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日英烈李泽民:
血战日寇 琼崖英魂
李泽民画像(杨全发绘,首次公布)。
李泽民故居。
位于琼海市长坡镇大头坡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陈立超 陈锦爱
在琼海市长坡镇大头坡村的苍松翠柏之间,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静地诉说着83年前的英勇与悲壮。它的每一块砖石,都源自当地干部群众最质朴、最真挚的感念之情。1993年,他们用自筹的资金,为1942年在民坡屯血战中牺牲的42位烈士,建造了一个永恒的归宿。而这场战斗的指挥者,就是近日被列入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的李泽民。
毅然改名,投身革命
李泽民原名李有昌,1909年出生于海南会同县(今属琼海市)烟塘墟附近的大路坡村。父亲李永雁、母亲陈氏都是农民,家境贫寒。李泽民7岁起在家放牛,10岁时到礼昌小学读书。一天清早,李泽民在校门口的凤凰树下晨读,看到地主带着几个随从招摇而来,恰好农民卢某穿着鞋到烟塘墟赶集也路过这里。地主恶狠狠地训斥卢某:“全烟塘,就只我有穿鞋的资格,你这个穷鬼也配穿鞋?”他喝令随从毒打卢某,并将卢某的鞋剁烂。李泽民目睹这一幕,胸中燃起愤怒的火花,萌发了反抗封建势力压迫、推翻旧社会的想法。为了表达救民于水火的志向,他将原名改成了李泽民。
1927年秋,李泽民考入广东省立第十三中学。当时,十三中是琼崖东路的最高学府,共产党在学校成立了地下组织。李泽民在党组织的启发和引导下,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秘密加入了少年先锋队。1934年秋,李泽民成为中共琼东县委的交通员。大路坡村地处要冲,琼东、文昌、定安三县党组织的地下交通线都从该村经过,李泽民家成了党的地下交通站。1936年,李泽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7月,大路坡党支部成立,李泽民任支部书记。1938年10月,中共琼东县振北区委成立,他又出任区委书记。
卖田购枪,积蓄力量
1938年底,为了积蓄武装力量,做好抗战准备,振北区委决定筹措资金购买枪械。但由于敌人连年摧残,当地群众生活困难,筹款买枪很不容易。无奈之下,李泽民决定卖掉自家田筹款,他父亲坚决不同意,训斥了他一顿,骂他“子卖父田心不疼”。李泽民耐心做父亲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他反复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把田卖了。立卖田契那天,父亲早早起床,站在田埂上,望着即将易主的田地,老泪纵横。李泽民家一共卖了7亩田,所得钱款全部交给了党组织。卖田后,他父亲只好向地主租了3亩田耕种。
在艰难的斗争环境中,李泽民和振北区委其他领导人走村串户、日夜奔波,他们寻找失散人员,培养革命骨干,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先后恢复了文角坡、龙舌、坡心、白石、平园等8个党支部,并重新成立了文丛岭、美容、簪斗、书田、埇尾等5个党支部。
前线抗日,屡立战功
1939年2月,日军入侵琼崖,东路各县相继沦陷。3月,琼崖抗日独立队扩编为独立总队,为了充实部队力量,琼崖特委决定从各县抽调一批地方党政干部到部队工作。同年夏,李泽民受组织派遣入伍,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队长。1941年冬,他调任第二支队第一大队队长。
1942年5月,侵琼日军集中力量对琼文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特委要求各部队认真研究敌人的行动规律,避实就虚,不断杀伤敌人,保存自己的实力。此时,李泽民率第一大队活动于琼文交界的树德、大昌、南阳一带。经过一番调研,他掌握了敌军通常从大致坡、树德、新桥一线平行推进的行动规律,便向支队部提出派遣几个游击小分队牵制各路敌人,然后集中精干兵力伏击,歼敌一路的作战方案,获领导批准。第二天,日军果然分路向我方进攻。在李泽民的周密部署下,我军打了一场漂亮仗,毙伤敌官兵10多人,缴获步枪8支、手枪1支、掷弹筒1具,我军无一伤亡。不久后,日军对琼文地区进行规模更大的“扫荡”,总队部决定采取分散游击的对策打击敌人,并派李泽民率第一大队插入文昌北部的昌洒、东阁一带,伺机歼灭敌人。当时,驻东阁据点的日军到处抓人修路,四处劫掠,群众怨声载道,强烈要求我军为民除害。为了摸清敌情,李泽民化装成民夫,在东阁一带观察地形,掌握了日军早出晚归的活动规律,进而确定了作战方案。第二天拂晓前,李泽民率部潜至东阁附近的灌木林里。傍晚,日军归营时,他果断下达战斗命令,一阵密集的机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震天动地。战斗仅进行了20多分钟,击毙日军20多名。
1942年11月,日军集中力量在琼文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蚕食”“扫荡”。李泽民率第一大队在公坡至昌洒公路上伏击一辆日军军车,歼敌2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掷弹筒1具、长短枪19支;后又在龙马至翁田公路上伏击一辆日军车辆,歼敌2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冲锋枪1支、步枪20多支。同年底,第二支队副支队长覃威不幸牺牲,李泽民接任第二支队副支队长兼第一大队队长。
转战琼东,壮烈牺牲
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琼文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保存和发展队伍,特委和总队部决定改变斗争策略,制定了“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方针。1943年夏,李泽民率部从琼文抗日根据地向琼东、定安交界地区挺进,抵达琼东二区笃礼乡(今属大路镇)新老村附近的豪猪沟。第一大队刚落脚,上千人的日军“讨伐队”就跟踪而来,向豪猪沟山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先是以炮轰掩护步兵前进,但几次进攻都扑了空;随后,日军改变战术,以二三十名轻装人员为前导,主力队伍及重武器跟进,分多路上山搜索。经过几番较量,李泽民摸透了日军的行动规律。为了充分发挥抗日军民机动灵活的优势,第一大队决定运用游击战经验,打一场以消灭日军先头搜山部队为目标的山区伏击战。一天,第一大队集中相当于日军先头搜山部队3倍的一个加强连的兵力,配备2挺机枪、2支手提冲锋枪和一个短枪班,由李泽民亲自指挥,在一道山沟陡坡的小路两旁设下埋伏。上午9时许,日军按往常的队形向山上发起进攻,当其先头部队30多人进入第一大队埋伏阵地时,第一大队居高临下,用机枪、步枪集中向日军开火,同时掷出几颗手榴弹,短枪班接着发起冲锋。日军先头部队乱作一团,当场被击毙10多人,其余溃逃,第一大队缴获步枪10余支。由于地陡路狭,日军主力迟迟未能赶上去接应。约半小时后,日军才集中力量上山救援,这时第一大队已完成转移。
9月的一天,李泽民带领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100多人到新老村宿营。潜伏在附近村中的日伪奸细发现后,赶到环上村日军军营密报。下午4时,日军及伪军数百人手持精锐武器紧急出动,涉水通过文岭溪,悄悄往新老村方向扑来。下午5时许,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设在村外民坡屯的岗哨发现敌情,便鸣枪报警。听到枪声,李泽民立即指挥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急赴民坡屯迎击日军。由于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人员伤亡严重,李泽民下令撤退转移。因文岭溪水面被日伪密集火力封锁,第一大队无法返回豪猪沟。在李泽民的指挥下,战士们背水一战,击退日伪追兵,向西北方向的大庵山转移。在民坡屯战斗中,第一大队及县武工队共有42人壮烈牺牲。
1944年6月27日,陈求光、李泽民带领短枪班的战士们离开驻地——笃礼乡牛根肚,来到附近的椰子埇村躲避风雨,与一股路过的日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在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李泽民的脸颊,他倒在了战场上,牺牲时年仅35岁。
本版图片均由琼海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