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公报 -> 2000年 第4期 (2000-04-30出版)

【字体:   打印页面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我省中部地区发展的决定

琼发[2000]17号

  为了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增进民族团结,省委、省政府研究了关于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在我国即将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我们要从大局、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加速中部地区即通什、琼中、保亭、屯昌、白沙、定安6个市县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实现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我们必须精心研究,科学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

  2、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海南解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制约等因素,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沿海市县的差距逐步扩大。中部地区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28%,总人口占全省的16%,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8.6%,全省32%的少数民族人口和39%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这一地区。只有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全省各民族的凝聚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标。也只有把中部地区好好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海南好好发展起来”的战略构想。

  3、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扩大内需,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居民消费水平比较低,但扩大需求,开拓市场的潜力较大。加快中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可以为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4、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海南建设生态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山区是全省主要江河的发源地,是全省生态的核心区域,中部山区的热带雨林在调节全岛气候,涵养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加快中部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

  5、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对海南经济发展所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改革开放促开发”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富民强县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中部市县和沿海市县一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地区。

  6、加快中部地区发展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促开发建设。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大胆进行体制创新,采取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苦的长期任务。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要立足于客观条件和可能,统筹规划,明确重点,循序渐进,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坚持外部扶持与充分调动内部积极性相结合。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各业的大事。既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中部地区发展,更要调动中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要依靠中部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带领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中部山区的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中部地区的发展,也关系到全岛的生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精心保护中部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根本保障,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7、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到2002年)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和水利建设为重点,逐步改善中部地区的交通、水利、供电、通信、市政设施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二是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特色经济。根据中部地区资源特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提高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经济增长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200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进素质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四是搞好以公益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林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逐年提高中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五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提倡和推广健康的文化活动,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

  8、加强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设施建设。逐步改造和扩大中部地区连接周边市县的公路运输通道,改造中部地区县城至乡镇的公路。集中力量分期进行三亚--通什、保亭--陵水、保亭县城--大本、海口--琼中、琼中--通什、乌石--那大、什运--白沙、白沙--南辰、黄竹-屯昌、琼中--万宁牛漏等路段的改造;新开工建设部分旅游公路。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多方筹集资金,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和改造乡村公路。公路建设必须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新建设和新改造的公路质量。

  9、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2000--2002年期间,争取在中部地区增加蓄水能力6000万立方,继续配套建设和防渗加固渠道450公里,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6万公顷。重点抓好保亭北水南调工程、琼中百花岭水库工程、保亭毛拉洞水利工程的收尾竣工;继续配套建设定安南扶灌区、屯昌木色灌区。根据山区特点,发动农村集体和农户因地制宜建设和管理小型水利设施,鼓励建设拦河坝、小水库、小山塘、蓄水池(柜)、田头井,改善成片种植基地的灌溉条件。做好主要河流的防洪、蓄水、调水骨干工程的研究论证和前期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创造条件,努力提高通什市、白沙县、保亭县、定安县的城市防洪工程设防标准。加快城乡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10、加快中部地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优先保证中部地区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对电网的需求,2001年完成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任务。对人口较少的偏远村庄,鼓励群众积极利用山区水资源条件发展小(微)型水电。

  11、加快通信、广播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中部地区通信干线和支线网络,移动通信能够覆盖中部地区主要旅游景点。实施全省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实现中部地区大多数乡镇能够收看多套有线电视节目;更新改造部分市县的广播电视接收、发射设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逐步解决偏僻“盲村”收听收看问题,进一步提高中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特色经济

  12、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特色农业。中部地区农业的结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符合市场需求;资源利用比较效益最大化和保持生态平衡;因地制宜,体现山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种优势;政策引导与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通过典型示范调动群众积极性。主要调整方向和任务是:

  --改造传统农产品。对粮食、橡胶、甘蔗、木薯等传统农产品,加快良种替换步伐,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效益。要着重抓好香稻、糖蔗、木薯等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橡胶新品种、新割胶技术的推广。

  --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引进新品种,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山区水果、茶叶、烟草、花卉、野菜、牧草等具有山区特色高效农产品。

  --发展生态农业。要扣紧产业链,发展果食、草食动物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发展牧草、干果水果为养殖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要拉长产业链,发展种养业为加工业提供原料,发展加工业为种养业提供市场和资金;要调整产业链,做到合理布局,动员群众保护天然林、扩种纸浆林、椰林、优质用材林,逐年提高森林覆盖率。形成短期、中期、长期作物效益互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的生态型农业。

  当前要加快引进优良种牛,建设种牛场和良种繁殖基地,健全配种网络和防疫体系,改造现有草场,推广普及优良牧草,开拓销售市场,扶持群众发展养牛业。争取到2002年,有条件的市县农民人均年出栏1头肉牛。

  --定安县、屯昌县要着重抓好城郊型农业的发展。要紧紧盯住海口农产品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蔬菜、水果、热作、花卉种植,淡水养殖和畜牧业等高效农业。

  13、推进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重点抓好一批带动性工程。一是扶持各市县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和转化增值;二是在农产品交易比较集中的集散地,建设或配套完善农产品交易中心市场;三是根据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建设一批良种良苗场;四是扶持各乡镇发展以运销为主的服务型乡镇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和供销服务;五是扶持各行政村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化种养基地,带动专业村的形成;六是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采取送出去跟班劳动等方式,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14、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改造步伐。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要遵循不重复建设、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务求实效的原则,立足于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形成以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

  积极帮助中部地区办好现有工业企业。从中部地区的实际出发,每年选择一批企业列入全省技改计划,用先进技术改造食品加工、制糖、橡胶加工等传统工业。充分运用国家关于企业兼并破产、债权转股权、发债融资、技改贴息、核销呆坏帐准备金等方面的政策,加快中部地区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在企业所有制形式和分配体制等方面,中部地区各市县可以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只要是有利于搞活企业的办法都可以进行尝试。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半拉子”工业项目,要尽量盘活;对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要下决心关闭。

  要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实行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为中部地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产品和资源加工项目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生产项目。鼓励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委托运营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

  15、加快发展旅游业。中部地区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保存较完好的热带雨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与沿海市县的旅游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抓紧组织编制中部区域旅游规划,突出生态景观、黎苗风情、温泉疗养、登山漂流、观光农业等主题,重点开发通什五指山、保亭七仙岭、琼中百花岭、定安南丽湖等景区。围绕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中部地区的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五、科技教育和社会文明

  16、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从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推广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热带农业集约化种养、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保鲜储运加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先进实用技术,突出抓好种子种苗工程。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转换机制,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和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专家团下乡进行巡回科技指导,加强对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争2--3年内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培养出一批乡土生产经营人才和能工巧匠。加大对中部地区的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地在中部地区各市县安排科技示范项目。

  17、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中部地区的教育事业,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进一步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成果。着重抓好贫困乡镇的义务教育,切实解决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从中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热带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实用型人才。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集中有限的财力、师资力量办好一批示范中学和中心小学。积极发展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好各类高等中等专业学校。逐年增加对中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省属大中专学校录取中部地区学生时,除了执行现有的照顾政策外,应划出一定的指标用于录用定向培养的学生。积极推广“9+1”的办学方式。“小康班”招生要向中部地区倾斜,增加招收中部地区学生人数。除省级办“小康班”外,每个市县也要举办相应的“小康班”,每个乡镇要努力办好自己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生活和住房困难,稳定教师队伍。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部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长的培训。结合“百强扶弱”计划,定期组织海口等地优秀教师轮流到中部地区搞好“传、帮、带”工作。

  18、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有利于各种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要在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各类人才参与中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加强对中部地区现有干部的培训和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做好沿海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干部交流工作。每年从省级党政机关中选派部分优秀干部到中部地区挂职工作,为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支持。

  19、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让宝岛更加文明”的群众性创建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线路和方针政策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禁止“黄、赌、毒”。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繁荣社会主义大文化。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口管理

  20、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必须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决不能走“边开发边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路子。要增强中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淘汰超标排污的企业,引导群众摒弃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观念和行为。

  21、强化林业用地管理。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抓紧制定林地规划,严格林地使用审批管理,实行林地面积总量控制。各项开发项目原则上不得挤占林地,凡经批准占用林地的都要按照“占补有余”的原则,补偿被占用林地。

  加强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对现有林相较好的热带天然林进行封山护林,对现有天然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积极发展经济林,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绿化宝岛百万人大行动”,积极推进椰林工程和浆纸林工程,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鼓励在道路、江河、水库、农田、果园、村庄周边,植树造林和种植竹子,保持水土,改善农村景观。

  强化山区农业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杜绝烧山垦植、毁林开发现象,禁止在坡度25度以上山地、水源涵养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等生态敏感区进行垦植。对坡度超过25度以上的山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对坡度25度以下坡地的垦植,要采取按等高线筑梯、林间间种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

  22、把控制人口数量与优生优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坚决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对于中部生态敏感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少数居民,可采取开发移民方式,有计划地迁移至条件较好的地方。

  七、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23、努力增加对中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大上级财政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对中部地区各市县的财政转移支付金额,要在1999年水平的基础上逐年增加。省级财政预算内资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示范、带动项目。从2000年起,中央对我省新增加的财政转移支付金额,只要不是戴帽定项下达的,将主要用于中部地区。

  省级的公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省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农林水发展资金等各项建设资金,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要选择合适项目,增加对中部地区的投入。国家和省里安排的小城镇建设资金,要优先支持中部地区的重点小城镇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广小额信贷。小额信贷是一种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有效形式,省级农业和扶贫主管部门及市县政府,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农业银行要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加农业小额信贷的贷款限额,延长贷款期限,合理确定抵押条件。

  24、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为中部地区招商引资。省财政和国土等部门要参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扶持政策,抓紧制定扶持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在中部地区兴办的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龙头企业给予进一步的优惠。省政府有关部门要针对中部地区的特点和产业发展方向,为中部地区组织专项招商引资活动。今后对适宜于中部地区发展的产业项目,优先鼓励投资者在中部地区建设。

  25、适当扩大中部地区各市县政府统筹安排建设资金的自主决策权。今后省级安排的有关中部地区发展的建设资金,要按照总量分配与项目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先将预安排的资金总额下达给市县,由各市县统筹考虑提出项目建议计划,报省政府有关部门审定。省政府有关部门在审定项目计划时,要充分尊重市县意见。

  中部地区各市县政府要切实加强国家和省级支持的各种专项建设资金管理,严格资金使用投向,绝不允许挤占、挪用、挥霍专项建设资金,绝不允许使用专项建设资金平衡地方预算或发放工资。省政府各资金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专项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定期进行检查和审计。

  26、深化市县机构改革。要结合本次地方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转变或理顺部门职能,创建新的行政事业体制。进一步精兵简政,大幅度减少机构和人员,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增强中部市县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八、加强对中部地区发展工作的领导

  27、成立领导协调机构。省委、省政府成立加快中部地区发展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协调中部地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计划厅,配备专人负责制定中部地区发展规划,跟踪协调和督促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今后,省及中部地区各市县每年都要研究制定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年度实施意见。

  中部地区各市县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精神,加强领导,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本市县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28、加强党的领导。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县党委、乡镇和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市县一班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推进乡镇政权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自觉性和水平。

  29、把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工作与联手扶贫工作、机关干部下基层抓落实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决定,在开展联手扶贫、下基层抓落实、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工作中,把中部地区作为主要对象,统筹规划,精心部署,量化细化,责任到人,使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30、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增强各民族凝聚力,促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要长期坚持下去。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改进工作作风,从实际出发,经常研究本部门、本单位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计划、财政、经贸、外经贸、交通、农业、农垦、旅游、水利、林业、邮电、电力、民宗、民政、环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部门,每年要提出本部门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年度工作意见,每年为中部地区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市县要继续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各群众团体、民主党派、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继续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对在促进中部地区发展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