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谈如何抢抓产业变革机遇:
科技“领航”,锻造航运新质生产力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婧
“我国航运业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基础,需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支撑。”作为在琼海博鳌举办的2025年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之一,在7月11日举行的2025年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上,嘉宾表示,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与智能革命的浪潮中,科技创新正成为激活航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智能升级构筑运营新范式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院长刘昕认为,针对传统交通投资边际效益降低的问题,应加快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集约利用水利资源,推进存量的升级更新。
港口作为航运业的枢纽节点,其智能化转型是科技赋能的重要战场。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成波表示,宁波舟山港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取得新突破,建成了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推出“四港联动”云平台,让港口从传统装卸枢纽升级为更加高效的智慧物流中枢。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殷杰介绍,海南各港口在同步推进数字化改造,形成功能互补、数据互通的智慧港口集群。洋浦港重点打造航运大数据中心,汇聚船舶动态、港口作业等12类核心数据,构建全域数字化管理平台;海口港聚焦无人船舶驾驶技术,推进货车及新能源车辆人船分离运输模式,重构智能化运输体系,为琼州海峡客货运输注入科技动能。
技术攻坚破解“卡脖子”难题
“我国海运在自动化码头等领域已总体实现国际并跑,但部分专业设备仍面临‘卡脖子’难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柳鹏直指发展痛点。他提出,要着力进行极地船舶、新能源船舶建造的技术攻关,也要加快远洋船舶的气象导航关键技术的攻坚,实现港口设备公共系统的自主可控。同时,通过完善海运标准体系、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让技术突破与标准引领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张宝晨介绍,在智能航行这一核心赛道,我国已突破船舶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自主设计建造的世界首艘运营自主航行商船“智飞号”已累计航行5000海里。
协同发力激活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赋能须以规划为引领。针对目前技术标准不完善的问题,张宝晨透露,目前《中国智能航运-2035行动计划》正在加快制定,将统筹未来10年发展智能航运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法规标准、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一系列的建设工作,聚焦痛点,在创新赛道上寻求机遇。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生态支撑。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表示,要通过海事教育培育新型科技人才,开设智能航海试点班型、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智能船舶等7个科研方向,让教育、科技、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只有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航运实践。
大家认为,科技创新已深度融入航运业的每一个环节,航运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重塑着行业发展格局,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实现航运强国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本报博鳌7月12日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