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公报 -> 2003年 第2期 (2003-01-31出版)

【字体:   打印页面

政府工作报告

—在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汪啸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1998年以来,本届政府在中共海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拼搏,不断创新,胜利完成了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国民经济走出低谷期,实现了持续稳步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62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已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增长幅度。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稳定在景气区间。全省200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5%;财政支付能力明显增强,在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总支出从1997年的48.48亿元提高到2002年的98.73亿元,净增50.25亿元。我们胜利完成了“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积极实施“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了三次产业发展。坚持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农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9.6%,增长速度相当于全国的2倍以上。成功主办了五届“冬交会”,农货销售网络明显扩大,2002年农产品出岛销售总量达307万吨,比1997年增长3.7倍,其中水产品总量五年翻一番。我们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发展现代工业,做大了总量,盘活了存量,提高了质量。工业增加值2002年登上百亿元新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0.7%。汽车、医药、油气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主要产品规模成倍增长,发展前景喜人。工业经济效益在深化改革中明显上扬。旅游业继续走旺,五年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长9.1%0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毕,培育了亚龙湾、南山、博鳌水城等旅游名牌景点,开发了中国海南岛欢乐节、三亚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等一大批游客喜爱的旅游活动。新出台的《海南省旅游条例》得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在整顿和改革中明显提高。“信息智能岛”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以通信、软件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年均增长17.8%.

  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我们争取到中央国债和国家预算内建设资金78.68亿元,带动了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的持续增长。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8.7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效益继续提高,投资质量明显改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扩大,对热带高效农业、现代工业和海岛旅游业等优势产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随着环岛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海文高速公路竣工,目前已有70%的市县通了高速公路。公路建设质量、成本控制和施工速度都迈上了新的台阶。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开通,海口美兰机场投入运营后效益倍增。投资10.7亿元的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圆满完成。全省乡镇通电率已达100%,行政村通电率提高到98.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基本实现同网同价,农村生活用电价格降低50.3%。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五年扩大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98.6万亩。通信基础设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城镇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博鳌亚洲论坛主体工程、中海油天然气化肥厂、三亚国际客运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着力解决经济泡沫遗留问题,处置积压房地产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效果明显。目前已盘活闲置建设用地1.6万多公顷,占能处置总量的88%;销售和出租积压商品房236万平方米,占积压总量的54.4%;75%的停缓建工程申报了处置方案,其中恢复建设和作其它处理的面积占42%。政府土地储备制度全面建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程度大幅度提高。金融秩序明显好转,金融资产质量在整合中得到提高,金融形势平稳发展。

  (二)体制创新不断加快,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以优化资本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的国企改革深入开展,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国企兼并、破产和债转股项目33项,减轻企业债务负担40多亿元。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体效益从1997年亏损5.6亿元转变为盈利11.7亿元。燃气股份、海南高速、兴业聚醋、第一投资、美兰机场上市成功,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43.25亿元人民币和8.58亿港元。海航、海汽、富岛化肥、椰岛股份、海南卷烟等一批企业在资产重组中迅速崛起。国有商贸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长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上升。

  政府机构、财政体制等项改革全面推进。省政府工作机构和行政编制分别精简15.8%和38%,市县政府行政编制精简20%,乡镇建制减少35%,转变政府职能出现新的起色。部门财政预算改革、政府采购、会计集中委派制在全省推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改革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了试点和全省的基础性工作。第二轮土地承包基本完成,土地流转清理整顿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药品集中采购和医药分开核算管理改革,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试点得到国家卫生部充分肯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

  对外开放有新的发展。博鳌亚洲论坛已成为第一个落户中国的定期定址的国际会议组织,大大提高了海南的国际知名度,并产生了促进海南发展的“博鳌效应”。喜来登、马自达、中海油、中远发展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进驻海南。对21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团队实行了免签证人境。利用外资质量提高,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29亿美元,出口总额40.57亿美元,本地产品出口比重已提高到60%。洋浦开发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区内财政收入增幅位于全省之首。对外交流活跃,新结省市级国际友好地区6个。琼台农业合作继续推进。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科技工作坚持“创新+产业化”的路子,五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创新项目147个,设立5个省重点实验室、2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101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巩固了“两基”成果,普通高中、高校在校生规模均扩大1倍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力量办学快速推进。五年来,全省多渠道投人9.27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改造中小学危房63.6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43.58万平方米。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7年的13.56%‘降至9.48%o。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达达瑟》等5部海南地方民族剧目和一批文化广电出版精品获国家奖项,竞技体育实现全运会金牌和亚运会银牌零的突破,横渡琼州海峡大赛成为国际品牌。

  维护社会稳定、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加强。普法工作深入开展。针对突出治安问题,开展了打黑除恶、治爆缉枪、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等一系列专项斗争。特别是本届政府开始实施创建“无毒岛”计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支持。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信访老案,并强化防范性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打击走私、偷骗逃税、制假贩假和非法传销,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好转。

  199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认真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污染治理、国土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控双达标”目标如期实现;五年新增造林面积16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3%;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先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4个、全国园林城市2个,建成文明生态村664个。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各项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军警民共建、妇女儿童保护、司法民政调解、民族宗教事务等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步。

  (四)群众利益得到保护,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国家新口径达2420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6.1%和5.9%。全省财政供养人员先后5次增加工资和养老金,近60万人受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五年筹集资金71亿元,基本保证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参保离退休职工养老金足额发放。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稳步推进。本届政府公开承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61件,基本得到落实。农村卫生户厕、饮用卫生水覆盖率大幅提高。全省共完成少数民族地区民房改造7万多户,受益人口达37万多人。减灾救灾工作明显加强,保证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灾区的稳定和发展。

  加大中部地区开发力度,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军警民齐心协力向贫困宣战,组织141个省直单位联手扶贫,多方筹措扶贫资金13亿多元,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五年共有41万人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减至7.3万人,超额完成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任务。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狠抓职能转变,加强了政府作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行政优质服务年”、“转变作风年”等项活动,出台了改进行政作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十项措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15项。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作业”。加强立法工作,起草法规、颁布规章103件,清理法规规章235件。认真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98件,政协委员提案1323件,提高了政府的决策管理水平。

  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加强了政府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成效明显,解决公路“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多次得到中央肯定。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加大,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加强制度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稳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基本得到落实,审计、监察等行政监督进一步强化。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战胜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克服了经济泡沫后遗症的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和转机。近五年,是我省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的时期,是先进文化繁荣、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也是社会稳定、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共海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成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琼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人民警察,向所有关爱海南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预期不强,出口增长乏力;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缺少稳定的骨干财源,中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经济体制特色不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社会保障和社会共济能力不强,就业压力加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人才结构性短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政府职能转变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发展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回顾五年工作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坚持执政为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正确的产业发展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海南省情出发,不断完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把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开放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冲破一切束缚经济特区发展的思想禁锢,革除一切影响经济特区发展的体制弊端,把扩大开放作为海南发展的主旋律。必须坚持夯实基础,把经济工作做实。经济工作切忌浮躁,更不能急功近利、搞“花架子”,要真抓实干,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增创海南发展新优势。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构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海南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跃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色充分体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质量居全国前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更加完善,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医疗保健体系比较完善,各民族的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人新的阶段。

  ——坚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初步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结构调整有新的突破,现代工业明显壮大,争取2007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趋近于3:3:4。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开始减缓。紧紧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同步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到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制定落实扶持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在完善城镇 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逐步解决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养老、贫困儿童助学等问题。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体系。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发展社区民主,落实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广大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广泛权力。健全制度,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重点,建立健全国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新、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三大体系。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普及科学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增强全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省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将海南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先进地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03年必须起好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C以内,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立足海南省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科教兴琼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推进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海南的产业特色、体制特色和环境特色,全面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让全省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工业化水平

  发展我省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紧扣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主要目标,不断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现代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省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整体实力弱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加财政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三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后五年,在工业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力争工业增加值翻一番。继续狠抓新增生产能力,集中力量发展油气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汽车、医药、化纤织造等优势行业。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引导社会投资,努力壮大支柱工业。加快中海油东方化工城、洋浦经济开发区、老城工业开发区、海口保税区等工业园区建设,改进管理方式,完善配套功能。重视市县工业,加强领导力量,因地制宜地创办中小型加工企业。落实工业发展政策,用好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在加快工业发展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海南农业多年处于高速增长期,在这个基础上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采取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的新模式,继续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拓展“品牌农业”,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率,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幅度降低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水产业、畜牧业和林业比重,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采取净化农业生产环境,更新农艺,提高种子种苗抗性等措施,扩大无公害农副产品产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尽快使海南成为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产地。完善农副产品分销系统,扶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培育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营销服务信息网络。加大对农业投人,加强水利、种苗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精准农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完善和创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深化农村流通体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税费等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全面提升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落实旅游规划纲要,合理配置、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建设一流的景点景区;根据游客需求,突出海南特色,策划一流的旅游活动;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供一流的旅游服务。有针对性地开拓客源市场,以国内游客为主体,同时发展人境旅游。吸引境内外旅行社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更多的国际酒店集团进驻海南,培育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继续发展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开发现代航空、物流配送、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改造提升金融、保险、证券业,拓展资本市场,重塑海南金融形象。

  海南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渔业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运输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有条件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在建成东方1-1天然气田的同时,争取海上油田开发有新突破;扩大海洋油气化工、天然气发电生产规模,加快天然气输送骨干网向大中城市延伸。增加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生产能力,新建西沙渔业补给基地,扩建三亚、临高、檐州、陵水、琼海等渔港,争取五年实现水产品产量再翻一番。继续开发西沙旅游和环岛海洋旅游。挖掘海洋运输潜力,加强港口建设,逐步把海南建成区域性物资中转集散地和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

  鼓励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提升三次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智能化小区建设,加快建设“信息智能岛”。

  四、实施城市化战略,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实施城市化战略,要与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走产业兴市的路子。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基础,有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城镇才会成为各生产要素集聚的平台,才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会出现持续发展的生机。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的主体产业,争取五年后全省非农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实施城市化战略,要强化经营城市观念,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机制,变城市资源为城市建设资本。要打破城市资源部门所有、部门经营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城市资源的配置作用。经营好建设用地,建立政府土地储备制度,创新城市基础公用设施运营体制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多方筹措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施城市化战略,要与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紧密结合。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调整行政区划或扩大中等城市部分管理职能,优化区域经济规划,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做强做美海口、三亚市,努力实现南北带动;积极培育中等城市,努力实现两翼推进。海口市要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抓紧调整和优化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两地一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医药、机电、饮料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和壮大琼北工业基地;积极发展信息、运输、贸易、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尽快形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创新和引进先进文化,健全民主政治制度,使海口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三亚市是带动我省南部发展的重要城市。重点加快旧城区改造,努力打造旅游精品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以滨海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业,带动相关交通运输、通信、房地产、工艺品加工、观光农业等产业,把三亚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东西两线以琼海、澹州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为依托,尽快培育成为中等城市,增强全省城市经济的支撑点。充分发挥东西部各自的特色优势,发展壮大“东部黄金海岸经济带”和“西部工业走廊”,使其产生较强的两翼推进效应。继续提升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市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地提高城镇化水平。

  我省中部多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市县,必须继续支持中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特色经济,实施公路改造、水利建设、电力、通信、林业、教育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继续组织更大规模的联手扶贫开发,加大对贫困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帮助智力开发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中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开发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夺取新成果。

  五、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加快海南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坚持走“创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科技攻关和推广,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组科研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放宽技术人股条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增加科技投人,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方参与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海口国家高新技术工业园、海口保税区和澹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等科技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功能,吸引人才和资金,充分发挥“孵化器”作用,开发新成果,输出新产品,衍生新企业。继续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国民科技素质。

  发展教育事业,开发人才资源,是加快海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发展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注重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有条件的高校适当扩大招生人数。注重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安排任职教师补习进修,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以新的模式建设三亚学院,积累经验,发展教育产业。坚持教育与人才资源开发相结合,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更新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全面提高教育综合水平。坚持引智与融资并重的原则,办好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各类创业园区,为引进人才和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创造条件。扩建人才市场,通过人才柔性流动,大量吸纳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的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以及各类高素质的适用人才。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营造激励人们干事业、出成果的社会氛围。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壮大文化体育产业。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大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投人,建设省文化体育公园和社区、农村的文化体育场所。进一步完善城镇医疗康复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医疗救护水平。继续推广县乡村医疗卫生管理一体化改革,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民有医生看病和有钱看病的问题。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维护残疾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抓好国防动员工作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

  六、推进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我省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认真实施《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切实加强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生物物种资源、海洋和渔业等重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发展生态产业,保证必须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产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和与此相配套的环保产业,提高绿色GDP比重。正确把握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度,努力发展大林业产业,扩大珍稀贵重用材林、经济林、浆纸林生产,全面启动海边、路边、城边的“三边防护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量,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抓好中部山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洋功能区的规划实施,切实加强各类生态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

  建设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教育,增强国民生态意识,把爱惜资源、保护环境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群众使用无公害产品和环保产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优生优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相关法规和政策,严格控制超生和一对夫妻合法生育人数,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措施,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推动海南计划生育进入“低生育水平”期。认真做好老龄工作,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七、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开放水平

  加快海南发展,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敢于从实际出发,强化经济特区意识,激发创新锐气,制定实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我省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要改变国有独资形式,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少数重要企业由政府控股。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展大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要逐步改造为非国有企业。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自上而下地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抓紧筹划方案,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采取“用存量换增量”的主要方式,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加大盘活存量资产的力度,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迫切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农垦企业改革的主攻目标是创新发展机制。要把单一的国有经济改造成混合所有制经济,把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继续做大,放开一般种植业和中小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引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从事农业自营经济的农垦职工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使用权;改造企业组织结构,精减机构和冗员,建立新的人事用工制度、财务核算制度和分配制度。与此同时,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增强农垦企业的发展能力。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水平,积极扶持一批重点中小企业,引进和造就一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法律服务、人才招聘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改革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研究落实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用工资分配政策和税收杠杆,调整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注意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相对稳定的增资机制,清理各种单位补贴,改暗补为明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独立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集中社会保障统筹单位,扩大覆盖面,加大保费征缴力度,增强社会共济能力。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或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继续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住房等保险制度,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发展优抚安置、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事业。

  今后五年,还要加快推进和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等项改革。完成这些改革任务,地方政府必须加大责任,把握好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取得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统一的效果。

  不断扩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度,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实现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逐步完成从区域开放向产业开放的转变,把产业开放的重点放在热带高效农业、现代工业、海岛旅游业、海洋资源开发和信息产业等方面,逐步扩大商业、金融、中介、电子商务等对外服务贸易。我省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是招商引资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招商引资必须与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吻合,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实行政府招商、企业招商、中介机构招商相结合,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提高海南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把本地产品出口比例提高到70%以上。培育壮大进出口骨干企业,加强与国际第三方贸易集团合作。建立省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企业扩大出口。加强银贸、税贸、关贸、检贸的协调与合作,落实各项出口优惠政策。实施“大通关”工程,优化出入境环境,建立规范便捷的通关口岸。充分利用海南侨乡优势,拓宽海外联谊渠道,办好第八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维护侨胞侨眷合法权益,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建设侨乡。更紧密地加强琼台、琼港、琼澳合作,扩大合作方式和成果。积极支持博鳌亚洲论坛,增加国际友城活动,充分利用国际会议平台宣传海南,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以后,海南与内地的政策差异进一步缩小。必须把着眼点从依靠优惠政策为主,转到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主上来,争创加快海南发展的环境新优势。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推进我省制度创新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创造高效的政务运行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继续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进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继续抓好地方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提高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积极保护依法行政,严肃查处拘私枉法行为。认真清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抓紧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等突出问题。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行政复议工作。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地区信用程度,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活动,重点惩治危害群众健康的伪劣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农资产品等制假售假行为。反对商业及财务欺诈,严厉打击非法传销、走私贩私、骗税骗汇和恶意逃废债务等犯罪活动和伪造票据、做假账等违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转包、侵权盗版和欺诈游客的不法行为。狠抓“三乱”专项治理,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依法规范收费秩序,整治查处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创造统一开放、公平透明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管理,健全落实安全责任制。推进社会信用建设,营造诚信为本、和谐共赢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快制定信用建设的法规、规章,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依法披露信用信息,强化信用监督,依法惩办失信违约行为。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公信度,不断加强行业自律。重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

  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和谐、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职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及时发现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把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重点打击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毒品犯罪和“两抢”、盗窃等多发性犯罪,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以强化城市社区、乡村基层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群防群治,积极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突出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强化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破除愚昧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生态村、文明诚信企业、文明机关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顿公共秩序,持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窗口行业服务质量。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建立廉洁高效、勤政为民的政府。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的勤政廉政教育,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做到廉洁从政,勤政为民。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大查处大案要案力度,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查处,严惩不贷。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推进财政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招投标等项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和“阳光作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克服误国害民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禁虚报浮夸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记党的宗旨,深怀爱民之心,格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要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界人士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各位代表!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顺利实现今后五年的各项任务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实现“三个新的变化”,加快“两个推进”,确保“一个稳定”。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恢复性增长转向加速性增长的新变化;培育和扩大有效需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依靠外部增长动力为主转向以经济内部增长动力为主的新变化;抓紧实施“重点推进工程计划”,在壮大综合经济实力的同时,抓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努力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新变化。加快推进农村、企业、社保、国有资产管理、地方金融和政府机构等重点改革,努力培育海南经济的体制特色;加快推进以招商引资、产业开放、增加出口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确保全省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抓住发展机遇期,加快推进海南现代化进程,是全省人民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1号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由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

  2003年一月二十一日选出:

  主任:王岐山

  副主任:王厚宏张德春(女)韩至中秦醒民王琼瑛(女)王法仁陈孙文王亚保(黎族)

  秘书长:翟培基

  委员:(36人,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道文王兴运白在林伍群刘元卿刘连琏(女)许少敏(女)杜斌国杨永海苗锡森何云霞

  (女)邱德群陈莉(女)陈高卫(苗族)陈菊英(女)周群杰庞亚贵赵若鸿(女)赵福成钱倚剑郭长

  春唐剑光黄国强黄桂来(女,黎族)符乃雄符爱梅(女)康耀红梁先中蒋子丹〔女)景柱曾宪勇

  (黎族)谭世贵颜家安潘建潘家君潘隆森(高山族)

  现予公告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主席团

2003年1月21日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2号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03年一月二十一日选出:

  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汪啸风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吴昌元江泽林符桂花(女,黎族)李礼辉刘琦

  现予公告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主席团

2003年1月21日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3号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03年一月二十一日选举曾浩荣为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现予公告

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主席团

2003年1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