港海深面阔,东南亚各国及两广的货物大都直运铺前,甚至海口一些货物也要从铺前转运,文城、定城、嘉积等县城的商家更是常来铺前进货。

当年,从骑楼老街区至北边市、老市场一带,店铺林立,有鱼行、米行、盐行、木材行和许多九八行,有布店、书店、药材店、土杂店、百货店,有面店、粉店、茶楼、酒楼、客栈……与海口一样,应有尽有。民国初期,许多县市一到夜晚已是一片黑暗,而铺前这个小镇却和海口市一样灯火通明。当大部分百姓都不知电影(当时称“影戏”)为何物时,铺前的影剧院几乎与海口市同时放映黑白无声电影。

铺前当年还有邮电、海关、产院、专卖“亚细亚”煤油的“美孚洋行”等一些只有大城市才有的机构,由此足可窥见铺前曾经的繁华。

196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历时几个月在铺前取外景,拍摄电影《南海潮》,将天后宫、街景与港口纳入镜头。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在铺前老街及周边取景,拍摄电影《南海长城》《一螺号》《寸草心》,电视剧《五星级酒店》《冯白驹》《解放海南岛》也在铺前老街取外景。

要真正揭开这条百年老街的面纱,还需进一步了解老街的百业名铺及其“老字号”。譬如,胜利街自东向西,重要的店铺有“可来香”客栈、“沁香馆”酒店、“新中华”商行、“永成行”文具店、“东生”药店、影戏院、“兴发”当铺、“新南昌”等百货商店,还有“明吉栈”“琼泰昌”“合昌隆”等,都是有名气的九八行,从事批发代理生意。

侨商不忘家国 返乡投资,热心公益事业

铺前骑楼老街的建设凝聚众多南洋华侨的心血与智慧,他们将东南亚、西欧不同建筑风格结合中国南方的建筑特色,创建出商住两用、中外合璧的建筑作品。各具特色的阳台、雨蓬,不同造型的柱基、柱托、柱身、梁头,顶端的女儿墙组成一条条波浪式的天际线,几乎无一雷同。

如今的铺前老街已显得老态龙钟,墙体剥落,衰败残缺,令人叹息,但一幢幢艺术气息浓郁的南洋骑楼,风韵犹存,透过遮蔽在斑驳墙体上的岁月尘埃,人们仍可窥见骑楼远去的南洋风格,感怀老街的创建者的家国情怀和敢为人先的品质。

1920年代,东南亚归侨、文昌县参议员、德高望重的铺前华兰村人王克光(字华琼,1885年生),主持骑楼老街的规划和建造,将早期铺前街市上无序的明清两代矮小的瓦房拆除、改造,建成弯曲迂回、一眼望不到海的骑楼老街。

祖籍铺前星斗村的潘玉声(又名潘于佩)是清末民初知名侨商之一,偕其儿子潘先铭、潘先甲,于1905年在铺前老街中段建起两进两层、商号为“新中华”的楼房,成为当年老街的最红火的商业楼宇。潘氏家族不仅实力雄厚,还心系百姓,乐于扶贫济困,最早在村中办私塾家庭学堂,义务助学,获得乡亲赞扬,为村里培养出不少人才。星斗村尊师重教传统延续至今,潘玉声功不可没。他还大力资助族兄潘存创建溪北书院,捐建南冈公园、民众教育馆和凉亭等。

位于海口新华南路的潘姓别墅公益项目中,潘玉声是创建者之一。在得胜沙路、中山路,潘玉声及其家族也投资建设27栋商楼,还将一幢捐为海南侨联活动场所。视其对家乡、社会民众之奉献,朝廷封他为名誉上的“二品官”。1936年,潘玉声谢世后,于右任和沈雁冰(茅盾)为其墓园题字。

在铺前老街兴建骑楼规模最大的创建者是后头岭村著名侨商叶星五(原名叶用辉),他出生于1872年,系清末贡生、中举人。但为了生计,叶星五40岁那年离乡背井前往越南当劳力,历尽艰辛,成为下南洋的成功人士之一。他返乡后,在铺前两条街道兴建8幢两层的骑楼,在海口得胜沙路投资修建5幢两层骑楼,一时传为佳话。其中,在铺前胜利街中段、双环井巷建的四间连体大型楼宇,民国时期曾经经营无声电影业,是当时海南超前的文化娱乐场所。叶星五热心公益事业,参与了铺前南冈公园的建设。

福坡村侨商钟衍碧,曾拥有三艘“洋船”往返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经商,他在铺前老街投资兴建了3幢楼房,且在海口市中山路开设“东方药店”。其人不忘家国,家教严明,身在异国他乡,严格要求子女不但要学好外文,更要学好中文。

在胜利街前段,老商号为“裕隆”的2幢三层半高的连体楼房,是老街中最高、最具南洋风格的地标性建筑,被誉为“铺前第一楼”,之前预报台风的风球、抗战时期的“瞭望台”、海军“雷达站”都曾设在其顶楼。它的创建者是地太村的韩尧光,早年侨居东南亚,是位热心公益的乡绅,修路,建桥,韩尧光都慷慨解囊。

现铺前镇政府大院所在的区域,系清末民初船王、第田村王大纶及其族人所营建。他是铺前晚清时期的传奇人物,绰号“不赛公”,系清代巨商豪门,被朝廷封为“中宪大夫”,拥有18艘三桅杆轮船,航行海内外。他乐于济贫,曾参与捐建铺前南冈公园,溪北书院的创建也有他的贡献。

南冈公园是当年铺前民众的公益文化场所,至今保存完好的石碑还记载百余名捐款者名单,抗战胜利后公园改办“国民中心小学”,现为“铺前中心小学”。

岁月书写历史,历史积淀文化。古镇铺前,2008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称;2023年,“木兰湾”“铺前百年骑楼老街”入选海南百个网红旅游点。近年,与老街延长线无缝接合的新街道昌华路也改造成骑楼商业街,沿袭了骑楼老街的文化韵味。

如今,当你走进古镇铺前,一派生机勃勃的文化商业气象引人入胜,海鲜商店、传统糖糕、渔具店铺、米行面店、修理工坊、糟粕醋店、马鲛鱼商场、大型超市、老爸茶楼、品牌酒店比比皆是,仿佛激活了沉睡已久的街巷。人们徜徉在铺前的大街小巷,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味弥足珍贵的历史遗韵和文化记忆。(张光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

移动版|电脑版

法律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网站支持IPV6|无障碍阅读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