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琼崖人物  >  革命先辈

赵士槐将军——张云逸的恩师

来源:征集编研处 发布日期:2017-03-31 09:56 责任编辑: 【字体: 小   中   大

share_1490925404645.jpg

赵士槐将军——张云逸的恩师

赵士槐(1883—1921年)

赵士槐将军的名字,对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因为他走得太早了,1921年就被陈炯明下令暗杀,距离我们的时代已很久远。但是我们海南人应该记住他,因为他是海南最早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曾同孙中山一起从事秘密革命活动;随后,又和孙中山一起组织武装起义;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是坚定的反清志士;1913年曾任琼崖安抚使和革命军第三路军少将参谋等职。我们作为张云逸的后人,更应牢记这位伟大的人物,因为他是张云逸的恩师,是张云逸参加民族民主革命的引路人。

带出农村

父亲在世时曾对我们说过,是赵士槐把他和林少波从海南文昌乡下带到广州,参加军校,走上从军之路的。解放后,在广西我们见过那位海南爱国将军林少波先生。他也对我们谈起过赵士槐将军。几年来寻找父亲的恩师,了解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情况,是我们的心愿。2008年我们常住海南后,四处走亲访友,一点一滴地收集有关父亲的资料,我们想了解他是怎样从一个海南贫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位经过几十年的漫漫革命征途,为人民立下不朽功勋的开国大将。

张云逸家庭贫困,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到文昌一家咖啡店打工,挣点钱贴补家用。他的四叔张景起是一个越南侨乡的信差,常年往返于文昌和越南之间,为华侨送信、带物。四叔看到聪明勤奋的侄子辍学去打工,很心疼。他到处送信,认识人很多,想到了邻村横山村的乡绅赵仲昌,知道他有个儿子在广州当军官。于是便请赵仲昌帮忙,让其子赵士槐给张云逸找个谋生之路。赵仲昌看到云逸懂事、聪明,是个好苗子,便一口答应了。

赵士槐出身仕官家庭。祖父曾任候选县丞;父亲赵仲昌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任首届国会议员。赵士槐先后毕业于广东武备学堂、日本振武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同孙中山一起从事秘密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辅佐孙中山从事扩军、培养干部工作,曾任广东讲武堂监督、教官,第三路军司令部少将参谋长等职。他性格侠义、豪爽、富有正义感,热衷于军事教育,培养出很多军事人才。

赵士槐见到从家乡来投奔他的张云逸和林少波(他的亲外甥)后,非常高兴,很喜欢这两个同庚的,从小一起长大,能吃苦,有志气的孩子。在他的指引下,只有14岁,但身材较高大的林少波,多报了年龄,即考入云南讲武堂。而张云逸由于个头矮小,年龄不够,不能报考,就留在赵士槐手下做了两年勤杂工。赵士槐全家都喜欢这个干活不惜力气,办事不打折扣,账目不差分厘,爱学习,求上进的孩子。赵士槐关心他,爱护他,给他选择有益的书籍阅读,对他提出的疑难问题都一一耐心解答。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张云逸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指引从军

1908年,在赵士槐的指导下,张云逸报考了广东陆军小学堂。这是所官办的,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考取后膳食,服装和课本都免费供给,学制三年,毕业后升学就业都有保障。每年都有两三千人报考,但录取仅一百人,基本每县只取一人。张云逸以优秀成绩被录取为陆小第四期步兵科学员。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邓演达(中将)、陈济棠(一级上将)、李扬敬(中将)、张之英(少将)、林时清(少将)等人。广东陆小共办六期,于1914年停办。很多国共名将,如张发奎、叶挺、薛岳等皆出自这所学校。

1909年10月,张云逸经陆小教官、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令的邓铿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参加辛亥革命

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张云逸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担任炸弹队队长。起义军在黄兴,赵声指挥下进攻两广总督署,奋战一昼夜,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最后,张云逸和几个革命党人避开清军追捕,躲入一民宅。次日晨,他穿便衣挎一竹篮外出佯装买菜,寻找突围路线,当他探明路线返回原地时,同伴已被搜查的清军杀害。张云逸在晚年回忆黄花岗起义,曾感慨地说:“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佯装买菜,就将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张云逸等在同盟会南方支部领导下,从香港开赴广州,张云逸与文昌同乡好友陈策被任命为炸弹队队长,再次攻打两广总督署。11月9日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宣布脱离满清政府。

强攻琼崖

革命军占领广州后,清军驻琼崖的统领宣布琼崖独立。1911年11月中旬,赵士槐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琼崖安抚使,负责收编驻琼崖的三个营的清军。赵士槐率部分民军和参加同盟会的琼籍反清志士,包括张云逸、陈策等人前去。清军拒绝改编,调集兵力进行武力抗拒。张云逸等在赵士槐指挥下强攻琼崖首府所在地道尹府(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拼死冲杀。但因寡不敌众,道尹府久攻不下,赵士槐接掌琼崖受阻,不得不返回广州复命。

1912年,广东军政府将张云逸所在的陆小第四期毕业生保送到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训练期为一年。在赵士槐的影响下,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张云逸,对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目标。在陆军速成学校期间,他不仅努力学习各种军事科目,还大量阅读一些高层次的外国军事书籍,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学。毕业后他被分派到海南岛,在龙军(桂系龙济光)杨锦隆部任排长。从排长起,张云逸开始了漫长的军人生涯。他身处天涯海角,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追随孙中山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与会党进行秘密联络,在军队中积极发展“三合会”会员,吸收有革命倾向的班、排长和士兵,进行“讨袁驱龙”活动。随后离开受袁世凯统治下的龙军。

走向新高

时任广东讲武堂提调的赵士槐,推荐张云逸进入肇(庆)军讲武堂任教官,肇军是由反正的清军改编而成。张云逸以教官身份在肇军中进行反袁宣传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肇军进攻广州,驱除龙济光的战斗。

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重组粤军,任命陈炯明为粤军司令。张云逸由督军公署官赵士槐介绍,进入大元帅府参谋处任参谋,与粤军总部作战科主任蒋介石和大元帅府参军吴铁城等共事。张云逸先后在桂系控制的护国军第五军任连长、营长、师部中校参谋等职。1920年9月,护国军第五军魏邦平部在张云逸等人策动下,脱离桂系,桂系兵败退回广西。张云逸在粤军第一军第三师任中校参谋。

将军之死

1921年6月,孙中山为统一两广,令粤军以援桂军名义进入广西,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占领了广西大部。桂军将领陆荣廷为缓解压力,暗派降将黄培柱与早有异心的陈炯明(粤军第三路军司令)串通,派遣时任第三路军参谋长的赵士槐去说服有师生关系之谊的桂系将领归附孙中山。赵将军明知此行风险极大,仍慨然应允,只带一随从乘船去和桂军谈判。张云逸从桂系朋友处得知陈炯明有密电授意桂军暗杀赵士槐,他心急如焚,坚决不能让自己的恩师遇害,便快马加鞭去追赶赵将军。截住将军所乘之船,告诉他已探明陈炯明、陆荣廷、韩彩凤互相勾结要暗害他,劝他赶快回去,不要上他们的圈套。赵将军大气凛然,毫无惧色,他说:“我所为无惮艰险。只身入虎穴者,徒以为民耳。其济,则民之福也,天也。不济,则殉以身,亦天也。吾知书审大义,出入兵间二十年,岂畏死辱命呼!”。不幸被张云逸言中,赵将军在途中被暗杀。张云逸因失去带领自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领路人,而万分悲痛。恩师的教诲他终生不忘,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多次深入虎穴,和国民党军阀及各地实力派人物谈判、斗争。他都是坚持党的原则,不畏艰险,圆满完成任务。

1987年6月15日,赵将军的长女赵美施从海外归来。她口述了父亲被害经过:“1921年9月30日,粤军攻下龙州后,云逸把赵将军被害之事转告将军之外甥林少波,少波去电陈炯明未复,又电告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总统电令:‘林少波部同张云逸部即地搜寻赵将军尸’。事隔36天,在龙州一老者指引下,在离江岸8公里的丛林中,拨开茅草发现了赵将军的完整遗体。孙大总统得到报告后,为失去一位忠实、得力的左右手而悲痛。明令追赠赵士槐为中将,入祀广东陆军忠烈祠。张云逸、林少波——赵将军的两位得意门生,在龙州为将军开了追悼会,将恩师的遗体装殓后,从水路运回文昌故里。”1927年赵士槐的子孙后代为将军树碑永志。

2008年以来,每年清明时节,我们都率子女和赵家后人一起祭拜赵将军,祈将军精忠爱国,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感谢将军的后人把隐藏了近百年的将军遗像及其它的资料送给我们。现在这些遗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保存在海南省档案馆。

又及:近日我曾到赵士槐将军的故乡——文昌横山村,拜访将军的三孙赵善炽先生。他说祖母(即赵将军夫人)曾对我们谈过:“赵将军在广西乘船去和桂军谈判的途中,被一个陈炯明收买的卫兵击伤,机智的赵将军立马跳入水中,躲过敌人的杀害。负伤泅渡,艰难地爬上陡峭的堤岸,由于体力不支,倒在了一棵大槐树下,因失血过多,精疲力竭,悄然逝去”。祖母还说:“祖父在槐树下仙逝应验了‘士槐’这个大名。他的遗体被当地善人藏在树林里,用茅草掩盖起来。时过三十六天才被他的弟子张云逸和林少波找到。在广西龙州阴暗潮湿的密林中,竟未受到野兽、毒虫的攻击,遗体完好无损,这是上天对他的护佑。”

将军牺牲后,孙中山大元帅追认赵士槐少将为中将,派军舰将其遗体运往海南清澜港,并将其英烈事迹载入国史馆。

王婷

2017.0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开馆时间

主办:海南省档案局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电话:0898-65363047  传真:0898-65226652  邮箱:hnda@hi.gov.cn

琼ICP备0500004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28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306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档案信息网”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版权所有@海南省档案局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