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海南省文件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意见

2021-07-16 18:29 来源: 海南省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
高质量发展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意见
琼府〔2021〕2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海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好地保障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紧紧围绕国家赋予海南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发展定位,全面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小于65公里,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2%以上,强对流预警信号提前量大于43分钟,南海热带低压生成预报提前量达2天以上,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基本建成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成全国领先的国家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示范区。

到2035年,在现有工作平台基础上,建成监测精密、数据集约、应用智能的“海—陆—气”多圈层综合观测体系,建成预报精准、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建成服务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成自主可控、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建成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建成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保障的双重计划财务体系,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国内国际影响力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辐射作用更加凸显,形成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气象信息跨领域跨部门应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气象、应急管理、水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间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和预报预警联动机制。

2.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实施智慧城市气象监测,提升气象灾害监测智能化水平。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水平,提高精准度,延长预见期。开展“行业+气象”专业气象服务专项行动,实施专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发展面向大中型水库、重要航路等重点区域领域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3.提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水平。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传播体系,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实现预警、灾情互联互通。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加强突发灾害性天气定点定向预警和快速响应,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

4.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和管理水平。完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并强化成果应用。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危险地区人员提前转移机制。强化气象应急队伍和基层气象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专业化装备技术水平。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推进气象科普场馆(基地)建设。

(二)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推进海洋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依托码头、船舶、海上平台等拓展气象监测范围,协同气象与海事、海洋、港航等部门共享观测资料,加快建成琼州海峡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开展海洋精细预报预警服务业务,提高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洋浦港等我省各港口、岛礁和国内外航线的精细气象服务水平,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开展泛南海周边国家和重要城市的天气预报服务,提高气象服务保障“一带一路”的水平。

2.培育发展气象旅游新业态。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文体旅游和健康旅游为特色的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强化对环岛旅游公路、国家热带雨林公园、主题公园、游艇码头等新兴旅游目的地的气象服务保障,提升重大国事活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际性会展及大型体育赛事等户外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促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3.提升热带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建立覆盖主要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全链条的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优化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重点农业区气象服务产品。开展热带特色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强化气候资源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在农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中的应用。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促进气象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地区资源开发有机融合,提高“三农”气象服务水平。

(三)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增强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1.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推进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大气环境协同观测,实现规划衔接、标准统一、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加强海南重点区域污染天气、森林火险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体系,发挥气象科技支撑作用。

2.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实施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建设省级生态气象大数据平台和遥感应用平台,开展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系统影响评估和风险预警服务工作,开展海洋陆地生态的遥感监测,提升森林火灾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能力。构建气候资源利用评估评价体系,建立重点区域生态气候资源一张图。

3.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开发利用海南生态气候资源,打造气候康养、旅游康养等特色气候品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争创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国家气候标志。建立新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机制,开展太阳能、风能资源详查,为能源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海上风电、电网建设施工和安全运行提供气象保障。积极融入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和气候适应性等城市建设,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利用水平。

1.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充分发挥省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提高作业效率。各市县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基础应用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筹建热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基地,开展大雾、人工消减雨、人工影响强雷暴、改善空气质量等科学实验,逐步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2.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利用水平。构建“天基、空基、地基”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系统。加大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的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力度,强化干旱灾害动态监测和区域联防,减轻农业生产的灾害损失。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其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水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应对森林火灾火险、异常高温干旱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机制,提升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核心区以及重要河流水源区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

3.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安全防控。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安全生产责任,健全部门协作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流程化安全管理。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期间增雨火箭弹存放规范化建设。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和信息化管理,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智能化平台建设,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

(五)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

1.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开展南沙-西沙-海南岛“三点一线”高精度热带海洋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健全农业、生态、海洋、交通、旅游等气象观测系统。以南海气象预警中心改扩建为依托,构建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慧型的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发展多源资料融合分析预警技术,开展分类突发性、极端灾害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发展面向行业影响的气候预测智能业务,发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建立现代化的检验评估业务体系。构建普惠精细的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精细化服务产品质量。完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机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气象保障服务。

2.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建立陆海空一体化的新型气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数算一体、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施气象数据开放融合工程,逐步实现与国家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省电子政务云的数据开放共享和按需供给,推进气象数据与各行业数据的融合应用,不断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整合气象、海洋、地震、水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监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信息化水平。

3.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加强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国家气候观象台、三沙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三沙院士工作站建设,一体打造具有引领作用、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气象协同创新基地。加大气象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协作攻关机制,促进各类气象科技创新主体的对接融通。面向国防、深海、深空以及我省产业发展新需求,凝练气象科学研究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开展应用气象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聚焦南海季风和海洋灾害性天气演变规律,开展暴雨、台风、大雾和气候变化等科学试验研究。建立科技创新供需衔接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技资源集约高效配置。

三、组织保障

(一)优化工作机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优势,完善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的合作,发挥省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作用,联合推进气象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各市县政府应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列入当地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依法保护气象台站的观(探)测环境。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灾害性天气各部门间的预报预警联动会商机制,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部门协调机制。

(二)强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与区域的交流合作,联合粤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在生态环保、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气象业务与气象科技交流合作。加强部门合作,推进气象与应急管理、旅游等多部门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局校合作,协同国内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行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提升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水平。

(三)强化政策保障。各市县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将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内容和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机制,按规定将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统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适当支持气象部门参照执行当地津补贴标准政策。将气象人才纳入我省人才保障机制,落实相应人才政策待遇。

(四)强化监督考核。全省各级政府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强化督促指导,确保气象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将气象领域相关执法事项纳入各市县综合执法范围和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事项纳入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考核体系。组织做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7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网站导航 国家相关部委 海南相关部门 其他自贸区

法律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网站支持IPV6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

移动版|电脑版

法律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网站支持IPV6|无障碍阅读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