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公报 -> 2003年 第6期 (2003-03-31出版)

【字体:   打印页面

  海南省第三届政府工作情况通报

  本届政府自1998年换届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海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政府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同全省人民一道,努力克服经济泡沫过后的严重后遗症,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滑坡、国内需求不足、重大自然灾害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挤掉泡沫,夯实基础,引进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我省经济运行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基础设施由相对滞后转向适度超前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生活由温饱型转向总体实现小康,老百姓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为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业,现将本届政府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一、关于经济建设

  五年来,本届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优势产业,不断加快富民强省进程。初步测算,2002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23.45亿元,比上年增长9.2%,五年年均增长8.8%,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增长幅度。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5%地方财政支出98.73亿元,净增50.25亿元。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稳定在景气区间。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热带高效农业做大做强。本届政府始终把农业摆在全省经济工作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把结构调整作为贯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狠抓“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张牌,热带高效农业实现快速发展。2002年全省农业增加值229.2亿元,增长速度是全国的2倍以上,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海洋渔业、畜牧业、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等成为农业经济的新型支柱产业和极具潜力的优势产业。省农业厅干方百汁围绕“三农”做好服务,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到市场环节上,着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与全国48个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购销关系,在全国10个大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海南农产品流通办事处”、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成功主办五届“冬交会”,全省80%的冬季瓜菜在“冬交会”期间落实了订单;全面拓展运输渠道,开辟两条海上运输“绿色通道”,各类农产品运销组织发展到1000多个,从事农产品运销的人员达10多万人次,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五年来制定颁布35项农产品质量标准,推进地方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检测和认证,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总结推广“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模式,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7.02亿元。农垦依靠发展自营经济,使职工增加收入16.6%。

  做大总量,盘活存量,工业“短腿”逐步拉长。在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下,海南工业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提高。200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02亿元,比1997年翻一番,五年年均增长1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经贸厅、省发展计划厅等部门切实发挥指导、引导和协调服务作用,为海南现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企业改革为切入点,狠抓工业新增生产能力。五年间全省新增工业项目401个,项目总投资194亿元,已建成投产274个项目。具有海南资源和环境优势的现代工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油气、化纤、汽车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以存量换增量,加快国有资产重组。海汽、富岛化肥、海南卷烟、琼海齿轮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崛起。制定工业发展规划,优化工业布局,提高工业的聚集度,以大型港口为依托的西部工业走廊初步显现。起草出台了《大型工业项目投资优惠办法》、《海南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认真落实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工业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3项,完成投资6.5亿元,开发新产品500多个,新产品投产率达70%,14个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海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生物制药、建材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

  提升形象,打造精品,热带海岛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五年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千万人次,年均增长9.7%,旅游收入年均增长9.1%,旅游业实现了旅游人次、旅游效益全面提升。省旅游局突出规划指导、产业引导、行业管理职能,协助世界旅游组织编制了《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了重点旅游县市和主要景区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率先在全国出台建立旅游全省结算中心、推行佣金统一结算制度;旅游、工商、公安等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加大了对重点客源地的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成功举办一年一度的海南岛欢乐节,提高了海南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海洋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我省两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省海洋渔业厅实施一系列加快渔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10万吨,总产量和总收入五年翻了一番,海洋渔业已经成为领跑海南经济的主力军。省信息产业局认真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通信基础设施在全国领先。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托普南方软件园、非接触式1C卡等重大项目上马,初步形成了通信运营、软件及系统集成、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产业群。

  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本届政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8.7亿元,是建省以来投资额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省发展计划厅在努力编制好《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重大规划的同时,积极做好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工作,争取到国债建设资金和国家预算内建设资金78.68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投入100多亿元。粤海铁路通道开通,洋浦港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四方七港”格局进一步完善。省交通厅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时调整公路建设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五年完成公路投资80.8亿元,是前48年的总和,提前两年贯通环岛高速公路,公路建设质量、成本控制和施工速度都创出了新的水平。省经贸厅、省电力公司切实抓好城乡电网改造,三年投资10.7亿元,基本实现了全省城乡同网同价,乡镇和行政村通电率分别达100%和98.9%。省水利局突出重点,五年投入17.75亿元,基本完成了291宗大中小型病险水库的安全加固、重要江河和重点城镇的防洪防潮工程建设,以灌区配套改造、水毁工程修复、农田整治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成效,新增灌溉面积24.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4万亩,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省建设厅重点抓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百镇建设”计划,大力开展全省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小城镇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城乡面貌和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改善,海口、三亚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新增绿地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2.6%。

  二、关于改革开放

  本届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海南发展的“生命线”,大力提高经济外向度,体制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成绩突出。省经贸厅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抓住国企三年改革脱困契机,实施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和债转股项目33项,减轻企业债务负担40多亿元。加快国有资产重组,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退出市场。到2000年底,全省国有工业和大部分行业实现盈利,圆满完成了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国企三年脱困任务。新设股份公司25家,上市8家,共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人民币43.25亿元、港币8.48亿元。省属商贸企业改革有了新进展。省外经贸厅狠抓省属37家商贸企业的体制转换,实现再就业3000多人。省粮食局重点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三项政策”,构建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的运行机制,在全省初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的保护价与市场价有机结合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了省级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和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全面推进粮食企业主附营业务分离和减员增效,全省粮食购销企业每年亏损减少90%,率先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标志着粮食体制改革迈入新的阶段。

  省农垦总局积极推进农垦企业改革,以资产为纽带,实施集团化改造,木材集团己成立运作,橡胶、药业、水果、热作等行业集团正在积极筹建中。西联农场等9个单位的企业制度创新改革试点基本完成,对165家长期亏损且资不抵债的工商企业实行关停并转,261家小企业分别通过抵押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等形式,全部实行非国有经营,有效地遏制了企业亏损。进一步完善农业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职工家庭自营经济。积极探索企业办社会的改革,完全中学由原来的85所调整为17所(其中职业中学4所),农场幼儿园全面推向社会,绝大部分农场医院已成功从企业剥离。

  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的统一安排,结合海南实际,积极推进以公共财政收支管理体系为主线的公共财政改革。一是推进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制定统一的预算定员定额标准,实行预算编制与监督相分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工资社保等重点支出,5年间全省工资和社保支出累计150.8亿元,占同期财政可用财力的53.7%,占同期地方一般预计收入的76.7%。二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严格政府采购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政府采购环节。至2001年,全省政府采购总量为1.8亿元,节约资金734.7万元。三是实行会计委派制、推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四是对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全面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把非税收入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五是重新确定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理顺了省级财政与中央、各市县的财政分配关系。六是基本完成了琼海市和琼中县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全省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七是规范整顿财务秩序,撤销财政系统资金账户195个,规范资金账户管理,增强财政资金管理透明度。

  省地税局克服税源滑坡、征收难度加大等诸多困难,实施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依法治税,加大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五化管票、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规范了征纳秩序,公平了税负,得到国家税务总局的肯定。加大征管力度,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税收五年上了五个台阶,地方税收占全省财政收入70%以上,为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卫生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省卫生厅、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采取行政监督、公证监督和社会监督形式,培育药品招标中介组织,实行招标手段现代化。近三年来,完成药品集中招标五次,招标范围扩大到全省64家县级及县以上各类医院,中标药品零售价格平均下降20%。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展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改革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初步解决了“以药养医”的现象,“大处方”、乱检查、乱用药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改革试点取得成功。调整、盘活、优化现有卫生资源,按照“精简县级、优化乡级、强化村级”和“压缩医疗、充实防保”的原则,构筑新的城乡三级卫生网络。四是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疗养等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完善,急救医疗网络初步形成,有效控制了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登革热、霍乱、疟疾等传染病。省药监局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围绕市场,帮助企业开发了一批新特药。

  处置积压房地产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取得新突破。在国家试点领导小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省建设厅、省处置办、省国资办、人行海口中心支行及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有关部门不懈努力,处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除司法查封部分外,土地确权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通过无偿收回、盘活利用、有偿收回等方式,处置闲置建设用地1.6万多公顷,占能处置闲置用地总量的88%;通过续建、现状竣工、改为临时建筑等方式处置停缓建工程367宗,占应处置总量的70.8%;通过消化积压商品房启动房地产市场,全省累计销售和出租积压商品房236万平方米,占积压总量的54.4%,批准积压商品房转化经济实用房157万平方米,已销售112万平方米。同时,省建设厅稳步推进住宅建设,五年来城镇住宅竣工面积1100万平方米.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平方米,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处置金融风险中,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安厅、人行海口中心支行、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等单位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了海发行关闭工作平稳进行,基本完成了对海发行储蓄存款及外债兑付、资产保全和债权清收、人员分流等工作。清理整顿国有信托公司工作有序进行,人行广州分行海口金融监管办事处组织实施的海南5家股份制信托租赁公司风险处置工作也逐步展开,新组建了金元证券公司。

  以打假、打击传销为重点,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有新起色。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公安厅、省文体厅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活动、不断加大对各类市场的整顿力度,较好地维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省以琼山、海口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严厉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截至2001年底,全省查获并清除出岛的传销人员5.8万人次,共捣毁传销窝点1100多个;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和虚假广告行为,对生产、印制和流通领域实施全方位的商标监管,加大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有大中型企业商标和国外有较高知名度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加强对购销合同和信贷合同的监管,加大对举报案件的查处力度、五年来共办理合同违法案件20多宗,涉案金额达1616万元。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省外经贸厅、省发展计划厅、省经贸厅等部门创新招商引资思路,积极采取会展招商、规划招商、专门区域招商、资产重组招商和“许可证”招商等多种有特色的招商引资形式,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省外经贸厅、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旅游局、省台办等部门合作,组织“海交会”、“冬交会”、“海南科技招商周”等招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活动、千方百一计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我省优势产业。喜来登集团、日本马自达、中海油、中远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进驻海南。五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09亿美元。省药监局走访了包括三九医药、丽珠集团、吉林修正药业等全国近百家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引进资金和项目,促进了我省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外事侨务工作做出新的成绩。省外事侨务办充分利用自身独特渠道和有利条件,在有关部门配合下,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创建和会议召开做了大量艰苦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参与发起了“岛屿观光政策论坛”,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在处理中美撞机事件、中越划界谈判中胜利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组织协调任务,受到外交部的充分肯定;发挥侨乡优势,在“引资、引智、引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接待办、外事侨务办等单位高度重视接待工作,为国内外来琼团体和各类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海南的知名度。新结省市级国际友好地区6个。积极扩大地产品出口和经济合作交流。省外经贸厅与省经贸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天然气、大化肥、摩托车、纺织品、海产品、木制家具等具有较大规模的出口商品基地,形成了一批本地出口龙头企业。出口市场扩大,日美欧市场比重大幅上升,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出口退税稽核、出口贴息、许可证及配额等方面对地产品出口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制定《加工增值业务管理办法》,增强了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海关、边防、商检、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围绕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口岸建设,改进通关条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口岸管理条例《海南经济特区口岸管理条例》,获得了21个国家持普通公民护照组团来琼旅游巧天内免签证的优惠政策。省外经贸厅对重点三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及时处理外商投诉,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五年来累计出口40.57亿美元、到2002年地产品出口已占60%。省农业厅与省台办密切配合,依托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积极推进琼台农业合作,先后推出21个重点合作项目,举办了11次对台农业交流活动。

  洋浦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招商工作取得新突破。温州工业城、科技城、台湾工业园发展势头良好,面粉厂、纸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区内绿化、市政规划和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三、关于生态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省建设,出台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省发展计划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每年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生态产业、人居环境、生态文化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质及森林覆盖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明显。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围绕生态省建设目标,着力抓好“一控双达标”工作,坚决取缔和关闭一批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破坏环境的小工厂、小企业,把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额内,城市垃圾、噪声等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对新上项目在布局和环境标准上严格把关,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实施强制回收与替代相结合的措施,消除“白色污染”,支持和鼓励生产无氟制冷剂企业,推动无氟省区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大力整治矿业秩序,实行矿区生态恢复和土地生态化工程。与海洋、林业部门配合,制定红树林和珊瑚礁保护规定、开展沿海防护林、珊瑚礁专项整治活动。与工商等部门配合协调,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了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省林业局积极实行封山育林,全面禁止采伐,制止烧山垦植行为,与省交通厅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共建绿色家园”和“绿化宝岛百万人大行动”活动,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3%。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充分发挥质量、计量综合管理职能,加强对农产品有毒物质残留量的检测。省水利局制定了全省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水资源保护,与计划部门配合组织实施了荒摸化治理示范工程,治理面积达49.5平方公里。

  生态产业发展不断加快。省发展计划厅围绕发展生态产业,实施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气供气工程和中部山区生态扶贫工程等生态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建立了生态省保护建设基金。省农业厅着重抓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省林业局围绕实施林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果树、南药、野菜、藤竹、花卉等特色植物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使其成为山区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财源。省经贸厅把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项目作为生态产业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富岛大化肥]一、马村生态工业园等一批生态型工业项目,为全省生态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省旅游局围绕发展生态旅游业,指导有关市县和企业开发五指山探险、尖峰岭热带雨林等一批生态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建设三亚南山、兴隆热带花园、亚龙湾、博鳌等一批生态旅游区,提高了旅游档次。

  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省建设厅与有关部门协作,围绕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将“低密度、低容积率”城市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指标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中。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城镇、文明城镇、卫生城市等工作,海口、三亚两市分别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卫生厅、省民宗厅等部门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把农村改水改厕、民房改造、卫生整治和沼气建设当作改善人居环境的突破口,大力开展创建文明示范市县和文明生态村活动,全省共确定了6个生态示范市县,建成文明生态村664个,沼气池4.3万个,农村卫生条件和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生态文化建设氛围初步形成。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林业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建设“千里生态长廊、让宝岛更加文明”等一系列活动。省文体厅举办了建设生态省电视大奖赛和知识竞赛。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编写中小学生态教育普及读本,在高校开设《环境与生态》课程等。通过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重视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省计划生育局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工作重心放在乡村两级,建立以村为主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水平”的工作目标,开展了面向农村、以“建设生态省人口是关键”为主题的环岛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实施流动人口属地管理,完善了计划生育基层工作网络和服务网络,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7年的13.56%下降到2002年的9.48%,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四、关于“科教兴琼”和社会各项事业

  省科技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了我省科技进步。协同经贸、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863计划等高新技术项目55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1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配合省农业厅、省发展计划厅等部门实施“种业工程”、“百项农业新技术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推广一名、特、优农业良种良苗,主要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建立了儋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组织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43项。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基础研究,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111项,实施省重点科技项目12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7项,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与省外事侨务办等部门通力协作,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一东盟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和中法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研讨会,同意大利、法国、泰国等国家在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生物制药、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合作。对省属利一研院所进行分类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换机制,走向市场,一大批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省教育厅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革,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省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基础教育如期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普通高校在校生增加了1倍以上;中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已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成人中专、技工学校109所,省教育厅还牵头创办小康班、“9十1”培训班、民族地区技术骨班干专修班,发展各类特色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多渠道投入9.27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改造中小学危房63.64万平方米。社会力量办学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教师工资基本做到及时足额发放。

  省文体厅克服我省文体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匾乏、经费不足等各种困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我省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喜获丰收,《鹿回头》、《达达瑟》等5部海南地方民族文化精品获国家最高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我省体育代表团在九运会和第十四届亚运会上分别夺得金牌和银牌,成功举办首届海南省体育运动会、2002年国际游联马拉松世界杯游泳赛及三届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文体设施逐步改善,海南卫视上星,广播电视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市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实现“三台合一”,建立起全省统一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全省广播和电视覆盖率达95%和94%,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基本实现,省广播电视中心、省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等一批省级文化广电体育设施投入使用。

  省民政厅努力履行基本职责,民政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全省第二届村委会换届率达99.7%。积极推动城市社区建设,逐步完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全面勘定市县行政区划,积极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全省建立了近千个军民共建点和近万个双拥便民服务小组,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努力解决退役士兵安置问题,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巩固。

  省公安厅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在首位,打击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五年来未发生严重影响稳定的重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万多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2.3万人,摧毁涉黑涉恶犯罪团伙23个。严厉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禁毒工作有实质性进展,净化了社会风气。层层落实治安管理责任制,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出色完成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和首届年会、“心连心”艺术团演出等安全保卫任务,确保了历次重大节庆活动及来琼中央首长、外宾的安全。改革和加强出入境、交通、边防、消防管理工作。公安队伍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作风整顿取得成效。省司法厅认真履行法律保障职能,监狱劳教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法轮功”劳教人员转化率达96%以上,居全国前列。普法工作全面推进,举办各级领导干部法制讲座857期,举办各类培训班560期。

  省信访局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入细致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来访接待和处理工作,近三年来共办理来信来访4.54万件(次),信访结案率逐年提高。加大对上级交办批办的重要信访批件的督查督办力度,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排查社会问题,尽可能地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发挥信访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减震器和缓冲器的作用。省统计局坚持实事求是,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分析的科学性,在把好统计数字质量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统计在宏观管理决策中的咨询、监督、预警作用,对经济运行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为党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省民宗厅依法做好民族宗教事务工作。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档案、防震等工作都有新的进步,为全省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作出了新的贡献。

  五、关于保护和发展群众利益

  本届政府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列为重要发展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五年,国家先后5次提高在职人员工资、是建省以来工资增加最快、受益人数最多的时期。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90元。为应对工资支出的大幅增加,省财政厅在全省财力增幅不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一方面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非刚性支出,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五年共争取中央增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16亿多元,占工资支出近巧%,确保了工资的按时发放。省人事劳动保障厅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及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工资政策和标准,调整并制定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工资的宏观调控工作。省农业厅和涉农部门面向市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努力开拓市场,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城乡困难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省人劳保障厅、省财政厅等部门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来抓,制定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地方法规,初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经费、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支出、促进下岗人员再就业支出和其他社会保障支出纳入财政重点保障范围,社会保障支出按时足额发放。五年共筹集资金71亿元,基本保证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足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面铺开,保障面达到100%。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发展计划厅等部门制定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配套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再就业服务,狠抓再就业培训,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中部地区发展加快。省声展计划厅、省民宗厅、省财政厅共组织发展资金5.2亿元,支持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中部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和特色加工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等。省农业厅、省发展计划厅、省民宗厅、省财政厅和各联手扶贫单位坚持开发式扶贫,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省直机关共有141个单位派出工作队员进驻贫困乡镇,在全省47个贫困乡镇开展联手扶贫工作,社会各界也相应开展“结对子”和“一帮一”等扶贫活动。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亿多元,国家重点扶持的5个贫困市(县)和省重点扶持的47个贫困乡镇农民越过温饱线,共有41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为民办好事实事。1998年以来,省政府每年都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列作为民办好事、实事的事项,向社会公开承诺,并将项目责任落实到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各单位对所承担的任务给予了高度重视,层层落实项目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切实措施,全力以赴,通力合作,认真扎实地抓好各个项目的落实工作。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民宗厅等部门在防洪抗旱和救灾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多方筹措2.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及物资,基本保证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省气象局坚持提高气象预报质量,为经济建设、防灾减灾、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五年来省政府公开承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共计61项,基本得到落实。

  六、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本届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勤政、廉洁、高效政府目标,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进一步完善“小政府、大社会”体制,机构和人员大幅度精简,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省编办、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等部门积极推动机构改革.省政府工作部门和行政编制分别精简15.8%、38%,市县和乡镇党政机构、行政编制分别精简45.55%、20%,乡镇撤并顺利推进,全省减少乡镇建制109个。完成省直财政预算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整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分别精简34.3%、24.2%。启动省直事业单位法人初始登记工作,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管理。省发展计划厅、省经贸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大力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努力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全省已清理行政审批事项4846项,取消审批项目615项。

  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省法制办等部门通过加强立法预研,举办立法听证会,邀请专家学者论证咨询,试行委托立法等,立法质量明显提高。从1998年到2002年9月底,起草地方性法规、颁布政府规章103件。出台《海南省闲置建设用地处置规定》、《海南省停缓建工程处置规定》、《海南省无公害瓜菜保护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较好地解决我省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对全省行政执法机构进行了清理,取消一批执法机构的执法资格。省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意见》、《海南省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和《海南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各行政执法部门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省行政复议机构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2000年至2001年新受理行政复议案件289件。

  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等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加强监督检查,开展专项治理,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违纪违规行为,推动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是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认真清理公费违规安装电话、购置电脑,清理清退违规配备、更换和借用小汽车167辆,清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和在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任职问题。全省停缓新建、改建、扩建和购买、装修办公楼项目147个,节约资金8.5亿元,取消党政干部公款出国138批465人次,建立乡镇机关食堂,有效地遏制了一些基层干部公款赊账吃喝的问题。二是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1998年至2002年9月,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94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104人,收缴赃款5182万元。三是加大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按时完成了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和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所属企业脱钩的清理工作,制定和实施审计结论移送处理制度,大力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前公示和竞争上岗制度已在全省推行。四是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1998年12月至2002年3月,全省共有234名领导干部因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共有111名干部因责任追究受到组织处理。

  政府机关作风明显改观。全省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深入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开展行政优质服务年活动,省政府出台并实施改进行政作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十项措施,促进了机关作风的好转。省直机关派出大批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帮基层组织建设的“五帮”活动。“窗口”单位大力推广窗口服务制、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等,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省政府坚持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898件,政协委员提案1323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省政府办公厅切实履行综合、协调、参谋等职能,认真办文办会办事,政务服务和事务服务工作水平逐步提高。文件办理、起草、审核和把关工作有条不紊,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各类会议的组织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协调、督查工作力度,省政府领导批示和会议决定事项得到认真落实。省政府驻北京、广州两个办事处较好地完成了接待和信息交流等工作任务。省政府研究室自2000年组建以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政府领导讲话等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信息工作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提交一批有质量的调查报告,较好地发挥了决策参谋作用。政府办公自动化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