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新闻资讯
著名抗日英烈符克:侨心报家国 热血铸琼魂
2025-09-22 15:12 来源: 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著名抗日英烈符克:
侨心报家国
热血铸琼魂


符克在越南西贡留影(摄于1939年)。


在父亲的支持和堂兄的资助下,符克(左)得以在广州南海中学完成中学学业。


1939年,符克(左)率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团员从西贡乘船取道香港回琼参加抗战。这是临别时,其胞弟符家寰拍摄的照片。


符克故居。云国俊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才丰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海南共有3名烈士入选,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团长符克是其中之一。1951年,为了纪念这位抗日英烈,冯白驹将军曾专门为他题写碑文:“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

符克1915年出生于今海南文昌市昌洒镇东泰山村一个华侨之家,自幼聪颖、胸怀大志。长大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为琼崖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25岁的符克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点燃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了解符克的抗日故事,我们不妨从他奔赴越南西贡的特殊旅程说起——

海外抗日动员先锋

1938年7月下旬,在延安的符克接到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团团员,赴越南西贡动员华侨支援祖国抗战。

西贡,对符克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父亲符世椿与堂兄符家安在西贡创业扎根,符克早年还曾执教于当地的小学。事实上,1937年,符克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毕业后,父亲曾盼望他回西贡继承家业。可国难当头,符克早已将个人前途与民族存亡紧紧绑定,他毅然与同学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钻研革命理论、苦练军事技能。1938年7月初,党中央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延安成立了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并挑选优秀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海外工作团。心怀家国的符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素质入选,因而迎来了西贡之行。

1938年8月,符克与战友詹镛风尘仆仆抵达西贡时,眼前的局面困难重重:时局混乱、信息闭塞,不少华侨与国内亲人失联,对国内抗战情况一无所知,甚至有汉奸乘机造谣散播“亡国论”。

幸得家人相助,符克和战友们得以在酒店安身,他们迅速联系上了当地的地下党组织,随即通过报纸宣传、开办训练班等方式,向华侨宣传党的抗日纲领、延安根据地成就及八路军英雄事迹。这些真实信息让华侨尤其是青年学生看清了国内形势,增强了抗日救国的意识。

然而,西贡的时局越来越复杂,汉奸与国民党特务沆瀣一气,四处破坏抗日宣传活动,符克随时都面临遇害的危险。但符克从未将个人安危放在心上,他调整策略,走进大街小巷、茶楼酒馆和各华侨社区,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他的行为、言论和赤诚之心,激发了广大华侨爱国爱乡的热忱。不少华侨青年毅然告别侨居地,回国抗战。众多侨胞在当地掀起募捐热潮,义演、卖花、捐钱捐物,将支援祖国的热情汇成磅礴洪流。

组团回乡抗击日寇

1939年2月10日,日军的铁蹄踏上琼岛大地。消息传至南洋,广大华侨义愤填膺。在琼崖华侨联合总会的决议和党的指示下,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组建,华侨青年踊跃报名,最终43人入选成为团员。符克主动担任教员,为团员们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

就在符克全力筹募抗战物资,紧锣密鼓为服务团启程回国做准备时,命运给他安排了一次短暂的重逢。他的妻子陈梅卿带着不满3岁的女儿符曼芳逃难到了西贡。危难之中的相聚,多么难得。可符克将对家人的眷恋藏进心底,毅然踏上了回国抗日之路。

1939年秋,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含泰国团在内)突破日军海上封锁线,在海南文昌县(今文昌市)南部,与先期抵达的香港团、星洲团胜利会师。三支队伍会合后,总人数达240余人,均由琼崖华侨联合总会派遣。

为集中力量支援琼崖抗战,1940年6月19日,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决定将各团合并,正式成立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符克被推举为总团长,陈琴、梁文墀任副总团长,符思之任特支书记。总团下设总务、秘书、宣传、组训、医务等多个小组,还组建了若干民运队,每队十余人。团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抗日,在前线抢救伤员。

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的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赢得了琼崖抗日军民的由衷钦佩与称赞,也刺痛了国民党顽固派。他们诽谤这支爱国队伍,甚至暗中策划迫害。1940年8月的一天,为商讨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相关事宜,符克与国民党琼山县参议员、琼山县三区区长韦义光(中共地下党员)一同前往国民党琼崖当局所在地定安县翰林墟。谁承想,二人惨遭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年仅25岁的符克,没能亲眼看见故乡迎来光明。

遗物、遗作里的赤子丹心

符克牺牲时,女儿符曼芳尚是4岁的幼童。他留下的信件、纪念册、相片等遗物,最初由胞弟符家寰悉心保管五十余载,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全数交给符曼芳。

“我母亲拿到外公写的家书时,信件破损严重,是她深夜含着泪默默地将受损的信件粘好的。母亲说不会让外公的信漏掉一个字。每次看这些家书,母亲总是流泪。见字如面,就像外公站在眼前跟我们说话一样。”符克的外孙女、符曼芳之女李华影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外公的三封家书内容涵盖‘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坚定信念,对家人愧疚的恳切致歉,以及‘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的救国疾呼。字字发自肺腑,如今读来依旧令人眼眶滚烫。”

除了家书,符克还留下了一本珍贵的纪念册,记录了他从上海到陕北辗转数千里探寻救国之路的印记。当时多位抗战军人、作家、学者被符克的爱国热情打动,在册子上题词勉励。

随着父母年岁渐长,李华影和家人逐渐承担了守护外公故居、传承其精神的责任。从2024年至今,他们一直在为修缮位于文昌的符克故居奔波。李华影负责重整故居的照片墙、梳理外公符克生平图文资料。“故居是外曾祖父安排外公和外公的胞弟趁着中学放暑假一起回乡建的。通过修缮故居,我也一步步走进他的生平往事和精神世界。”李华影说。

符克故居保留着一张符克使用过的长书案。据符曼芳回忆,她曾听祖母和母亲讲,父亲符克很喜欢读书,经常读书到深夜。“外公在昌洒群英学堂和彰善小学读书时,学习很勤奋。”李华影补充道。正如《琼崖侨魂——追寻抗日英烈符克和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的足迹》一书记载,年少时的符克早已显露出了家国担当,他被选任为乡童子团团长,带领伙伴们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等,即便年纪尚小,他站在台上发言也从容不怯。

让李华影倍感慰藉的是,海南师范大学档案馆馆员杨中曦在整理符克相关资料时,还发现了两篇符克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就读时发表的佚文,即诗歌《故乡》与文章《青年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外公的锐气和胸怀,令我十分感动。”品读这两篇作品,李华影进一步理解了符克后来舍小家赴国难的抉择。

“这两篇作品,是我根据符曼芳老人所写符克相关文章中的线索,在众多数据库中搜寻到的。在《故乡》一诗中,符克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鼓舞、呼唤华侨归来为守护故乡奋斗;在《青年应有的态度和精神》一文中,他倡导青年要朴实耐劳、团结合作,更要有为国牺牲的精神。”杨中曦说,符克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令人感佩。

(本文参考《琼崖侨魂——追寻抗日英烈符克和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的足迹》等资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