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 最新资讯
旧城活化:怀旧之旅也新潮
2018-11-08 10:01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王海萍 【字体:   打印

海口以“微创”方式进行改造,让老旧街区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旧城活化:怀旧之旅也新潮

海口骑楼老街是摄影爱好者的热门取景地。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外媒代表参观骑楼老街,了解海南文化。本报记者 袁琛 摄

外国友人在骑楼老街品尝海南特色小吃清补凉。本报记者 张茂 摄

改造后的海口居仁坊环境大改观。 本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口对府城关帝巷进行修复,营造更宜居的环境,提升城市颜值。 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梦瑶

  旧城巷陌综合相连,街坊阿婆“吱呀”一声推开木门,几乎分不清谁比谁更苍老。

  揭开旧时海口的面纱,只需从高楼林立的商圈回到琼台福地、南洋骑楼或是三角池……

  一片片老旧街区串联起城市文明“编年史”,也在海南旅游板块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就像人在社会中的成长一样,城市升级也总是伴随着新老交替。“新陈代谢”下被逐渐边缘化的旧城,该如何重新焕发青春?海口通过“微创”方式进行释放、缝合、激活,正让这些老旧街区从“活起来”到古城游“火起来”。

  旧城活化 | 激活城市记忆

  每天早晨,62岁的莫玉汝都会在海口新华南路店铺卷闸门“哗哗哗”开启的声音中醒来。新华南路紧挨着东湖,从她家的窗户就能远眺到海秀商圈繁忙的景象,可谓身处在海口真正的“黄金路段”。

  但就是这样的“黄金路段”,莫玉汝的女儿孙晨却怎么也不肯搬回来住,原因很简单:住得不舒服。“推开窗户,湖里的水都是臭的,每次出门经过东湖路时几乎都要堵车,道路太窄了,而且路面也坑坑洼洼。”挑起家门口的毛病,她几乎“刹不住车”。

  莫玉汝一家的老房子,位于三角池片区。30年前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传开后,一波波来自全国各地的“闯海人”揣着自荐信涌向三角池一带,她可谓是在家门口见证了这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毫无疑问,三角池就是那一代闯海人的记忆图腾,直到现在都经常有人过来旧地重游。”去年年底,当听闻政府要在这里有“大动作”时,莫玉汝与街坊们几乎是一片惋惜之声,“都觉得肯定要拆掉了。”

  坊间的猜想没有落地,城市管理者用“修”替代了“拆”。东湖的水清澈干净了,乱糟糟的广告牌不见了,入水草坡和亲水栈道替代围栏,暖黄和暖白的灯光勾勒夜景基调……在尊重原有肌理的前提下,用一套“微创手术”进行改造,仅120天就让三角池片区面貌彻底变了样。

  “比起修复,其实拆了重建要容易得多。可城市更新也要区别对待,这类有着历史文脉和特殊意义的地方就应该保留下来,留住老百姓的城市记忆。”在海口市副市长冯鸿浩看来,要将旧城活化,前提就是不拆楼、不迁户,修缮其外表,提升其价值。

  修缮外表,并不是让建筑披上千篇一律冷冰冰的“皮囊”,而是用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方式弥补旧城区的衰老,拉近人与城、人与街、人与建筑、人与历史的距离。同一个城市,方圆十几里,既有几百年前的小酒馆,也有昨天才建好的高楼。在旧城更新的背景下,代表着一段历史的旧建筑就是让城市 “丰富”起来的关键。

  穿过关帝巷,古井旧庙见证府城千年变迁;踏访骑楼老街,斑驳建筑承载南洋浮沉往事;仰望红色钟楼,指针滴答诉说港口兴衰……旧城巷陌串联起城市文明“编年史”,哪怕你只是初来乍到的外地游人,站在这里几乎也能一眼望穿城市的“五脏六腑”。

  都说海口老街区满载人情味,这人情味中自然少不了舌尖的满足。博爱北路的老盐柠檬水、水巷口的辣汤饭、义龙路的盐焗鸡、西天庙的古早小吃……不起眼的胡同巷陌里承载着人们记忆中的味道,那蒸腾着的热气与香味,以及舌间滚动着的惬意,构成一幅幅如画的市井风情图。

  修旧如旧 | 开启怀旧之旅

  古旧斑驳的巷陌老街一路绵延,一座座紧紧挨着的院宅建筑,是旧日的温情与繁华。

  在旅行者的记录中,藏身海口老街区的古井牌坊上镜率尤其高。仿佛踏上泛光的火山石板,就能穿过悠长的岁月长河,获得可感知可触摸的城市记忆。不只是景点,旅游更追求一种多元化的体验,寻找老城记忆当然也足够特别。

  以微改造的方式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留住城市记忆,成为海口探索老城区多元活化改造的一项具体举措。

  从新华南路拐进居仁坊,一街烟火随即抛在了身后。两个老爷子坐在门口下棋,炒菜洗碗的声音与饭菜香从半掩的门里一起飘出……锅碗瓢盆碰撞到一块儿的声响,是这里最鲜活的元素。

  始建于明朝的居仁坊,数百年来一直是海口政商荟萃之地。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演变,这条百年小巷却不可抗拒地“衰老”,不仅成为城市化过程的缩影,更是一系列城市化问题的集合体。“道路坑洼,黑灯瞎火,一下雨就严重积水。”谢荣花在这里工作了7年,对于居仁坊的凋敝没落深有感触。

  能否给居仁坊注入新鲜血液,让人重新回到这个百年街巷中?对于2015年海口开展的“双创”工作,居仁坊的街坊们可谓是寄予厚望。从“脚下修路、头上亮灯”开始,居仁坊投入资金400万元,改造小街小巷道路15条,将社区所有道路铺上石砖,并对居民区破旧老房屋、断墙残壁进行修复与立面改造,每一处整治改造无不是从市民游客的生活、出行方便出发。

  旧貌换新颜,并非什么都要新。而今在居仁坊小巷深处,会看到明代的关帝庙、清代太阴太阳庙与民国的中山纪念堂依旧保存完好。“干净舒适,还很有文化韵味。”来自台湾高雄市的游客李添发走进居仁坊,频频点赞。

  像居仁坊这样的背街小巷,在海口市有几千条。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在补齐城市建设短板的同时,不同建筑形式的民居与庙祠大院都被一一保留下来。

  社区网络的稳固,是街道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所在。在过去的旧城改造中,不乏“连根拔去”的案例,尽管保留了老建筑,但却将原来的业态彻底改变,穿行其间反而寂寥。位于龙华区的大同里,过去数十年一直是老海口的制衣一条街。如今改造过后,老街的“生态系统”完全没有遭到破坏,不同之处在于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

  “白天一个样,夜晚一个样。”几年前的海口,一到夜幕降临,街边的桌椅板凳便会纷纷冒出。2017年,海口将夜市改造与城市更新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按照“净化、绿化、彩化、亮化、美化”的要求统一升级,通过借鉴台湾等地夜市建设经验,建成10个特色夜市。

  无论是以琼山古建筑传统文化特色为主的美食街,更显年轻活力的海大南门小吃街,还是音乐、扎啤陪衬下的金盘夜市,升级改造后的海口夜市依旧承载着记忆中的味道,而今更成为市民游客“夜游海口”的新去处。

  丰富业态 | 重聚人气生机

  下南洋,曾是上世纪海南人充满希望而又饱含痛苦的选择。而随着一批批华侨衣锦还乡,一座座借鉴当时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也在海口矗立起来。

  对于老海口人而言,骑楼是活着的历史。在外地游客的眼中,这里则是一片难得鲜活的人文景观。“几年前来海口,第一站就去了骑楼。”25岁的瞿姗还记得,那时候的临街骑楼风格杂乱无章,想找家咖啡店歇歇脚也无果,令她颇有些失望。

  延续海口城市记忆的骑楼老街,该如何复兴?在主持骑楼街区修缮与活化工程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看来,“与古为新”是必须一以贯之的理念。

  重新设计已完全破坏并建有现代建筑的骑楼,部分破坏的骑楼对楼板、梁、墙体进行加固,保存较为完好的仅需对外立面进行加固。对于骑楼的活化改造而言,形体改造只是第一步,功能填充才是关键。

  两侧的“正兴选铺”“德兴布厂”“会文书局”“大亚酒店”等老字号店铺重见天日,乐器店、手工业品店、家居用品店及凉茶店生意依旧红火,传统业态仍旧保留的老街,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再细细逛上一圈,会发现檐廊下冒出了几间仿旧样式的咖啡馆、电影吧,骑楼老街文化茶馆、骑楼1896时尚餐吧、国新书苑也纷纷入驻。除了文玩店、小吃街、工艺品小店,骑楼老街还有了第一家民宿——还客1921。这家由老汽水公司改造的民宿,摆放着主人收藏的火山石盆、民国玻璃、旧时床板和青苔屋檐等100多件古董物件,让游客入住时仿佛融入南洋真正的历史场景。

  在还客1921创始人王禄清看来,传统历史文化类的景区景点大都有距离感,而游客对这种“瞻仰式消费”并不买账。

  拉近游客与骑楼老街的距离,可以是邂逅一家经营特色伴手礼的小店,也可以是一场摄影展、书画展或各种文艺活动。

  今年国庆,骑楼老街推出海南公仔戏、八音演奏、小丑表演等系列文艺节目;今年中秋,一场主题为“最忆是骑楼、月遇市集”的活动在骑楼老街中山路拉开帷幕,熙熙攘攘的市民游客围着摊位人头攒动;今年4月,非洲鼓、街舞、街头篮球在骑楼步行街频频上演,孩子们逛市集淘到泥塑、皮具与衍纸工艺品……

  本土民俗特色商业形态激活老街文化生命力,而今骑楼用食、住、行、游、购、娱的多元化体验,正重新聚集起人气与生机。(本报海口11月7日讯)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