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提案
案  由: 关于推进海南省华侨农场产业升级的建议
提 案 者:
承办单位及答复
主办单位 会办 交办日期
    2014-06-26
 
承办单位答复 答复日期 答复内容
澄迈县
2014年8月15日
详细查看
关闭
澄迈县人民政府府对政协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216号提案的答复

对政协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0216号提案的答复

复文分类:B

 

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D06):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进海南省华侨农场产业升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澄迈华侨农场创建于1978年,土地面积104平方公里,总人口19037人,其中:归难侨及其子女1478人,职工总人数5736人;当时接收难侨1066人,属安置印支难民性质的国有企业。1982年将我县原大丰、白莲、美亭等3个公社的9个大队45个自然村并入华侨农场,成为全国84家华侨农场中并入农村最多的农场之一。1988年海南建省后,该场由海南省外事侨办管理,20027月划归我县管理,经省政府批准,于2008429日挂牌成立大丰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体制进一步得到理顺。

澄迈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华侨农场的发展建设,接到提案后,积极配合海南省侨办,组织县侨务办、华侨农场、县发改委等部门认真研办,积极推进澄迈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归难侨生产生活等有关工作:

一、经济建设情况

华侨农场划归澄迈县管理以来,在省侨办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按照“三个融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澄迈华侨农场(大丰镇)全面倾斜,给予特殊的关心和扶持,使该场(镇)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在全省推行体制改革、率先实施“8+2”民生工程、率先完成危房改造工程),加快了该场(镇)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年,全场生产总值达3.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2.74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0.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0.22亿元,增长15.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0.25%。农民人均收入达9566元,比上年增长14.38%

二、产业发展情况

立足现有的自然资源,以老城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充分依借靠近海口的区位优势,紧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双重历史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原则,把农场发展定位为:海南西部物流中心、海南探奇体验旅游乐园、世界特色风情镇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休闲低碳旅游业、生态旅游房地产业和特色热带高效农业,实现农场与地方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三产向高端旅游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探奇体验旅游业发展。规划投资50亿打造欧洲风情镇,已成立工作组启动征地、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农场特色旅游品质和接待规模能力;150亿6000亩“富力红树湾”项目一期已初具规模,将拉动大丰镇区域价值提升;成立金马现代物流中心,正启动征地、规划、建设、招商等各项工作,在用好用透优惠政策上下功夫,努力把其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建材物流基地、最大的装修材料物流基地、最大的家具展览购销基地、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储运基地和重要的农业物资配送中心,使该场成为海南西部物流中心。

二是充分发挥农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环境适宜和水资源充沛的优势,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抓好瑞今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建设,推进荔枝、龙眼、莲雾、福橙、韭菜花、生猪养殖等项目产业化进程,创建特色的农园观光休闲基地。利用沿海岸线的自然条件,发展海岸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开发有特色海洋经济产业。

三是以建立生态村镇为目标,建设好镇内归难侨安置区和农场行政经济运作功能型小城镇,增强其辐射和凝聚力作用,使其建成农场及周边农村人口的主要居住地,经济和行政管理中心,科技、信息、咨询等农业服务中心,以及农产品交易、农资供应和交通运输等物流中心。

四是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紧紧围绕农业“四化四县”(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和农业生态现代化建设示范县、有标识可追溯农产品示范县、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县、中国富硒产业经济示范县)目标,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发展农业经济。1、继续巩固和稳定传统农业粮食种植面积,推广水稻优良品种,2012年底全场粮食播种面积达20034亩;2、推进荔枝、橡胶、龙眼、莲雾、福橙、韭菜花和生猪养殖等项目产业化进程,为创建特色农园观光休闲基地夯实基础。3、利用沿海岸线的自然条件,发展海岸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开发有特色海洋经济产业。4、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和服务,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2013年,全场水稻播种面积达20516亩,总产7184吨,同比增长3.2%;瓜菜种植11046亩,总产30358吨,同比增长2.1%;香蕉11745亩,总产28935.7吨,同比增长6.1%;生猪出栏21101头,同比增长17.6%;海淡水养殖3530亩,水产品达1321吨,同比增长11%

三、改善民生情况

20027月以来,澄迈县委、县政府积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先后共投入资金约1.2亿元,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率先在全县实施“8+2”民生工程(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电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建设等8个方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和以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一是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建设。2002年到2013年底,共投入资金3200万元,加快职工危房和农村土坯房改造,建设面积54916平方米,受益人口8000多人,其中归难侨1169320户,归难侨人均住房面积从20028.5平方米增加到现在13.95平方米。二是落实社会保障工作。5000多名职工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为382名归难侨(女4055岁,男5060岁)未能就业人员续缴社会保险金。推行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拨付1525万元为1550名退休人员补交医疗保险费。将152320人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全县低保范围。投入资金1000万元,为全场(镇)失地的职工群众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全面实施澄迈县“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每年拨出7000多万元补贴学生的寄宿费、伙食费、课本费、作业费和交通费。成立教育资金会,发动社会捐款98万元,对学生家庭发放奖助学金。四是抓好技术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年轻且具有一定文化技术的人员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12年实现劳务输出1250人,其中归难侨子女156人。五是推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实行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全场(镇)医疗卫生与社会并轨。六是开展电信服务。全场(镇)文化室安装电脑,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七是推进金融服务。在每个作业区设立安装POS机刷卡消费服务,推行城乡居民“一卡通”。八是加快文化建设。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农村文化室、图书室、球场、公共电子阅览室。九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建设45个文明生态村,改造硬化农村道路185公里。全镇农村和侨队群众全部普及自来水,开展改水改厕,提高了职工群众卫生环境和生活质量。十是实施职工群众增收工程。推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补贴等。加大扶持力度,帮助难侨职工群众发展生产,如投资57万元建大棚瓜菜面积18亩;县财政借支9万元,扶持农场13户归难侨养殖专业户。投入58万元建设绿化苗圃项目面积250亩,受益67户。投入资金41.6万元发展韭菜花项目,扶持29户归侨发展家庭经济。投入资金34.6万元创建福橙基地。投入资金53.5万元开发养猪项目,无偿扶持97户归侨职工发展养猪业,并给予每户7000元借支资金作为前期投入,多渠道促进职工群众增收。

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侨队建设。近年来,在原有6个侨队打造成全县文明生态侨队(其中:3个为省级、3个为县级)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完善文化室、健身场、球场、道路硬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2001年至2010年,共投入2037万元,改造和新建住房34916平方米,受益人口5392146人(其中:归难侨3201169人);2012年拨出专项资金378万元,改造归难侨危房91套(户),政府出资77%、归难侨个人出资23%;归难侨房屋补漏投入资金836371元。

2.市政建设。一是推进大丰出口路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和非归难侨危房改造配套基础道路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出行,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入,积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全面硬化绿化村道,目前已完成村道硬化56.3公里。三是推进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修缮山塘水库3座,完善农村饮水设施11项,修复硬化水利渠道11.2公里。

五、政府的帮扶措施

1.根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我县采取了三大措施加快归难侨危房改造工作。一是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进驻包点开展调研,组织协调县相关部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归难侨危房改造工作。二是以人为本,感化侨心。针对归难侨对危房改造的思想误差,实施“六心工程”,即思想发动深入细致,让归难侨动心;明确筹款原则,让归难侨定心;特事特办,让职工称心;设计多种建房方案,让职工舒心;严把好质量关,让职工放心;竭尽全力帮扶,让归难侨顺心。三是坚持“三结合”,统筹安排。即把危房改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危房改造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把危房改造与改善住房相结合,同时把侨队的本地职工危房列入改造范围,加快了整队推进。

2.抓好教育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归难侨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全面实施教育“三免四补”政策,平均每年投入9万多元用于免除上中小学的寄宿制归难侨子女伙食费和资料费;给上大中专的31名归难侨子女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50元;成立教育基金会,开展助学助教活动,发动社会捐资助学,对考上大学及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对考上大学的归难侨侨眷子女一次性奖励2000元;给予未成年归难侨侨眷子女每年发放粮食补贴1.95万元,解决归难侨子女上学难问题,更好地鼓励他们接受更好、更高的文化教育。

3.注重种养专业户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包括山鸡养殖户、养猪专业户、瓜菜种植户,如陈家成、陈居安等专业户已初具规模。抓好技术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采取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参加省县职业技术培训等形式,实现劳务输出356人,其中归难侨子女156人。

4.抓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归难侨的参政议政能力,长期以来,农场非常重视归难侨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在管理上下功夫,把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年青归难侨民或子女培养到领导岗位中来。6个归难侨队的干部队伍当中,基本上都有归难侨参与管理,有任居委会妇女主任、队长、管理员,有任场机关科室负责人、镇(场)三套班子领导,并且还有县人大代表等,充分发挥他们在地方政府参政议政的能力和管理能力。

 

 

2014815

 

联系单位、联系人及电话:澄迈县华侨农场(大丰镇)王润,67518207

抄送:省政协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东方市
2014年8月29日
详细查看
关闭
关于推进海南省华侨农场产业升级的建议
东方市人民政府府关于
    政协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党派团体第0216号提案的答复(复文分类:B)
   
    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推进海南省华侨农场产业升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组织协调力度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2007年8月29日,华侨农场正式移交市政府管理,成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副处级事业单位。市政府高度重视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加大对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下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落后连队的交通状况,进一步完善华侨农场的基础设施,提升华侨农场整体交通水平。同时,加大推进棚户区改造力度,积极打造华侨新城。截至目前,硬化华侨农场内部村巷1.73公里。
    二、关于明确产业定位与优化产业要素的建议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华侨农场产业已明确定位为:以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度假社区,打造依托八所城区、辐射南片乡镇的商业物流中心。下一步市政府将继续支持华侨农场优化以下四点产业要素:(一)改良现有的2万亩芒果,提高产品价值。(二)扩大种植1万亩的私营橡胶。(三)打造3000亩的现代设施农业。(四)打造养老服务物流产业区。
    同时,我市将依法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保护工作,并积极支持华侨农场招商引资,把土地推向市场,以实现土地增值,使农场增收,百姓获益。
    为顺利实施以上目标,改变落后的经济基础,我市将积极争取省政府在政策、资金以及建设用地指标上的支持,大力推进华侨农场建设。
    三、关于提供综合保障的建议
    华侨农场社保缺口是长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我市已协调华侨农场、社保等部门测算农场社保资金缺口,研讨解决方案。同时,将积极争取省政府资金支持,尽快解决。
    华侨农场目前处在改革阶段,经济水平不高,下一步将逐步解决。第0216号提案的各项建议直面华侨农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非常中肯。希望致公党继续关注和支持华侨农场发展,争取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4年8月28日
   
    联系单位及联系人:东方市华侨经济区 唐景 联系电话:25888013
   
    抄送: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政府办公厅
文昌市
2014年9月2日
详细查看
关闭
文昌市人民政府府关于办理海南省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216号的意见
省外事侨务办公室:
    转来省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关于推进海南省华侨农场产业升级的建议”(第0216号)收悉,根据要求,该建议由我市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文昌华侨农场下放地方管理后,文昌市党委政府从全市发展大盘加以考虑,将其纳入文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定位为衔接省会海口与文昌市政府所在地文城的集旅游、康复疗养、生态种养殖于一体的文昌市北部新城,一是在规划中提升产业结构,将在文昌地理中心区域打造一座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雅的兼具亚热带独特景观和东南亚浓郁风格琼北华侨文化旅游经济区;二是在产业调整中提升发展品质,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论坛会议等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进行开发建设。
    二、2014年8月22日,市委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文昌市委、文昌市人民政府府关于加快推进罗豆、华侨和三角庭农场开发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将从土地政策、投资政策、招商引资、资金安排、收费专项支持等方面给予华侨农场政策扶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作为农场开发建设的核心。一是在土地政策方面,在全市的非农建设用地计划中,每年优先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农场的开发建设。二是在投资政策方面,鼓励农场利用自身资源出资组建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投融资和开发建设平台,为农场的开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三是在招商引资方面,鼓励农场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政策优势,组织开发建设,或者通过招商引资,对符合区域规划的项目实施开发建设。四是在资金安排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根据农场区域内发生的当年税收市本级所得部分,5年内全部安排给所在农场,用于支持农场建设。五是在收费专项支持方面,在农场建设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出让(转让)金,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缴交,在扣除征地成本、按国家规定上缴和计提费用后的出让所得纯收益,列入市财政预算,优先用于农场民生工程及农场开发建设。
    三、目前,文昌华侨农场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镇两基地”的发展方向进行产业调整,一镇是指华侨文化风情小镇,两基地是指高尔夫球会、电力学校为主的文化、教育、养生基地及航天科技产业基地,通过推进高尔夫球场、华侨星城、侨乡会馆、华侨文化风情小镇等项目建设,开拓华侨农场产业升级新局面。
    感谢您们对我市华侨农场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文昌市人民政府府
    2014年9月2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文昌市政府办督查股,63330311。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常委会办公厅,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
琼海市
2014年10月21日
详细查看
关闭
关于推进海南省华侨农场产业升级的建议

琼海市人民政府府

对政协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第0216号提案的答复(C

 

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

转来省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关于推进海南省华侨农场产业升级的建议(第0216号)收悉,根据要求,该建议由我市分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一直以来对我市工作的支持,我市近年来取得的系列成绩与政协委员们建言献策、积极履行自身职责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提案提得很好,对推动我市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发展提供很好的意见。

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彬村山华侨农场),创办于1960年,是国家为安置归难侨而兴办的国有农业企业,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7个国家的归难侨。目前,辖区现有21个生产队和一个橡胶加工厂;土地总面积41737亩,已确权办证面积33671亩;总人口7356人,常住人口6509人,其中,归侨侨眷5350人,占总人口的72.7%;在岗职工总数898人,退休人数2131人。

2007829,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和《海南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方案》(琼府办〔200755号)文件精神,原彬村山华侨农场由国资委移交我市属地管理。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彬村山华侨经济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搞活了经济区经济,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健发展。2013年,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68.3万元,全年干胶产量达到300吨,胡椒干果500吨,热带水果590吨,打造生态经济兼用林1000亩;职工劳均收入35541.3元,人均收入10457.6元。目前,经济区三产比重为52.727.3119.99,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其中,橡胶种植面积8094亩,胡椒种植面积5708亩,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种植面积2000多亩,防风林3000亩,是全国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之一,多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

二、推动经济区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职能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将彬村山华侨经济区纳入地方一盘棋统筹管理,推动彬村山华侨经济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是剥离农场社会性职能。200712月,我市将彬村山华侨农场文教、卫生、公安等单位从企业剥离,由市有关职能部门直接管理,进一步减轻了彬村山华侨农场的社会负担。

二是健全管理机构。通过积极组织申报,200911月,省编委32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了琼海市彬村山华侨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加挂琼海市彬村山华侨农场牌子。在此基础上,20119月,我市批准成立了琼海市彬村山华侨经济区,设立中共琼海市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工作委员会和琼海市彬村山华侨经济区管理委员会,隶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府,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同时加挂“琼海市彬村山华侨农场”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内设5个正科级机构,核定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40名。目前,经济区机关干部、工勤人员档案已全部移交市人社局,其中,编制40人(含4名工勤人员),提前离岗13人。

三是加强和配备领导班子为进一步加强彬村山华侨经济区队伍建设,我市结合发展实际,在经济区干部培养和调配方面,既原地提拔了熟悉侨务工作的领导干部,又从市里选派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年轻领导干部担任区(场)党政领导及业务部门骨干,为经济区“量身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努力做到各负其责、人尽其事,形成了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为推动经济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我市认真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发展。一是着力深化经营改革。出台了《农业生产用地承包经营管理方案》,重新修订割胶方案,细化经济指标,将生产任务落实到生产队,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了经济区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保障惠农资金到位。2007年至2013年,我市给予彬村山华侨经济区职工粮农补贴达55.24万元。三是坚持科技惠农。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后续项目、彬村山华侨农场胡椒标准化种植示范建设和质量检测建设项目。仅2013年,我市就投入科技惠农资金77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持资金55万元,市级财政扶持资金22万元。全年累计建设胡椒标准化示范基地(点)17个,面积500亩,辐射、推广和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2000余亩;建设一间胡椒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近1000人次。四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组织与多家集团企业磋商项目合作开发事宜,力求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促进经济区发展。

(三)坚持规划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加强建设用地的管理。严格用地审批程序,有力保障了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建设的有序推进。二是完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经济区签订责任书28份,指定行业管理部门责任人3个,基本实现用地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三是认真做好居民危房改造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3年,危房改造项目竣工入住163户,在建29户,累计完成投资1973万元,建筑总面积15798平方米。截至目前,尚有危房358户,总面积2.33万平方米,预计投资需求3141.5万元,计划在2017年前完成改造。同时,投资638.3万元,动工建设五队印尼村和金屯村村级党组织办公场所、六队文明生态队工程及二十一队坝塘、马岭山电灌渠道维修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四是积极开展绿化宝岛行动和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规划实施橡胶、胡椒林段防风带绿化工程,以沿路、沿岸、经济林带和村庄为重点,抓好经济区道路绿化和生态经济兼用林建设工作,投入资金11.9万元,整治绿化道路36公里,清理垃圾、杂物100多车,种植生态经济兼用林150多亩。经过整治,经济区环境卫生整体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促进职能转变,提供优质服务

我市以整治“庸懒散奢贪”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彬村山华侨经济区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一方面,加强机关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窗口和农业110服务站建设,出台完善各项承诺服务制度10多项,并将制度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从区机关各部门抽调专职人员16名入驻各服务窗口,对口接待办事职工群众,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2013年共受理各类行政服务事项139件,办结139件,办结率达100%。与此同时,突出抓好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建设完善惠及经济区群众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经济区就业人数898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就业人数占62%,属地管理后,通过联合省安难办、省华侨商业学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以及组织参加“春风行动”等各种招聘会,平均每年解决就业人数45人,主要从事非农生产工作;经济区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保障89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905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2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884人。参加各类医疗保险总人数为7208人,参保率达到98%

(五)强化土地利用,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我市结合彬村山华侨经济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农业用地达25918.4亩,场部和居民点(村庄)用地2183.4亩,以及拥有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风俗文化等地方发展实际,进一步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转换机制以土地出租、合作等方式,吸引经济区内外资本加盟开发,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生态养生和餐饮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目前,“印尼特色村建设工程”和“金屯特色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产业项目抓紧推进中,将在保留原有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加入东南亚风情元素进行特色建筑改造和基础设施升级,重点发展乡村特色美食及乡村旅游等,并计划于今年10月举办“东南亚风情文化节”,逐步调优经济区产业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

最后,再次感谢对琼海市工作的支持,同时,也真诚欢迎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对我市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琼海市人民政府府

                                                          2014年10月17

 

 

 

 

 

 

 

联系单位:琼海市人民政府府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琼海市人民政府府督查室    089862923633

抄送:省政协提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