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新闻资讯
经典抗战雕塑:镌刻不屈的力量
2025-09-15 10:24 来源: 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经典抗战雕塑:
镌刻不屈的力量


雕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雕塑《左权》。


雕塑《大刀进行曲》。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张睿

指尖抚过抗战雕塑的肌理,仿佛能触到烽火岁月的温度——那些石头与金属铸就的形象,不是冰冷的艺术品,而是鲜活的历史切片。它们或定格冲锋瞬间,或记录支援热忱,或镌刻苦难记忆,或延续精神火种。循着“战场、后方、劫难、传承”的脉络,我们看到了雕塑背后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

战场冲锋——

钢铁意志的瞬间定格

1932年淞沪战场的枪炮声、1940年太行山脉的硝烟,都被雕塑凝固成永恒。在“战场冲锋”的场景里,军人的钢铁意志跨越时空,震撼人心。

雕塑家刘开渠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中国现代“战场冲锋”主题雕塑的开篇之作。1933年,刚从法国归来的他,见淞沪战场遗址弹痕累累,决定创作雕塑纪念阵亡将士。他没有选择复刻混乱的战场,而是聚焦两个核心形象:士兵头戴钢盔,持枪前冲,面部紧绷无退缩;军官挥臂指向前方,似要带队冲锋。这件作品写实风格明显——刘开渠走访参战士兵,钢盔弹孔、袖口磨损都源自实物。艺术上,该雕塑的“力量感”藏在细节处:士兵迈弓步前倾,契合人体力学中的“爆发力最强”姿态;两人手臂线条成夹角,如张开的弓拉满冲锋张力。

数十年后,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左权》,为“战场冲锋”主题雕塑再添“儒将风骨”。2025年5月,这件作品“安家”山西左权烈士陵园。左权是八路军高级将领,既能指挥作战,又能写细腻家书。吴为山呈现了他“刚柔并济”的个性特点:将军身着军装,肩章平整,双手叉腰藏威严,面部刚毅,眼神中流露出对士兵的关切;他军装的褶皱被刻成太行山轮廓,粗犷刀法让“山峦”起伏,象征他的生命早已与这片土地相融。站在雕塑前,我们能感受到将军指挥冲锋的果敢与守护家国的温情——这正是中国军人的铁血柔情。

全民支援——

平凡英雄的热忱书写

抗战时期,南洋华侨、乡村妇女、教书先生等群体,以自己的方式支援前线。雕塑呈现的“全民支援”场景,藏着朴素的家国情怀。

1976年,雕塑家潘鹤与梁明诚创作的群雕《大刀进行曲》,灵感源自同名歌曲。两人走访数十位老兵,得知“冲在前面的,有正规军,也有拿菜刀、锄头的百姓”。于是,群雕有了6个不同身份的形象:中间八路军战士挥刀,气势如虹;左侧农民握刀、裤脚沾泥;一旁的妇女扛弹药箱,头发束起,脚步坚定。

该雕塑的妙处在于“互动感”:农民的目光看向战士挥刀的方向,妇女的脚步合着冲锋的节奏,6人姿态不同,却似共赴一个战场。这件作品无宏大背景,却凭借“农民与战士并肩”“妇女送弹药”等细节,勾勒出“全民抗战”的生动场景。10年前,它被“复刻”在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上。

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学博创作的雕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聚焦来自海外的支援力量。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上,7.7米高的雕塑如一座丰碑:下半部分是险峻的滇缅公路,卡车陷入泥泞,司机紧握方向盘;上半部分,两位华侨机工穿制服、别徽章,一人握扳手,一人拿摇把,满是为国效力的热忱。

陈学博创作这件雕塑时,收集了几百位琼籍华侨机工的故事:有人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回国,有人穿越硝烟抢运物资,有人累倒在方向盘旁。许多故事化的细节得以呈现:惠通桥、鹰嘴崖的图案,《告别南洋》部分歌词,机工制服上的汗渍,卡车上“抗战必胜”的标语等,这些元素充分展现了华侨的赤子之心。雕塑落成当天,部分华侨后人观后眼眶湿润:“这就是我父亲当年的模样。”

铭记苦难——

血泪历史的无声控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家破人亡》前,总有默哀的人;成都街头的《无名英雄纪念碑》下,常有鲜花点缀。雕塑呈现“铭记苦难”的场景,从来不是渲染伤痛,而是敬畏历史、珍视和平。

吴为山2007年创作完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他没有选择呈现血腥场景,而是用情感细节诉说民族苦难。在整组群雕中,《家破人亡》是核心:11.5米高的母亲,身体扭曲上伸,双手托着亡子,面部无夸张哭嚎,只剩麻木空洞——“连眼泪都流干”的绝望。吴为山采用大写意刀法创作:母亲衣服褶皱如撕裂的纸,皮肤纹路似干涸的地,每道刻痕都藏着血泪。作者曾说:“我不想让观众看血腥,而是感受‘失去’的痛——失孩子、失家园、失尊严,这才是大屠杀最深的苦难。”

纪念馆的组雕《逃难》用“群像细节”还原苦难:婴儿趴在亡母身上吮最后一滴奶,小手紧抓衣角;儿子搀扶光脚的老母亲奔逃,老母亲鞋子早已跑丢;少女投井自尽,只因不愿受辱……吴为山花半年时间查资料、访幸存者,这些细节均源自史料。雕塑《胜利之墙》则用明亮石材,塑造“向上升腾”的形象,受难者身体舒展,眼神从绝望转向希望。

这组群雕落成后,杨振宁称其“令人终生难忘”,吴良镛赞其为“雕塑的史诗”。如今,这些雕塑已成为南京的地标,每年数百万人到此缅怀,在无声中读懂“和平来之不易”。

精神延续——

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2025年9月,在广州雕塑公园新落成的雕塑《义勇军进行曲》前,少先队员和年轻人合唱国歌,以弦乐演奏、合唱相结合的形式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嘹亮的歌声伴着激昂的弦乐回荡在公园上空,既呼应了雕塑主题,又以青春力量传递出“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担当。2025年5月25日,雕塑《左权》捐赠仪式举行,左权县的部分小学生在雕塑前朗诵左权家书。一位学生说:“左权将军是英雄,为我们的幸福牺牲,我们要向他学习。”

雕塑是传递和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雕塑家黎明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是“精神延续”类雕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金属的艺术化打磨,塑造出兼具力量感与感染力的造型,传递国歌中蕴含的奋勇抗争精神。如何让年轻人看懂国歌背后的历史?黎明认真思考后决定,围绕“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将雕塑分为“历史”与“当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曲谱清晰,田汉与聂耳肖像、签字依次呈现,讲述歌曲诞生的故事;下半部分是不愿做亡国奴的民众,他们或持土枪或握铡刀,奋起抵抗,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独立自由而战。这件作品的妙处在于将音乐与历史融合,曲谱是国歌的符号,民众抗争姿态是国歌精神的具象化。站在雕塑前,我们好像能听见国歌的旋律,看见危急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的身影。

这件作品的“互动设计”也很巧妙:曲谱石材能反射光线,阳光照射时,曲谱影子投在民众形象上,形成“历史与当下交融”的效果。

从刘开渠的“早期丰碑”到黎明的当代创作,从“战场冲锋”到“精神延续”,抗战雕塑将无形精神化作有形形象。它们凝固岁月、传递精神、守望未来——而这,正是抗战雕塑永恒的价值。

(作者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秘书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