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外祖父当过劳工,始于一张日文明信片
85后张鸿十年收藏路
张鸿藏品种类繁多,其中日军侵琼文献不少。 陈耿 摄
张鸿收藏的第一张日文明信片《海南岛海口市》。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通讯员 龚梓
8月1日上午,在海口古玩城地下一层的一间陶瓷老物件小店里,“85后”主理人张鸿一边整理日军侵琼的文献资料,一边通过微信与一位安徽藏友就对方手上一件藏品讨论历史背景和人物身份,那是1942年“琼山县琼山商会主席韩仁丰”誊抄明代琼山先贤丘濬《五指山诗》赠予“海南岛琼山县政府山田指导官殿”的书法作品……张鸿喜欢收藏是从邮票开始的,2015年,他从一位藏友那里交流到一张题为《海南岛海口市》、画面为海甸溪和骑楼建筑群的日文明信片后,开始留意日军侵华尤其是侵琼的文献资料。
“我外公曾经被日军抓去当劳工,在家乡澄迈美亭附近的工事干过苦力,80多岁才走,我小时候听他讲过,他还记得一些简单的日语。”被问到为什么会对这类文献感兴趣时,张鸿动情地说,“除了外公的那段苦难经历,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对那段历史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便想尽个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做一些搜集、整理和传播工作。”
张鸿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10年来,他收藏到的日军侵琼文献包括明信片、书籍、画报和信件,最多时达到500多件(份),来源有本地房屋拆迁时丢弃的旧物,也有国内藏友的流转,还有一些是藏友或亲友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带回来的。
搜集到这些日军侵琼文献后,张鸿首先会发到微信朋友圈与同好者分享,然后会在抖音等自媒体账号推广,与感兴趣的用户交流。一些高校师生和研究机构专业人士“刷到”后,出于做研究和写论文等需要,会登门拜访查考实物,张鸿对此总是不吝分享、展示,供他们阅读、拍照。
“他们的到来对我而言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借此机会,我可以向他们请教自己不懂或不敢确认的问题,探讨文字、图片记录之外的历史有无更多的可能性,等等。”张鸿说,“不论怎样的交流方式,都让我受益匪浅。”
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一处副处长陈立超看过张鸿搜集的这些老物件后,认为其中不少老照片,有着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尤其是一些抗战时期的照片,属于首次发现,充分证明了日军在海南的侵略兽行。
张鸿还收藏了不少海南解放前后各个市县的档案资料,多数尚未分类,更谈不上形成目录,不便查阅。因此,他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将各类文献、文档分门别类地编次,一目了然。
张鸿有个小小的梦想,其实是个奢侈的念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在闹市区开一个小小的书店,书店里除了卖新书,主要是展示自己搜集来的各类海南历史文献,包括日军侵琼的相关史料,有一个可以与同好者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空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