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提案
案  由: 关于如何让海南“非遗+旅游”持续发展的建议
提 案 者: 程天富
承办单位及答复
 
承办单位答复 答复日期 答复内容
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2020-07-03
详细查看
关闭
A.解决或基本解决

琼旅文函〔2020139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对政协海南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0477号提案的答复(复文分类:A

 

程天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如何让海南非遗+旅游持续发展的建议提案(第0477号)收悉,经我厅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

    自2015年以来,我省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研培计划。依托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累计培训人数超800余人。同时积极开展省级非遗研培,自2018年起在海南职业技术学校、琼台师范学院、省艺术学校等院校开展海南椰雕、贝雕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研培班,累计培训人数逾千人。

    (二)健全完善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国家级、省级、市(县)三级代表性传承人梯队建设,命名四批共149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2014年至今,通过开展传承人绩效考核和评估,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力和能力,有海南八音、临高渔歌2位省级代表性性传承人因违法或传承不力而被除名退出。同时注重传承人年轻化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今年3月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52岁,最年轻的33岁。二是将非遗传承人纳入省委人才计划范畴。《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为我省非遗人才的培养增加了一扇门,两年来有23名非遗传承人相继进入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和乡土人才名单,并获得相应的资金扶持。

   (三)开展数字化保护

我厅制定《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资料片制作规范》,指导省非遗保护中心完成拍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南海航道更路薄》等5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高清数字资料片;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和省级非遗项目数字图片拍摄工作,目前已完成对黎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妚大、黎族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羊拜亮等7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心先后征集黎锦实物500多件(套),涵盖黎族五大方言男女服饰、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我们计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将其录入数据库进行建档、管理。

    (四)科研成果显著

    启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撰工作,已完成出版《黎族服饰》等十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专著,委托南京大学完成70万字的研究课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来自田野的研究报告》以及我省的保护成果范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实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范例》《南海非物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等数十种成果出版;几年来还同省内、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展了广泛的科研项目合作。从2018年开始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程,已陆续整理出版琼剧陈育明、黎族民歌王妚大等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播活动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重要节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人们的参与感愈加强烈,海南省黎族织锦大赛、海南民间传统技艺大展、琼剧进校园、万人竹竿舞、儋州调声文化节等全省性的非遗展览展示、赛事活动已呈常态,报刊、广电和网络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成为宣扬当地文化的重要内容,旅游事业更因非遗的特色文化相得益彰,遍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更多地将非遗项目作为头牌展示。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传承实践非遗的热情明显提高,非遗实践的社会基础日益厚实。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实的融合

(一)实施整体性保护

为鼓励和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我厅下发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开展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申报工作的通知》,启动传承村的评审和认定工作。2012年以来,我厅先后命名了五指山市的通什镇番香村、通什镇番茅村,东方市的东河镇西方村、大田镇报白村、大田镇玉道村等16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村,在保亭等黎锦技艺的5个国家级保护市县建立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

传承村的认定是我省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一个缩影,这一举措使非遗保护从某个项目的个体保护扩展为项目、传承人、社区、群体的有机串联,相关群体和传承人可以更为方便、集中地开展项目实践和传习、交流活动,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传习馆同时也成为了非遗项目相关培训和展览的场所。这些做法对增强传承群体的整体保护意识、调动区域内传承活动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开展生产性保护

2013年启动了我省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命名工作,命名第一批6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中涉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有3个。2014年,推荐海南合田旅业有限公司、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申报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我省积极建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研究制定非遗生产性保护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府部门和传承群体的共同努力,目前,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为代表的一批传承人骨干创办了多个生产合作社,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当地黎族妇女生产、销售黎锦产品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也带动一批黎族织女发家致富。

    三、关于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我厅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持续推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旅品质内涵化发展。一是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景点。丰富和提升海南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品质。主打黎苗文化的槟榔谷旅游区是成功融入非遗项目的典型范例,全国首家民族文化5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谷银苗家、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展示了我省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团,制定非遗专题课程,包括陶艺制作”“纺织新说”“黎族故事”“耕耘青春等几大主题,通过研学等方式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在娱乐中了解、喜爱海南非遗。作为我省非遗+旅游优秀案例,我厅将继续向中国旅游报积极推荐。二是探索非遗+旅游+扶贫模式。鼓励和支持槟榔谷呀诺达等景区充分利用示范项目优势,为非遗传承人提供销售场所,开展扶贫集市,全年扶贫售卖金额达160万元,除解决本村42名妇女就业外,还带动近千人参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非遗从业者的收入,进一步激发了传承人发展的内生动力。20196月,儋州市积极引导非遗项目儋州土糖产业化发展,在原有的223户贫困户基础上增加149户贫困户,并以短期投资保底收益+年度分红的方式,确保贫困户每年获得产业分红。三是逐步推进制度创新落地。逐步推进非遗+公共文化+旅游综合体验区制度创新试点工作。指导琼海、临高、保亭、澄迈、万宁等市县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兼具文化和休闲功能的小型非遗馆、图书馆、文化馆体验区(琼海2、临高1、保亭3、澄迈2、万宁3个)。

四、关于非遗产品的创造创新问题

我厅认真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成立了东华大学驻海南保亭传统工艺工作站、东方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为重点,通过改善材料,改进设计,开展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来提高非遗传统工艺发展水平。组织召开三次传统工艺振兴研讨会,探讨产、研、销等合作事宜,探索建立传承联盟等产业振兴方式。

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2020630日

 

联系单位、联系人及电话:省旅文厅 周维玮  65338107

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2020-07-03
详细查看
关闭
A.解决或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