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抗日根据地成为打击日寇侵略和国民党残暴统治的核心基地
五指山腹地,黎苗儿女书写不屈抗争史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宁玥
地处海南岛腹地的五指山地区,是海南黎族、苗族的世代聚居地之一。1935年,这片土地上建置白沙县,随之而来的,却是持续的灾难与抗争。
国民党在白沙县统治期间无情欺压和剥削当地黎族苗族百姓。1939年2月,日军强行登陆海南岛,相继占领海口、府城、三亚等城镇和交通要道,继续向全岛各地推进。不久,白沙东面的定安、北面的儋县(注:今儋州市,下同)、东南面的保亭、西面的昌江、西南面的乐东相继失守。为保存实力,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和儋县、临高等县的流亡政府先后撤到白沙。为了消灭琼崖国民党军政当局和国民党守备部队的有生力量,日军集中兵力,大举进攻白沙县。
面对日寇入侵和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一场以白沙为战场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运动拉开帷幕。
高石交通站:
白沙抗日第一站
在现今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高石村路口,有一处中共高石交通站支部遗址,是白沙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探访此地,昔日战火纷飞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但琼崖儿女抗日救亡的往事仍熠熠生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七坊乡因邻近牙叉、昌江、儋县,沿海地区的小商贩经常把渔获贩卖到此地,抗日救亡的火种也因此传到了此地。1938年,儋县海头党支部派吴日辉以鱼贩身份潜入七坊,结识黎族七坊峒峒主周炳寿,秘密建立了高石交通站并成立党支部。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联系儋县、白沙等地的秘密交通线顺利打通,“英显—高石—儋县—琼崖特委”情报秘密输送渠道构建完成,高石交通站成为中共琼崖特委了解掌握中部山区重要情况的大动脉。1940年,琼崖独立总队第四大队来到七坊、光雅地区,组织抗日力量。
周炳寿的儿子周唐镇任支部组织委员,长期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争取少数民族地区上层人士的支持。在此基础上,第四大队的工作获得群众拥护,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七坊、光雅地区兴起。1941年1月,为加强组织领导,七坊乡和光雅乡(今并入七坊镇)同时成立人民抗日救国指挥部。七坊乡人民抗日救国指挥部总指挥由周唐镇担任。
此后,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直到1941年6月,中共琼崖特委指示琼崖独立总队第三支队撤出白沙县,吴日辉等人随之离开交通站,中共高石交通站支部被迫解散。面对日伪军和国民党白沙县游击中队的疯狂“扫荡”,周唐镇等黎族儿女英勇还击,因敌强我弱最终失败。不过,高石交通站和党支部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白沙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打响“白沙起义第一枪”
连日来,位于白沙元门乡向民村的“白沙起义第一枪”旧址纪念园迎来大批游客。
高举的旗帜、战斗的号角、烈士的长枪,将人们记忆一下子拉回到80多年前。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史志编纂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日伪军的血腥镇压和疯狂“扫荡”下,1941年,七坊、光雅两乡抗日救亡运动被迫停止,白沙三区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低潮。
同时,由于国民党的剥削压榨,黎族、苗族同胞的处境更加艰难。为了反抗压迫,争取民族解放,1943年春节前后,黎族首领王国兴、王玉锦等经过商议决定于1943年8月17日举行起义。
就在起义前夕,国民党白沙县县长曾祥训强令各乡在8月15日前必须缴齐各类苛捐杂税及物资。黎族、苗族人民不堪重压。白沙、元门、牙叉等乡4000多名黎族、苗族群众在王亚福、符尤相、马亚明(苗族)、王公护等首领带领下,于8月12日提前起义。
起义军手持粉枪、弓箭、大刀、木棒等原始武器,向驻扎在向民村的国民党白沙县政府以及驻在什空苗村的国民党白沙县中队同时发起进攻,打响了“白沙起义第一枪”。至8月26日,参加起义的黎族、苗族群众达2万多人次,驻在白沙县境内的国民党军政机关和守军几乎被赶出境,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
由于起义是自发的,缺乏先进思想引领及战斗经验、组织能力,白沙起义最终在敌人反扑下失败。残酷现实使王国兴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黎族苗族人民。他主动派出代表,历经艰辛找到中共琼崖特委并获得大力支持。从此,白沙黎族苗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追求民族解放的征途。
白沙起义动摇了国民党在五指山地区的统治基础,为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建立及海南解放创造了条件。为了纪念白沙起义打响“第一枪”这段光辉历史,2020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在当年白沙起义第一枪发生地向民村旧址上建造了“白沙起义第一枪”旧址纪念园。
建成白沙抗日根据地
在白沙阜龙乡白准村有一口“红军井”,这是1944年琼崖抗日独立纵队第四支队开辟革命根据地时协助村民开凿的。
当时这一带叫阜青和龙头,靠近儋州。第四支队向白沙腹地挺进途经此地,3月初在那凡村与国民党激战后,促成白沙县抗日民主(临时)政府成立。5月,为保存革命力量,该临时政府撤销。8月,随着时机成熟,琼崖特委指导合并阜青、龙头,成立阜龙乡抗日民主政府,为琼崖纵队主力挺进白沙开辟通道。
1944年冬,琼崖特委成立一支以白沙黎族苗族起义战士为骨干力量的“白保乐人民解放团”,成立昌白、儋白边区工作组,打击国民党势力。1945年1月,琼崖特委等领导机关迁至阜龙乡文头山,组建挺进支队向白沙腹地进发。1945年7月初,琼崖特委决定组织挺进支队,挺进白沙。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白沙县后,琼崖独立纵队在白沙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对白沙县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武装发动了连续的军事进攻,阜龙等13个乡相继成立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国民党政权机关和军队基本被逐出白沙,全县三分之二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共白沙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和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标志白沙抗日根据地正式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琼崖特委机关迁至南丰乡鹿瓦村领导受降工作,并发出《七项紧急任务指示》,要求琼崖独立纵队立即受降收复失地。为保卫革命果实,白沙县特支和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加强政权建设,实行减租减息,组织生产运动,持续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不断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海南日报牙叉8月18日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