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公报 -> 2003年 第4期 (2003-02-28出版)

【字体:   打印页面

  经济运行:自主增长增强基础尚待夯牢

  —2002年海南经济发展回顾及2003年经济展望

  2002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回首解读这一年的统计数字,展望2003年的经济走势,海南在中国入世接受世界经济检验首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主体趋于活跃,多数经济指标表现好于预期并优于上年,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

  一、运行特征:社会供给平稳增长,国内需求逐步走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雏形显现初步统计,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2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快于同期全国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为1998年W来经济发展最好水平;企业家信心指数平均为113.7,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相对景气区间;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114.0,微观经济趋于活跃。

  (一)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社会供给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1.国民经济加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分季度看,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9.1%,二季度为9.4%,三季度为9.5%,四季度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年度看,经济增长稳中攀升,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8.3%,1999年为8.6%,2000年为8.8%,2001年为8.9%,2002年为9.2%。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中不断调整优化,工业得到了加强。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16.4%,工业增长速度为14.5%,快于其它产业的增长速度。

  2.农业生产结构渐趋优化,特色高效农业得到加强。农业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加快。全年农业增加值为229.23亿元,比上年增长9.2%,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和供给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0.8%,瓜菜总产量增长0.9%,芒果、荔枝、石榴等优质水果产量分别增长17.2%,91.8%和34.6%,干胶、胡椒、槟榔、剑麻等热作产品产量增幅在6.0(39.3%不等;深海捕捞、南美白对虾养殖、工厂化养鲍等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10.0万吨,增长15.0%;企业化、专业化畜牧饲养业规模不断扩大,肉类总产量为49.7万吨,增长10.5%;

  3.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产业优势日渐凸现。高技术导向型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高档消费型工业得到发展,汽车工业、医药工业、石油化工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成为主导工业增长的力量。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为10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6.8%。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完成总产值 93.9亿元,占32.2%,增长36.9%;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83.6亿元,占28.7%,增长26.2%。汽车、化学纤维、原油加工、服装、糖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25.0%,83.5%,79.4%,53.3%和52.3%。

  4.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011.率不断提高。2002年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32.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2%,增长8.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上年的35.6%提高至37.6%,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稳居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其中运输邮电业、批零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9.2%,8.3%,4.6%,7.5%和9.0%。

  5.企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据全省420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财务统计,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4,较上年提高23.2点;实现利润总额32.4亿元,增长51.5%,创海南建省以来最好水平;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分别增长1.9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减少了4.7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的角度看,民间资本得到有效启动,投资消费同步增长,经济自主增长的基础已现雏形

  1.基础产业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民间资本成为社会投资主体。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25.5亿元,增长9.3%,增速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48.0亿元,占65.6%,增长12.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2.2亿元,占5.4%,减少19.7%0粤海铁路、海文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使用,为经济增长注人了新的活力。从资金来源看,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其它投资等民间资本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5%以上,经济增长对扩张性宏观政策依赖度明显减弱,自主增长的机制已初步形成。

  2.城乡消费市场共同发展,内需成为主导经济增长力量。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5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0.1亿元,增长8.7%;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52.1亿元,增长9.9%;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农业生产者零售额分别增长10.7%、10.4%、5.8%和1.5%。汽车、旅游、住房等在政策刺激和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3.外贸出口转降为升,国外需求止冷回暖。对外贸易出口改变了上年下降的局面出现增长。2002年全省外贸出口总值为8.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43.9%,比上年增长2.7%。外商直接投资5.1亿美元,增长9.6%。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创造价值总额增幅达121.6%,

  (三)从经济杠杆的角度看,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1.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52.0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1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3亿元,占88.8%,增长13.6%。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13.7%,非税收收入增长13.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98.7亿元,增长18.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2.5亿元,占93.7%,增长19.0%。基本建设、教育、社会保障和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由上年的12.9%,14.3%,6.8%和2.1%提高至13.1%,15.1%,9.4%和2.3%,分别增长19.2%、25.5%、60.4%和14.4%,支出结构趋于优化,积极财政政策得到扩张。

  2.金融信贷差额逐步缩小,资产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全省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34.00亿元,比年初增长14.8%。其中企业存款235.57亿元,增长5.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47.44亿元,比年初增长11.2%。其中短期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信托贷款和其它贷款构成由上年的43.0:7.3:41.7:4.6:3.4调整为40.2:7.3:48.2:0:4.3,贷款投放结构渐趋优化,资产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年末存贷差额由年初的234.69亿元减少为186.56亿元,缩减率为20.5%。交通运输、电力、石化、通讯、旅游、商贸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优势企业和个人住房贷款得到了保障,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进一步疏通。

  (四)从效应的角度看,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储蓄存款余领大幅增长,经济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较多的实惠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2420元,按新口径计算增长5.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4.1亿元,比年初增加56.75亿元,增长13.3%;按总人口计算,全省人均储蓄存款余额6028元,比年初增加478元,增长8.6%,经济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较多的实惠。

  二、存在问题: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微观经济基础欠牢固,就业压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2002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向着好的方面发展,但经济运行中潜伏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主要表现在:

  1.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影响了预期投资与消费行为。自2000年9月以来,消费领域价格指数一直处于低位徘徊。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了0.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了1.6%。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通讯和居住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1.4%,3.4%,0.6%,2.5%和1.6%,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从消费领域和投资领域来看,2002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已出现逐季减慢,小型企业生产景气指数为90.91,处于不景气区间,预期景气不容乐观。

  2.微观经济基础欠缺稳固弱化了经济长期增长后劲。在总体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部分企业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缺少应有的竞争能力而陷人困境。重点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不多。在列入财务核算的420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比上年增长12.9%,亏损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41.4%扩大至46.0%,亏损企业亏损额较上年增长27.7%。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为1.29亿元,比上年减少了4.2%。微观经济基础欠缺牢固,经济长期增长的后劲尚显不足。

  3.就业压力仍未缓解加大了社会不安定系数。与经济增长背道而驰的是就业岗位不足,进入适龄劳动人口不断增多,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002年全省新进入劳动年龄段人口为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2.0万人。就业需求和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仍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矛盾。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扩大了城乡间生活的差距。从城乡间的收入水平来看,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于城市经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002年,全省农民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速较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慢了5.6个百分点,城乡间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051元扩大至4370元,收入差距扩大了7.9%。农村脱贫工作和社会稳定仍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三、发展趋势:国内外经济环境趋好。经济增长潜在因素增多,2003年国民经济将继续朝着平稳增长的方向运行总的来说,2003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只要国际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国内经济政策继续保持稳定不变,全省采取得力有效的保障措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1.从国际环境看。受美国经济增长拉动和全球贸易与工业生产的好转,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3.7%,世界经济自2001年陷人低谷后将出现新的转机,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增长期。加之入世积极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对外贸易出口将进一步好转,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外需和内需将合力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2.从国内环境看。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新一届政府将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其次是为了加快结构调整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继续扩大内需和活跃经济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三是入世积极效应的进一步释放将有利于提高国外需求和改善内资企业的发展环境,刺激民间投资的稳步增长。四是国家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以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将促进消费的增长,汽车、旅游、住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在政策刺激和消费结构升级作用下有望进入稳步增长轨道,对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从省内环境看。2002年全省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已初现雏形,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闪烁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加之粤海铁路建成通车后打开了海南通往国内市场的大门,”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效应将会显现:工业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并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特色优势农业将重新调整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加速发展,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明显增多。

  四、政策建议:营造良好价格回升机制,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夯实夯牢经济长期自主增长基础当前,要紧紧抓住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和国内发展经济情绪高涨的大好时机,继续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巩固过去一年来之不易的经济成就,夯实夯牢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保持国民经济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稳步健康地发展。

  1.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营造良好的价格回升机制。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结构性、体制性和宏观经济短期失衡乃是根本性的原因。价格低位运行问题未解决,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建立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手,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挤压低效或无效供给,尽快形成促进需求持续快增长的机制,刺激价格的回升。要继续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等热带高效特色农业,扩大国内外市场的占领份额。要加快资源型工业如石油化工业、矿产加工业和出口导向型工业、高技术导向型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高消费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力吸纳旅游客源,尤其是要加大吸纳国外的旅游客源,加快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加快培育如汽车、住宅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拓宽消费领域,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

  2.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夯实微观经济基础力。要改变政府行政观念,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积极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做好产品市场的分析、预测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产配置,从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出发拓宽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进一步优化软经济环境,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循序、健康地发展、壮大。

  3.进一步拓宽就业领域,增加新的就业岗位。遵循产业升级规律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要积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吸纳、消化适龄劳动人口和失业人口的就业与再就业。要抓住入世后市场空间的扩大和国外需求的回暖,积极扶持和发展出口加工型产业,拓宽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和保障失业群体的切身利益,积极、主动地化解社会矛盾。

  4.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要加快、加大农村税制改革工作,减少或取消农业税赋或不合理的税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辐射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撰稿:海南省统计局综合处王志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