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提案
案  由: 关于促进海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提 案 者:
承办单位及答复
主办单位 会办 交办日期
    2014-04-23
 
承办单位答复 答复日期 答复内容
农业厅
2014年8月12日
详细查看
关闭
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对政协海南省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214号提案的答复

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对政协海南省第六届

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214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海南省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海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坚持特色发展,打造海南品牌农业问题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品牌农业,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立足省情,推进海南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将海南农业打造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王牌”的重大举措。省政府去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品牌农业发展推进大会,强力推进品牌农业发展。我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取得新成效。体现在: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质量安全作为品牌创建的基础。配合省人大出台《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创新农药管理新体制,推进批发专营、零售许可,将批发企业缩减为3家,管住源头。成立品牌瓜果菜产销联盟,通过产销地市场联动倒逼安全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盒追溯体系建设,对规模田洋实行田头检测,不合格产品不准上市,推行3G系统、二维码和畜禽耳标等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建成省植物医院,辐射带动55万亩基地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执行冬季瓜菜持证出岛制度和畜禽产品“一证一标两单”制度,严格农产品出岛管理。二是配套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了《海南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安排1亿元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配套出台奖励扶持政策。三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 (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管理。编印了《海南省农业行业地方标准》,出台农业地方标准202项,集中连片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创建行动,建设标准化示范园866个。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全省“三品一标”产品达到589个。四是创新品牌营销模式。在北京、上海及主产地建立海南品牌农产品直销配送中心,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打造了网上交易平台,上线企业达到160家,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海南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

但总体上看,我省品牌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品牌数量较少,品牌支撑体系还很薄弱,品牌“杂、乱、小、散”问题突出,缺乏叫响全国的知名大品牌。下步,我厅将从以下工作着手:一是制定全省品牌农业发展规划。出台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细化名牌产品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主体,构建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力争5年培育具有较强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品牌农业企业100家。二是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各市县根据本地资源特色、生产习惯和市场前景,选准主导产业,明确区域布局,省、市县集中财力连续给予支持,力争各市县打造2-3个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主导产业,全省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体系,为品牌农业发展打牢基础。三是推进品牌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工商企业、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以主导产业为基础,整合标准化示范园、生态循环基地、休闲农业园等项目,打造一批立体化的品牌农业园区。四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制定并实施全省大宗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今年率先制定并推行莲雾、香蕉、芒果、菠萝、绿橙、文昌鸡、海南猪、白莲鹅、黑山羊等9个海南地方特色名牌农产品标准。围绕热作、水果、冬季瓜菜和畜禽养殖等产业,集中连片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创建活动,到2016年,建设各类标准园1490个。引导包装行业标准化管理,推进海南品牌农产品统一包装。五是进一步拓展品牌农产品营销渠道。扩大海南品牌农产品直销配送中心覆盖面和市场影响力,力争在北京、上海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国20个大中城市。打造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今年力争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上线企业突破300家,交易额突破3亿元,推动海南品牌农产品从实物交易向电子交易的根本性变革。六是加强品牌管理。出台区域公共品牌使用和管理办法、名牌农产品认定评选管理办法和名牌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强化“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监管,今后5年,上市农产品注册率达90%以上,新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0件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20件以上、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农产品80件以上,品牌经济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

二、依靠科技支撑,提高农民生产素质

提出的“双轨制”农业技术教育模式很有建设意义,我厅近年阳光工程在这方面也做了积极尝试。近年来,我厅按照科教兴国战略部署,始终把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作为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素质的重要工作来抓,一贯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原则,以市场导向为方向,以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为重点,安排专项财政配套资金,每年保障2万名左右农民得到教育培训。去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投入资金1520万元,完成示范性培训任务16523人,其中农业技能培训8110人,专项技术培训5550人,农业创业培训2863人。全年各级各类农业项目引导性培训农民达5万人次左右。为保证农民培训实效和农民素质有效提升,我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投入,逐步完善“省建中心、市县建校、乡镇建点、村建站”的四级农民培训网络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了以省农广校为主要培训阵地的省级农民培训中心,依托基础条件好有培训实力的龙头企业在海口、白沙、万宁、屯昌、临高、乐东、澄迈等市县创建了8个阳光工程实训基地,大力建设农民培训3所农民田间学校等。

二是积极探索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部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将全面转型升级,由农民培训转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行全过程跟踪培养,按照农业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工作思路及要点》的要求,目前农业厅正在组织编写《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待审核修订完善后颁布实施,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的农民将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三是整合资源,注重实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定一批符合条件的阳光工程培训机构,整合各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技术资源优势,组建教师团队,注重培训与实际操作同步,用“请到田间地头来”的教育培训方式,把科研和教学、推广密切结合起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合理设置课程,按照农业创业理论、技术技能学习、参观考察、实习实训和创业辅导等几个环节组织开展农民培训,认真落实管理,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学时数、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取得培训实效。

三、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

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势在必行。这方面我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2013年开始,省农业厅按照“政府强力推动、农民积极参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和“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正式启动废旧农膜等塑料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工作,在海口、三亚、澄迈、定安等市县农作物主产区,组织实施地膜、农药包装塑料瓶等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申请财政资金660万元,扶持两家企业开展试点市县的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工作。试点项目结束后,将在全省范围内铺开回收,计划在三至五年时间内,面向全省18市县开展各类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将历史存留量和年度投入量回收80%以上。

二是生物全降解农膜试验示范推广。通过厅部门预算项目安排10万元,在琼海、儋州设立试验点,试验100亩左右。试验材料涉及4个月、6个月、8个月、1年以上不同降解时间,以及地膜、套袋、育苗杯盘等不同用途。计划于年底前,完成生物全降解农膜在部分瓜果菜、育苗上应用试验示范。一旦试验成功,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生物降解农膜、套袋、育苗盘等新材料,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污染问题。

三是大力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美丽乡村。到2013年底,我省建设农村户用沼气约33.38万口,农村沼气用户达40万户,30%左右的农户建有沼气池,80%以上村庄都有沼气池。年产沼气3.9亿立方米,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同时农村沼气池为防止有机废弃物自然腐烂释放恶臭气体,为建设美丽乡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实施耕地改良有机质提升工程。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减少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良善耕地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计划建设7个秸秆还田示范区,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面积1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000万亩(次),为97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荐施用配方肥;推广太阳能灭虫灯、黄蓝色板、性诱剂、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三亚、万宁、琼海、乐东等市县建立冬种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平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4-6次,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有机磷农药使用下降65%,田间包装袋等废弃物减少20%以上,示范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加速农业生产链条的衔接,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近年来,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1家,从业人员4.24万人,产值375.79亿元。但由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发展滞后,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另外,我省还未设立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专项扶持资金。

近两年我厅着重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加工品促销及招商引资方面做实产业,做细工作,以政府扶持引导、市场调节决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

在农产品初加工业方面主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大力扶持瓜果菜田头预冷库建设。截至20145月底,全省预冷库库容总计32.5万吨,年瓜果菜预冷处理能力达650万吨,为海南冬季瓜果菜出岛出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是积极推广槟榔烘干绿色改造项目。2013年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文件,安排700万元中央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用于“五个示范点(琼海、定安、屯昌、琼中和陵水)、一个推广示范县(万宁市)”建设,省财政安排4200万元,主要用于万宁、定安、屯昌、琼海四个市县新建槟榔烘干设备建设补贴,其中安排万宁市2000万元,定安县、屯昌县各750万元,琼海市700万元。在万宁兴隆举办了海南省2013年槟榔烘烤环保技术推广培训班。目前,槟榔烘干绿色改造示范推广项目建设已顺利完成,为省内大面积推广槟榔环保烘干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及时启动槟榔干果鲜果收购补贴。针对“槟榔致癌风波”导致的槟榔价格低迷、销售不畅的状况,我厅即时参与起草一系列槟榔促销、补贴和宣传方案等报送省政府审核,经核准后下发《关于印发2013年槟榔干果鲜果收购财政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农字〔2013184号),对按市场价收购槟榔干果鲜果的收购企业(大户)进行补贴。省财政共安排720万元,其中安排万宁市250万元,定安县170万元,琼海、屯昌和保亭县(市)各100万元,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槟榔种植户、烘干户、收购户的积极性。

在农产品加工品促销及招商引资方面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槟榔深加工招商引资。2013年组织万宁、琼海、定安、屯昌、陵水、保亭六个市县相关人员赴湖南开展了槟榔深加工招商引资活动,与湖南六家槟榔深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招商效果显著,不仅与湖南口味王集团签订了三个合作框架协议,还达成了海南-湖南(南南)槟榔产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和意向企业投资回访计划。二是冬交会全国农产品加工馆首设成功。2013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首次设立全国农产品加工馆,参展省份(直辖市、自治区)15个,参展企业114家,共设标准展位121个,特装展区12个。

 

 

 

                                    海南省农业厅

                    2014年7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