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武 王羽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标准化是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近年来,海南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全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在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实施标准引领行动、体现地方特色关键标准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需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着力建立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全领域标准体系,为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支撑。
全域谋标,全面实施海南自贸港标准化战略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域谋划、战略实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锚定“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围绕“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依托“三度一色”比较优势,系统谋划海南自贸港标准化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二是实施标准化战略。结合海南标准化发展目标,统筹生态保护、现代制造、数字经济等多元需求,提升标准供需匹配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推进标准系统集成创新。破除条块分割与行业壁垒,推进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协同发展,实现标准供给从零散推进向系统集成转变。
以质立标,构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支撑体系
标准是质量的“硬支撑”,标准的质量高,发展的质量才高。构建高质量标准体系,要聚焦标准的专业化、统一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
夯实标准专业化基础。高标准的内核在于具备科学性、适用性与前瞻性,专业化是建设高标准的基础。推进标准专业化,需要加强标准化工作能力建设,提升标准制定、实施、优化等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和标准化理论应用研究,提升标准化理论、技术支撑水平;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高等院校培养大批标准化专业人才。
提升标准统一化水平。古今中外,统一标准始终是推动社会治理有序、经济运行高效的重要支撑,也是高标准建设的内在逻辑。推进标准统一化,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厘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间的边界与适用场景,推动标准联通,促进标准信息共享和技术对接,引导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层级分明的标准体系。
强化标准数字化赋能。数字化是建设高标准的必然要求。数字化赋能标准的制定、实施、优化等全流程,提升标准便捷化、智能化水平。具体而言,结合标准内容创建与存储、加工与处理等,推进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结构化、语义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标准内容的数字化表达;依托平台工具、通用服务与领域应用,推动标准应用的数字化落地。
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国际化是建设高标准的战略选择。推进标准国际化,一方面,把握国际标准化新趋势、新需求,研究制定符合自贸港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提升“中国标准”的全球适配力与比较优势,助力我国成为“标准引领者”。同时,构建国际标准术语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定义趋同、规则兼容,减少因语言差异、解读偏差等非制度性因素带来的“软壁垒”。另一方面,深度融入国际标准治理体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以标强链,优化海南自贸港建设标准化的“四链”应用路径
标准的价值与生命力在于应用。立足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标准化体系,一体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让“创新链”标准的支撑作用更加有力。标准支撑创新,是创新、再创新、迭代创新等的基础。应发挥高标准在创新链中的支撑作用,将标准建设贯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形成覆盖创新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促进提升创新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
让“产业链”标准的提质功能更加有效。标准化生产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要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协同和原材料、制造、流通、服务等环节标准贯通,提升产业链韧性与整体竞争力;同时,以标准设限、设线,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产能集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让“资金链”标准的规范机制更加稳健。资金链是支撑经济社会运行的核心血脉。要聚焦“五向图强”等重点领域,构建完善的资金链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在资金链治理中的规范、引导与保障作用,让金融资源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提升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能、效力、效果。
让“人才链”标准的导向作用更加精准。人才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发展与实践绩效的尺度,具有评价和导向作用,是优化人才链、提升人才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应构建覆盖人才识别、培养、使用、流动、评价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夯实“以标识才、以标育才、以标用才”的制度基础,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让“四链”标准的融合效应更加突出。产业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片“森林”,不仅依靠单点技术突破,更需要“四链”的有机协同与融合。应构筑“四链”融合的标准体系,提升“四链”匹配效率与协同能力,打通产业配套堵点、投融资机制难点、科技成果转化断点、人才供需错位点,实现从资源要素“并联”到结构功能“互联”的转变,形成“四链”融合促发展的良性机制,厚植发展优势。
以标促标,打造海南自贸港建设标准化新标杆
从标准到标识,再到标志、标杆,体现了标准发展内在机理的递进规律。把技术转化为专利,专利转化为标准,标准转化为产品(标识),产品转化为品牌(标志),品牌转化为标杆,是标准标识标志标杆“四标”建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标准先行。标准不仅是技术语言,也是市场语言、政策语言。加强标准引领,聚焦新兴产业、民营企业、政务服务等关键领域,优先制定一批先进标准,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聚焦标准落实落地,强化标准宣传贯彻与推广应用,推动标准从“写在纸上”到“落在地上”。
构建标识。标识是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市场可识别语言的重要载体。标识既包括产品上的标签、标牌等“有形”标识,也涵盖管理流程、服务承诺等“无形”标识。要构建标识体系,推进标准由制度文本向市场语言转化、由技术规范向价值引领跃升,提升标准可见度、执行力与导向力。
形成标志。标志是标识的升华与集成,是标准价值和区域特色的高度凝练表现。打造标志的核心在于强化标签与打造品牌。应结合自贸港建设需要,以标准推进标签化、品牌化,实现标准从可识别向可认同、可信赖转变,推动标准优势内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形成体现海南特色的标志体系。
打造标杆。标杆是标志的典范示范。打造自贸港建设标准化新标杆,需要整合资源、突出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良性互动格局,树立新标杆、形成新样板;同时,积极“走出去”,展示海南标准化建设成果,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打造国际化标准新高地,提升海南自贸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作者吴文武系海南省经纬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务服务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羽系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127)、海南省社科基金项目(HNSK(YB)22-79)阶段性研究成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