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建议
题  目: 关于整合规范管理海南橡胶产业的建议
领衔代表: 代 表 团:
承办单位及答复
主办单位 会办 交办日期
    2010-04-27
 
承办单位 答复日期 答复内容
2010年7月30日
详细查看
关闭
对海南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35号的答复

    陆国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整合规范管理海南橡胶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海南橡胶产业的支持与关心!
    民营橡胶是海南农村的特色经济资源。目前,民营橡胶种植面积已占全省三分之一,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新局面。在市场竞争和节能减排的驱动下,一批与当地丰富资源相匹配、与宝岛美丽环境相辉映、有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的新型民营橡胶加工企业,已逐步取代污染严重的“猪圈”式的小型加工厂。当然,您所提及的由于民营个体因缺乏相应加工设备和技术,原产品加工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也在一些地区存在着,建议省政府加强对此类胶厂的监督检查,促其整改达到质量和环保标准。
    然而,全省87家民营胶厂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法性。2008年初,海南省政府放开了海南民营胶收购市场。各民营加工厂通过工商登记、质检、环评等手续进入收购市场参与竞争,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且民营胶厂灵活的机制在方便胶农出售产品等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因此,在省政府尚未明确全省民营橡胶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和管理的政策出台前,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下称海胶集团)只能作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收购民营胶的竞争。通过合理制定收购价格、进一步完善服务、提高产品加工质量等手段,切实提高橡胶资源控制力。目前,海胶集团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已采取如下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战略转型,改革橡胶收购加工体制
    2009年,海胶集团切实转变发展思路,从拥有资源型企业向控制资源型企业转变,从单纯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及经营、加工贸易型企业转 变。集团开始布局大规模收购加工民营胶战略,启动橡胶收购加工体制改革,以新组建的加工分公司对所辖13个加工厂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行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并针对13家加工厂实际加工量不足生产能力的一半的实际情况,在上游的收购环节上,主动出击,打好感情牌,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加大民营胶、自营胶、合作胶的收购力度。至09年底完成收购民营胶万余吨,为控制海南橡胶资源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加强收购网点、人才队伍和制度建设
    在战略转型中,海胶集团将基地分公司职能和工作重点从传统的生产种植管理向生产管理(监管)与收购经营并重转变。一是各基地分公司将原来从事橡胶生产种植管理的一部分人抽调出来组成专门的收购队伍,设立专门机构,拔精干、责任心强的管理者具体负责民营胶收购,并抽调得力人员参与民营胶收购工作。二是集团以基地分公司为依托,加快在周边地区布控收购网点,最大限度地收购橡胶资源,力争用一至两年时间,将收购网点遍及到各加工厂、地方农场和种植大户等,形成覆盖全岛的橡胶收购网络。三是抓好收购环节管理,进一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各基地分公司通过努力工作提高干胶产量和民营胶收购量的,集团将按照干胶超计划产量和民营胶收购量出台激励机制奖励基地分公司 。
    三、推行现金即时结算,增强市场竞争活力
    2010年7月,海胶集团进一步创新收购经营模式。继海胶集团红光、西达分公司改变“月度预结算,年度总结算”采用当场测含、现金结算收购胶水的办法取得显著成效后,集团又将6家基地分公司作为试点单位,推行现金收购即时结算的收胶方式。各试点分公司充分借鉴西达、红光即时现金结算收购胶水经验,结合本单位、本地区实际,在坚持家庭长期承包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推行即时兑现收购模式,提高收购结算方式的公开透明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胶工及管理人员积极性。
    现金即时收购试点全集团推广,意味着海胶集团从“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从资源拥有型向资源控制型转变”战略转型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