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提案
案  由: 关于加快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建议 省九三学社
提 案 者:
承办单位及答复
主办单位 会办 交办日期
    2004-05-14
 
承办单位答复 答复日期 答复内容
水务厅
2004年7月27日
详细查看
关闭
琼水办函[2004]105号
   
   
    对政协海南省四届二次会议
    第0385号提案的答复
   
    省九三学社:
    贵社提出的“关于加快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水利事业的支持。结合海南实际,我们就建议中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海南水资源、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海南地处热带,四面环海,多年平均降雨量1758mm。全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319亿立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300立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2倍。建国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4.06亿元(含大广坝一期20.3亿元),兴建蓄水工程2425宗,其中:大型6宗(含牛路岭和大广坝)、中型水库68宗、小(一)型水库258宗,总库容93.7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2.07亿立方米;引水工程3459宗(其中万亩以上12宗),形成了初步完善的水利工程布局。海南虽然降雨充足,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降雨时间多集中在7—10月,而且东部、东北部多(年均2200mm),西部、西南部少(年均1000mm),造成了海南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和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具体来说,海南水资源和水环境还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开发利用不充分。以2001年为例,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50.28亿立米,入海水量为396.30亿立米。其中,南渡江流域片水资源量184.44亿立米,入海水量148.11亿立米;万泉河流域片水资源量156.78亿立米,入海水量149.44亿立米;昌化江流域片水资源量108.68亿立米,入海水量98.37亿立米。一方面,近88%的水资源流入大海,并在部分流域和城区造成洪涝灾害。而另一方面,我省部分地区却干旱缺水,群众饮水困难。突出反映了我省缺乏大型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截留降水能力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其次,水的利用率不高。2001年全省总供水量44.55亿立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40.67亿立米,地下水供水量3.88亿立米。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量34.91亿立米,占80.2%(其中农业灌溉用水30.06亿立米,占69.0%),工业用水量占8.6%,生活用水量占11.3%。全年耗水量为22.35亿立米,仅农业耗水量就达85.4%,城镇社会耗水量10.4%,工业耗水量4.2%。据测算,2001年我省万元GTP用水量787立米,农业亩均用水量992立米(水田),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耗水量中,尤其以渠道渗漏流失、田间大水漫灌最为严重。
    再次,水资源保护面临新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供水量、供水水质以及生态用水提出了新的要求,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虽然目前全省河流水质仍保持良好态势,但重要江河湖库水源林被盗砍盗伐,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污染部分湖库、河段的情况已频繁发生,小流域水土流失加剧。2001年,全省污水排放总量3.8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08亿吨,生活污水1.77亿吨,南渡江部分河段已出现Ⅲ、Ⅳ类水质。由于地下水的开采,使海口漏斗面积(第二层承压水漏斗)较上年有所增加,2001年面积为785平方公里,占海府平原区总面积的71.3%。
    第四,洪涝灾害仍然是心腹之患。海南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地貌,使河流具有河短坡陡、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降雨集中,往往引起山洪暴发,洪水短时间聚集,下游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据统计,自1988年建省以来,我省因风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共194.304亿元,平均年损失16.192亿元。其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有1996年(43.0亿元)和2000年(39.144亿元),分别占当年GDP的8.3%和7.6%。其中,防洪设施不完善,标准偏低,是造成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海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任务
    海南独立的海岛水系,决定了海南水的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一旦海南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海南。因此,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于可持续利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依靠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科学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海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具体目标和任务:
    1、保障全省用水总量的稳定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城镇快速发展,工农业、旅游服务业需水量将急剧增加。据预测,至2005年全省年需水量为62.44亿立米,比现在增加10亿立米左右;2010年需水量达71.03亿立米,比现在增加22亿立米左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要充分开源,进一步提高蓄供水能力,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2、提高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降低万元GDP用水量。农业用水比重的不断下降,标志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到2010年,要基本完成主要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5以上,农业用水比重由80.2%下降到60%,增加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万元GDP用水量减少到450立米。
    3、逐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保障体系,保证大江大河防洪保护区的安全,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2010年,全省重点江河干流和海堤建设要全面按规划达标,现有重点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病险水库基本得到除险加固,确保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水旱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3%以下。
    4、提高城乡供水普及率和农村以小水电为主体的电气化水平。城乡供水普及率是反映一个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供水普及率,是今后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2010年,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
    5、提高饮用水源区和重点江河湖库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在确保人民生活用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环境安全指数,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2010年,饮用水源区和重点江河湖库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6、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用水保障程度。建立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保障体系,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止水环境恶化。2010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使水土流失、部分土地荒漠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5%以上。
    7、加强信息化和能力建设。基本完成水信息采集系统、水资源调度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既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强水利在职职工培训,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实现海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实现海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包括两个方面,既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一)、工程性措施。实施工程性措施要改变过去就工程论工程的做法,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每一项水利工程的实施,都要科学规划,立足于可持续发展,都要建设成为生态工程。今后一段时期,海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应着手实施以下工程措施:
    1、蓄水工程。充分利用海南放射状水系分布特点,合理布局,有计划建设若干骨干工程,形成多层次水源互补的供水体系,改变既缺水又弃水的现象。从现有蓄水工程以及流域水量分布来看,中长期仍需建设三大水库:一是在宁远河建设大隆水库,解决三亚西部地区长期干旱缺水问题,对解决全国南繁育种基地、南山旅游生态供水和防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在南渡江流域松涛水库下游规划建设迈湾水利枢纽工程,提高南渡江下游防洪能力,为琼北地区灌溉提供充足水源;三是在万泉河流域建设红岭--大边河水库。两库位于丰水区,水量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0.63亿立米。两库临近琼东北的干旱区,地势居高临下,可以自流向文昌、屯昌、定安、琼山、澄迈、琼海等高台地区供水,结合当地水源,可灌溉农田149万亩,对开发琼东北部的土地资源,增强防洪能力极为重要。上述三项工程,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看,大隆水库已经具备条件,要争取尽早建设发挥效益。中部地区可以结合当地溪流、洼地较多的实际,适当修建一批小山塘,拦水坝等小型水利设施,为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创造条件。
    2、防洪工程。重点是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重点江河海、重点城镇的防洪防潮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完成南渡江下游金江以下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对万泉河、太阳河、望楼河、保城河、陵水河、珠溪河、南圣河、南叉河等进行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南渡江河口左岸防洪工程、三亚河河口堤防、琼海培兰防潮堤、万宁太阳河分洪和小海海堤工程、琼山灵东防潮堤、陵水长城防洪堤等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松涛等大中型以上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一批应急项目建设。通过改造加固重点江海堤防和水库工程,增强我省防灾减灾能力。
    3、节水改造工程。重点是抓好以渠道硬化为主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建成遍布全省的水利灌溉和供水网络。一是抓好松涛灌区的续建配套,完成上三级305公里骨干渠道配套防渗和扩大田间工程配套面积,每年可减少水量损失4亿立米;二是加快大广坝灌区的续建配套,建设戈枕枢纽以及大广坝灌区中下渠灌溉系统,充分利用大量发电尾水,解决灌区101万亩耕地用水问题,为开发西部土地资源,发展粮食、热带高效农业生产以及向城市和工业供水创造条件;三是完成南扶、长茅、万宁、石碌以及陵水等中型灌区的渠道节水防渗,坚持开展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巩固和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效益;四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管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系数,把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
    4、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供水工程。落实完成《海南省2002—2004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规划》,按照先急后缓,先集中后分散,优先照顾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原则,用三年的时间,通过打井,合理开采地下水,以及兴建引水、提水、地下蓄水等工程2209宗,基本解决玄武岩地区、中部山区、沿海盐碱化地区2536个村庄79.12万人的饮水困难。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城镇供水,在保证饮用卫生水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向工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供水规模。
    5、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省的目标,运用资源水利的观点,配合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我省较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通过兴水办电,促进江河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规划新扩建水电项目29宗,新增装机18.3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642万千瓦时,解决21.634万户86.54万人的代燃料问题。
    6、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工程。根据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蚂蝗岭、宝陵河栋山沟、山口溪、鸭程溪、昌头河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减少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控制小流域环境的恶化。
    (二)、非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从根本来说,集中体现在依法治水和依法行政上。
    1、依法规划,严格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开展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加强流域和区域的统一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都要符合规划要求。要严格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防止因部门和地区利益上马和实施“三边工程”。
    2、加强江河湖库和重点饮用水源区的保护。拟定一批水功能区,抓好江河和库区水源林的封育保护,植树种草,搞好植被建设,形成植被多样化,以涵蓄水份,调节地表径流,控制土地侵蚀,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农业开发要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是中部地区开发建设要做到水土保持“三同时”,防止过度开垦山地,造成植被破坏、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保障水质安全。
    3、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我省省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中型及小(一)型重点水利工程要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水费计收与管理,做到“有偿供水、以水养水”,以价格手段促进社会节约用水。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晰所有权,因地制宜,探索和建立以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使水利工程管理走上良性的运行轨道。
    4、依法治水,建立安全、完善的水事秩序。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依法计收水费,加强对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加大对盗砍盗伐水源林,河道违法设障、违法采沙,侵占、毁坏水利工程设施,未经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库新建扩建或扩大排污口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水事秩序。加强对重点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督,贯彻执行《招标投标法》,确保水利工程质量。
    5、建设一支作风好、素质高的水利队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探索海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做出水利人的贡献。
   
   
   
   
    二○○四年六月十五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联系单位:海南省水务局办公室 杨广泉
    联系电话:65343990
   
水务厅
2004年7月27日
详细查看
关闭
琼水办函[2004]105号
   
   
    对政协海南省四届二次会议
    第0385号提案的答复
   
    省九三学社:
    贵社提出的“关于加快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水利事业的支持。结合海南实际,我们就建议中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海南水资源、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海南地处热带,四面环海,多年平均降雨量1758mm。全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319亿立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300立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2倍。建国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4.06亿元(含大广坝一期20.3亿元),兴建蓄水工程2425宗,其中:大型6宗(含牛路岭和大广坝)、中型水库68宗、小(一)型水库258宗,总库容93.7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2.07亿立方米;引水工程3459宗(其中万亩以上12宗),形成了初步完善的水利工程布局。海南虽然降雨充足,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降雨时间多集中在7—10月,而且东部、东北部多(年均2200mm),西部、西南部少(年均1000mm),造成了海南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和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具体来说,海南水资源和水环境还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开发利用不充分。以2001年为例,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50.28亿立米,入海水量为396.30亿立米。其中,南渡江流域片水资源量184.44亿立米,入海水量148.11亿立米;万泉河流域片水资源量156.78亿立米,入海水量149.44亿立米;昌化江流域片水资源量108.68亿立米,入海水量98.37亿立米。一方面,近88%的水资源流入大海,并在部分流域和城区造成洪涝灾害。而另一方面,我省部分地区却干旱缺水,群众饮水困难。突出反映了我省缺乏大型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截留降水能力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其次,水的利用率不高。2001年全省总供水量44.55亿立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40.67亿立米,地下水供水量3.88亿立米。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量34.91亿立米,占80.2%(其中农业灌溉用水30.06亿立米,占69.0%),工业用水量占8.6%,生活用水量占11.3%。全年耗水量为22.35亿立米,仅农业耗水量就达85.4%,城镇社会耗水量10.4%,工业耗水量4.2%。据测算,2001年我省万元GTP用水量787立米,农业亩均用水量992立米(水田),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耗水量中,尤其以渠道渗漏流失、田间大水漫灌最为严重。
    再次,水资源保护面临新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供水量、供水水质以及生态用水提出了新的要求,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虽然目前全省河流水质仍保持良好态势,但重要江河湖库水源林被盗砍盗伐,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污染部分湖库、河段的情况已频繁发生,小流域水土流失加剧。2001年,全省污水排放总量3.8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08亿吨,生活污水1.77亿吨,南渡江部分河段已出现Ⅲ、Ⅳ类水质。由于地下水的开采,使海口漏斗面积(第二层承压水漏斗)较上年有所增加,2001年面积为785平方公里,占海府平原区总面积的71.3%。
    第四,洪涝灾害仍然是心腹之患。海南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地貌,使河流具有河短坡陡、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降雨集中,往往引起山洪暴发,洪水短时间聚集,下游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据统计,自1988年建省以来,我省因风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共194.304亿元,平均年损失16.192亿元。其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有1996年(43.0亿元)和2000年(39.144亿元),分别占当年GDP的8.3%和7.6%。其中,防洪设施不完善,标准偏低,是造成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海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任务
    海南独立的海岛水系,决定了海南水的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一旦海南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海南。因此,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于可持续利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依靠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科学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海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具体目标和任务:
    1、保障全省用水总量的稳定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城镇快速发展,工农业、旅游服务业需水量将急剧增加。据预测,至2005年全省年需水量为62.44亿立米,比现在增加10亿立米左右;2010年需水量达71.03亿立米,比现在增加22亿立米左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要充分开源,进一步提高蓄供水能力,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2、提高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降低万元GDP用水量。农业用水比重的不断下降,标志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到2010年,要基本完成主要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5以上,农业用水比重由80.2%下降到60%,增加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万元GDP用水量减少到450立米。
    3、逐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保障体系,保证大江大河防洪保护区的安全,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2010年,全省重点江河干流和海堤建设要全面按规划达标,现有重点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病险水库基本得到除险加固,确保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水旱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3%以下。
    4、提高城乡供水普及率和农村以小水电为主体的电气化水平。城乡供水普及率是反映一个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供水普及率,是今后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2010年,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
    5、提高饮用水源区和重点江河湖库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在确保人民生活用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环境安全指数,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2010年,饮用水源区和重点江河湖库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6、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用水保障程度。建立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保障体系,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止水环境恶化。2010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使水土流失、部分土地荒漠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5%以上。
    7、加强信息化和能力建设。基本完成水信息采集系统、水资源调度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既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强水利在职职工培训,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实现海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实现海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包括两个方面,既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一)、工程性措施。实施工程性措施要改变过去就工程论工程的做法,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每一项水利工程的实施,都要科学规划,立足于可持续发展,都要建设成为生态工程。今后一段时期,海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应着手实施以下工程措施:
    1、蓄水工程。充分利用海南放射状水系分布特点,合理布局,有计划建设若干骨干工程,形成多层次水源互补的供水体系,改变既缺水又弃水的现象。从现有蓄水工程以及流域水量分布来看,中长期仍需建设三大水库:一是在宁远河建设大隆水库,解决三亚西部地区长期干旱缺水问题,对解决全国南繁育种基地、南山旅游生态供水和防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在南渡江流域松涛水库下游规划建设迈湾水利枢纽工程,提高南渡江下游防洪能力,为琼北地区灌溉提供充足水源;三是在万泉河流域建设红岭--大边河水库。两库位于丰水区,水量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0.63亿立米。两库临近琼东北的干旱区,地势居高临下,可以自流向文昌、屯昌、定安、琼山、澄迈、琼海等高台地区供水,结合当地水源,可灌溉农田149万亩,对开发琼东北部的土地资源,增强防洪能力极为重要。上述三项工程,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看,大隆水库已经具备条件,要争取尽早建设发挥效益。中部地区可以结合当地溪流、洼地较多的实际,适当修建一批小山塘,拦水坝等小型水利设施,为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创造条件。
    2、防洪工程。重点是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重点江河海、重点城镇的防洪防潮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完成南渡江下游金江以下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对万泉河、太阳河、望楼河、保城河、陵水河、珠溪河、南圣河、南叉河等进行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南渡江河口左岸防洪工程、三亚河河口堤防、琼海培兰防潮堤、万宁太阳河分洪和小海海堤工程、琼山灵东防潮堤、陵水长城防洪堤等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松涛等大中型以上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一批应急项目建设。通过改造加固重点江海堤防和水库工程,增强我省防灾减灾能力。
    3、节水改造工程。重点是抓好以渠道硬化为主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建成遍布全省的水利灌溉和供水网络。一是抓好松涛灌区的续建配套,完成上三级305公里骨干渠道配套防渗和扩大田间工程配套面积,每年可减少水量损失4亿立米;二是加快大广坝灌区的续建配套,建设戈枕枢纽以及大广坝灌区中下渠灌溉系统,充分利用大量发电尾水,解决灌区101万亩耕地用水问题,为开发西部土地资源,发展粮食、热带高效农业生产以及向城市和工业供水创造条件;三是完成南扶、长茅、万宁、石碌以及陵水等中型灌区的渠道节水防渗,坚持开展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巩固和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效益;四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管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系数,把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
    4、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供水工程。落实完成《海南省2002—2004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规划》,按照先急后缓,先集中后分散,优先照顾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原则,用三年的时间,通过打井,合理开采地下水,以及兴建引水、提水、地下蓄水等工程2209宗,基本解决玄武岩地区、中部山区、沿海盐碱化地区2536个村庄79.12万人的饮水困难。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城镇供水,在保证饮用卫生水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向工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供水规模。
    5、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省的目标,运用资源水利的观点,配合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我省较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通过兴水办电,促进江河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规划新扩建水电项目29宗,新增装机18.3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642万千瓦时,解决21.634万户86.54万人的代燃料问题。
    6、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工程。根据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蚂蝗岭、宝陵河栋山沟、山口溪、鸭程溪、昌头河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减少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控制小流域环境的恶化。
    (二)、非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从根本来说,集中体现在依法治水和依法行政上。
    1、依法规划,严格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开展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加强流域和区域的统一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都要符合规划要求。要严格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防止因部门和地区利益上马和实施“三边工程”。
    2、加强江河湖库和重点饮用水源区的保护。拟定一批水功能区,抓好江河和库区水源林的封育保护,植树种草,搞好植被建设,形成植被多样化,以涵蓄水份,调节地表径流,控制土地侵蚀,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农业开发要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是中部地区开发建设要做到水土保持“三同时”,防止过度开垦山地,造成植被破坏、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保障水质安全。
    3、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我省省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中型及小(一)型重点水利工程要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水费计收与管理,做到“有偿供水、以水养水”,以价格手段促进社会节约用水。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晰所有权,因地制宜,探索和建立以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使水利工程管理走上良性的运行轨道。
    4、依法治水,建立安全、完善的水事秩序。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依法计收水费,加强对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加大对盗砍盗伐水源林,河道违法设障、违法采沙,侵占、毁坏水利工程设施,未经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库新建扩建或扩大排污口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水事秩序。加强对重点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督,贯彻执行《招标投标法》,确保水利工程质量。
    5、建设一支作风好、素质高的水利队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探索海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做出水利人的贡献。
   
   
   
   
    二○○四年六月十五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联系单位:海南省水务局办公室 杨广泉
    联系电话:6534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