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新闻资讯
28岁的永恒:符铭华革命之路的仲田岭绝唱
2025-08-18 10:27 来源: 三亚日报 【字体:   打印

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资料图片)

三亚日报记者 陈超全

人物简介:

符铭华,1918年生于今三亚市海棠区风塘村;1933年9月,毕业于崖县第六高级小学;1940年,投身革命;194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4月,担任重组后的崖三区委书记;1946年10月,受反动力量迫害,不幸牺牲,年仅28岁。

与符铭华同村的退休教师陈世骥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自发搜集、编撰、汇总整理以张开泰、符铭华、王金、刘明山等人为代表的在仲田岭一带战斗的革命人物的英勇事迹。每当聊起符铭华的革命故事时,他总是感动不已。

伉俪携手 拉起敌后武装队伍

陈世骥讲述,符铭华投身革命之初,岛内抗战力量薄弱,身边能提供支持的战友寥寥无几,但他凭借经验、胆识与努力,不断克服工作中的重重困难。“1942年 10月,他带领仅有8人组成的短枪班,驻扎在保亭的五弓、扎南、什玲、大田一带,开展新区抗日救亡工作。”

1944年秋,海南岛腹地的风裹着湿重的雾气。符铭华带领抗日救亡工作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他的脸被太阳“烤”得黢黑,身上的蓑衣破旧不堪,裤脚沾满了土黄色的泥浆。一行人带着疲惫,来到了保亭什玲黎寨。

托工作队里懂黎语的本地姑娘阿春帮忙,他向黎寨头人奥雅传话:“奥雅,山外的枪声已经响到五指山脚下了。咱们的田、咱们的山兰稻,鬼子来了,还能剩多少?难道我们黎家祖先打倭寇的刀,到了我们这一代,就生锈了么?”

符铭华的话字字珠玑、痛彻心扉。奥雅听后凝视他许久,最终点头道:“好。”

后来,符铭华带领队伍辗转至苗岭深处,在苗寨口遇到老猎人阿公。他望着阿公动情地说:“鬼子来了,我们不是客人,是和您一样要在这块土地上活下去的人!难道苗山的好汉,就眼睁睁看着鬼子的脚踩进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山?”

阿公用布满老茧的手抚过枪管上的伤痕,凝视着符铭华坚定回答:“吹响你们的号角!苗家的后生,没有怕死的种!”

就这样,符铭华带领工作队、宣传队深入汉区、黎村、苗寨,动员200多名青年参军作战,拉起了一支不畏艰难的敌后武装队伍,有力地壮大了革命力量。

陈世骥说,在此过程中,符铭华的妻子王金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成为他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卫兵”,二人共同成长,成为了烽火年代里一对相互扶持的抗战伉俪,用行动述说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革命斗争故事。王金曾回忆:“没有符铭华,就没有后来的我,他是我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他的话语真诚,总能说到别人内心深处。”

胆大心细

潜入敌后发展统一战线

1943年仲夏的一个夜晚,符铭华悄悄潜入陵水英州日军小队长罗全荣的住处,劝道:“罗队长是台湾人,认得汉字,讲得国语,祖上血脉同我们连着故土山河。”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放在桌角摊开,里面是几块海南民间常见的糯米粑。“这是仲田岭的乡亲们让我捎来的,他们舍不得吃。他们还记得,罗队长上次经过英州,没惊扰过一户人家。”

罗全荣望着糯米粑微微愣神,问道:“你们到底要什么?”

“活路!给仲田岭根据地几百号抗日军民一条活路。”符铭华斩钉截铁地说,“第一步,你我防区,枪口抬高半寸。”

罗全荣思索良久后应允:“好。”

自那夜起,仲田岭的对峙局势悄然扭转。罗全荣为根据地送来奎宁、磺胺等紧俏药品物资,还派来同为台湾人的军医竹林,指导根据地卫生员如何克服现有条件更好地救治伤员。

更可贵的是,这次谈判成功成为良好开端。此后,陵水维持会会长庄毛、藤桥维持会会长符儒焕、国民党崖三区副区长罗日新等人纷纷利用工作之便援助仲田岭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1945年8月,罗全荣通过勤务兵向符铭华队伍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风止,树静,大潮将退。速备舟楫,接收港内所有浮财。罗。”

符铭华心领神会,迅速集结队伍喊道:“全体集合!接收英州日军据点,就在眼前!”

至此,英州得以光复。战士们收获了充足的武器弹药、药品、布匹、稻米……队伍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

深谋远虑

建立粮仓做好后勤保障

陈世骥讲述,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粮食等后勤物资保障一直是悬在头上的难题。“根据地里战士和老百姓加起来两三百人,一人一张嘴,每天光粮食消耗就是不小的数字。要保障温饱,光靠仲田村秘密仓库远远不够,且日军经常扫荡附近村落,原先集中储粮的仓库已遭破坏,存粮损失惨重。”

彼时,符铭华已担任崖三区委书记,他意识到,若找不到分散隐蔽的存粮地点,战士们就要饿着肚子应对凶狠的敌人。“这样下去,如何能与敌人坚持作斗争?”

“不行,必须重新布局!”一念至此,符铭华下定决心,踏上考察粮仓选址之路。那段岁月,他的足迹遍布北山村、江前村、下丈村等仲田岭周边村落,一边观察地形,一边与村民交流。

符铭华发现,这些分散在崖三区的村寨,如星辰般散落在仲田岭的怀抱里,是大自然赐予的绝佳隐蔽屏障。

他先是对仲田村原有的粮仓进行加固改造,在砖墙间构筑夹层藏粮;后来发现北山村村后隐蔽干燥的山洞,将珍贵的盐巴和粮食藏于其中;利用下丈村村民闲置的房屋存放布料;在藤桥镇一家不起眼的杂货铺后院,悄然建起日用品和药品仓;后海村、琼南岭的幽深岩洞,则成了咸鱼的最佳存放地……这些巧妙设置的“粮仓”,成为日后根据地军民迎接革命胜利的希望和底气。

1946年10月,符铭华在前往铁炉洞青田村一带筹粮时,被国民党反动力量逮捕,绑石沉海而亡,牺牲时年仅28岁。

“符铭华同志和王金同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身为后人,要时刻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惜当下和平,不断奋斗,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陈世骥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