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提案
案  由: 关于建立我省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几点建议 农工党海南省委员会
提 案 者:
承办单位及答复
主办单位 会办 交办日期
    2007-04-17
 
承办单位答复 答复日期 答复内容
省国土厅
2007年7月9日
详细查看
关闭
关于建立我省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几点建议 农工党海南省委员会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关于政协海南省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党派团体提案第0005号的答复
   
    农工党海南省委员会:
    你会提出的《关于建立我省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几点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生态省建设领导机构和考核机制
    我省从1999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以来,逐步建立了生态省建设领导机构和考核机制。一是建立了由省主要领导任召集人的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由多部门组成的省生态办,各市县也成立了生态市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或联席会议办公室等相应的领导机构。二是探索将绿色GDP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我省成立了绿色GDP核算联席会议,开展了土地、矿产、水资源等核算工作,《海南省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项目已于2007年2月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联合主持的评审验收。三是将环保业绩纳入市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自1989年以来,我省先后实施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两项环保制度。每届县长均分别与省长签订了“本届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同时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任务指标下达各市政府,明确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四是我省在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中增加“国土环境资源综合指标”。2005年,我省首次把“国土环境资源综合指标” 列入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中,制定和实行《海南省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办法》。
    二、关于加快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从2005年开始,我厅将建立我省生态补偿机制列入厅年度工作计划,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安排了专项资金,组织开展了我省中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立法调研。由于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生态补偿政策和法律依据,我省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困难很大。
    为了推进我省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试点,2005年12月,我厅策划了“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建设及中部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项目,通过商务部向加拿大政府申报中加政策选择项目获得通过。并签订了“项目协议书”,共同开展“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项目研究”,并委托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项目具体承担单位。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
    此外,2005年底,在国家国合会生态补偿课题组的支持下,我厅组织了省生态补偿调研组先后到文昌、五指山、琼中、陵水等市县进行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调研,还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生态补偿座谈会,邀请我省部分院校、环境科研机构和省林业、水务等部门有关教授、专家就建立我省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和补偿的范围、内容、方式、标准以及实施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2006年12月和2007年4月,我厅分两次组织省人大法工委、省人大环资工委、省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商务厅、法制办和省环科院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业务人员赴加拿大进行生态补偿机制立法调研,学习加拿大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流域开展生态补偿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目前,省环科院正在对建立我省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技术层面的研究,争取年底向省政府提交《海南省生态补偿管理办法》立法草案。
    为支持中部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6年,我厅组织策划申报了一批环境保护项目,从国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省财政争取到922万元,用于中部山区6个市县19个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环境能力建设和生态保护等项目。
    2006年,我省出台了《海南省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规划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1345.78万亩,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补偿中部山区及重点生态公益林。随后,又相继出台了《海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海南省生态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对补偿的重点范围、对象、标准办法和补偿支付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从2006年起,我省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安排2000万元用于生态效益补偿。但上述制度的建立还有缺陷,受益方为地方财政或天然林管护员,对当地群众的补偿没有直接体现。
    三、关于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近年来,我省结合海南实际,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下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截止2006年底,全省共建立无公害瓜果菜基地205个,认定无公害瓜果菜基地面积268.2万亩,无公害瓜果菜出岛销售量近400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有102家企业16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9家企业5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产量约20万吨,年产值约12亿元。二是利用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发展林下产业。屯昌、琼中、五指山、保亭、陵水五个中部山区市县在天然林或人工林下种植棕榈藤、益智、海南砂仁和草豆蔻等阴生药用植物,种植巴西铁、散尾葵、龟背竹等阴生切叶花卉,栽培平菇、凤尾菇和灵芝等食用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型旅游项目。建成了三亚南山、兴隆热带花园、亚龙湾、博鳌等一批主题生态旅游区,推出了五指山森林浴、万泉河漂流、水满村观光生态村、五指山观光点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旅游业持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2006年全省旅游过夜人数达到16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创记录地达到141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110%。
    四是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我省制定了《海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方案》,在工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推行循环经济示范模式。
    2006年,华盛水泥厂余热发电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我省的第一个清洁生产机制(CDM)项目。老城工业开发区、昌江工业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化工城4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中海石油化学有限公司、海南金海浆纸有限公司、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3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在二氧化碳尾气、尾矿、纸浆废液、余热等循环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年综合利用废尾矿150万吨,废石渣30万吨,粉煤灰40万吨,林木废弃物40万立方。罗牛山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综合利用沼气发电工程主体工程建成投产,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辟了一条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我省实施生态省建设七年来,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投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06年,我省在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投入财政资金120多亿元,投入污染治理财政资金61.5亿,主要用于实施天然林、水边路边城边(“三边”)防护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治理和采空矿区生态复垦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使全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了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明显削减,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态势。
   
   
   
    二○○七年七月五日
   
   
   
   
   
   
    联系人: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叶能录、王清奎
    联系电话:65236081、65327680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