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我国疫情防控难度加大但整体可控
2022-03-16 11:34 来源: 光明日报 【字体:   打印

在3月15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表示,我国当前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疫情防控难度加大。目前各疫情发生地应对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整体仍处于可控状态。

近15日疫情波及28个省份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连续10周每周报告新增病例均超过1000万例,亚洲地区呈现快速上升态势。“我国周边有关国家和地区不断刷新单日新增病例最高纪录,疫情传入风险不断加大。”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指出。

据悉,3月1日至14日,本土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已经超过15000例,波及28个省份。

近几天,吉林省的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长。对于确诊病例救治的社会关切,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吉林省的病例主要集中在长春市和吉林市。“我们采取了分类救治的措施,即把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年纪比较大、有基础疾病的病例,集中收治在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定点医院,其他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收治在其他定点医院以及方舱医院。”

她介绍,已在第一时间向长春市和吉林市派出了国家专家组,指导吉林市和长春市的医疗救治工作。在吉林市,针对医疗救治力量相对较弱的情况,也派出了国家医疗队,整建制地接管了收治重型和危重型,以及有高风险因素患者的定点医院的重症病区和相关病区。从目前情况看,吉林省的医疗救治效果还是不错的。

校园一旦发生疫情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近期,有些校园出现了疫情。对此,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出现疫情是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总体上来讲,首先可能是因为思想麻痹、放松警惕,“特别是在较长时间疫情非常平稳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持警觉,把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这可能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学校具体情况来讲,王登峰指出,学校特别是高校人员规模比较大,相对来讲疫情防控的资源比较不足。最近几次发生在高校的疫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特别是对应隔离的要快速隔离,这是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面对疫情面临的突出问题,这里涉及“四方责任”如何落实,特别是确保应急预案能够及时启动。同时,师生每天都要进出校园,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校门进行管控,如何能够让二者有序推进,这也是一个具体的困难。

那么,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在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方面要注意什么呢?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指出,当前,接种疫苗和做好个人防护还是防控新冠肺炎的最主要措施。建议大家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戴口罩、保持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场所。

抗原检测不能取代核酸检测

对于抗原检测能否取代核酸检测的社会关注,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回应,核酸检测一直是确定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抗原检测不能替代核酸检测。

为什么呢?李金明说:“我们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来测抗原,特点是快速、简便,但是核酸检测有一个扩增的过程,所以核酸检测的敏感性比抗原检测要高100到1000倍。”

不仅如此,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的特异性也不一样。“抗原检测的特异性做得好的试剂可以达到99%,但是核酸检测的特异性是100%,也就是核酸检测在方法学上面没有假阳性。”李金明指出,当抗原检测是阳性的时候,一定要拿核酸检测去做确认,但当核酸检测是阳性时,被检者都要被当作新冠感染者或者确诊患者来采取措施。

李金明表示,抗原检测的应用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比如有临床症状的,发热的,确定这个症状在5天之内的人员。核酸检测是阴性可以居家,再连续检测5天采用抗原检测。因为真正的新冠病毒感染者,5天之中总有一天病毒含量比较高,如果持续阴性,则不需要任何干预。第二类是隔离观察的人员,还有出现散发疫情时的密接、次密接以及封控封闭小区的足不出户的人员。在测抗原的时候连续测5天,每天测1次。第三类人群是居民中希望自己做检测的人员。如果测出是阳性的,第一时间做核酸检测,阴性的就可以在家里必要的时候再测抗原,如果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要到发热门诊就诊,尤其是发热、味觉、嗅觉丧失的一定要到发热门诊,味觉、嗅觉丧失是新冠感染非常特异的一个症状。

居民自测后如何上报结果?焦亚辉介绍,居民在家自测抗原,如果是阳性要向所在社区进行报告,社区通知急救中心呼叫120专用救护车辆,把抗原检测阳性患者闭环转运到具有核酸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再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核酸检测阳性,则进入到感染者管理的流程。

“这里要提示居家做抗原检测的居民,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一旦是抗原检测阳性,所有用过的拭子、试管、检测卡,一定要装在密封塑料袋内。工作人员上门时一定要把它带走交给医疗机构,按照医疗垃圾进行处理。”焦雅辉强调。(记者 金振娅)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