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临高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05-17 00:05 来源: 省统计局 【字体:   打印
2006年临高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临高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务实创新,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两大重要战略思想,实施各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局面。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40085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9%。人均生产总值10707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278万元,增长7.6%(渔业增加值212785万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25542万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70034万元,增长8.2%。
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2%,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达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第三产业比重达1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8%,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去年的76.4%到今年的76.2%,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去年的6.1%升到今年的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去年的17.4%略升到今年的17.5%。

    二、农 业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527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54703万元,增长3.8%;林业增加值6734万元,下降0.03%;牧业增加值22170万元,增长7.2%;渔业增加值212785万元,增长7.1%。
    2006年我县农业生产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糖蔗、瓜菜增长,粮食下降。粮食种植面积37.16万亩,同比减少3.3 %,总产量11万吨,增长1.2%。瓜菜种植面积14.4万亩,增长6.2%,总产量17.5万吨,增长18.2%。糖蔗种植面积12.1万亩,减少11.1%,产量54.4万吨,增长9.7%;二是水果喜获丰收,热作生产喜人。水果年末实有面积8.7万亩,增长2.3%,产量7.4万吨,增长46%。其中香蕉面积5.1万亩,增长24.2%,收获面积4.2万亩,增长56%,新种面积2.2万亩,总产量8.7万吨,增长54%,橡胶种植面积11万亩,增长23.7%,收割面积4.7万亩,干胶产量3265吨,增长4.3%。三是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量18.1万头,增长2%,牛出栏量1.5万头,增长14%,羊出栏量4.1万只,减少11%。肉类总产量3万吨,增长1%,其中猪、牛、家禽肉产量分别增长1.9%、16.1%和4%;四是渔业发展态势良好。水产品产量43.1万吨,增长7.5%,增加值212785万元,增长7.1%。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9.6吨,增长6.3%。五是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2万亩,全县现有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11.7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5558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5%,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84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占生产总值比重由4.4%略升到4.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其中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640万元,减少6.1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221万元,增长8.3%,是工业保持增长的功臣。增长的主要行业有:
    1、制糖工业生产下滑。制糖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098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8.4%。
    2、炼钢业生产较快。炼钢业工业总产值82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2.8%。其中,海南宏益达钢材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1957万元,比上年增长57.9%,临高闽琼钢铁制品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63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2.3%。
    综上所述,2006年我县工业经济各个行业有增有减,有些行业波动较大,有些行业基本持平,总体来说处于平稳态势。
    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产量增加的是钢材31792吨,增长104.4%;产量下降的是食糖41611吨,减少5.8%;燃料油20975吨,减少17.2%。全年用电量12082万度,增长14%,其中农村用电2444万度,减少20%,工业用电5106万度,减少11.7%。
    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69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803万元,同比增长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104万元,增长3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96万元,增长171.2%。农村建房投资5020万元,完成农村建房面积13.1万平方米。分行业看,一产投资5477万元,减少42.9%,二产投资1769万元,减少65.6%,三产投资18454万元,增长5.3倍。总体来看,投资增长主要原因是今年大项目投资的拉动,如各中小学危改5622万元、二环路江南小区5600万元、新盈深海网箱养殖场2230万元、临高角解放公园1765万元、水利灌溉工程1448万元、农网改造1197万元、新造渔船1010万元等。

    五、市场消费

    城乡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消费市场日渐趋旺。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906万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3331万元,增长13.9%;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9579万元,增长7.1%。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53685万元,增长10.4%,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8058万元,增长13.1%。限额以下及个体户营业额61458万元,同比增长10.8%。

    六、交通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下降。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增加值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减少17.2%。2006年全县货物运输量504万吨,比上年减少11.6%,货物周转量45928万吨公里,比上年减少44%;旅客运输量608万人公里,减少0.5%,旅客周转量36489万人公里,减少4.8%。
邮电业保持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不含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完成3815万元,比上年增长4.5%。固定电话年末用户41935户,同比增长16.3%,其中住宅电话用户36955户,同比增长19%,乡村电话用户27656户,增长15.2%。

    七、财税、金融业

    财政收支增幅大。全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5930万元,按同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0.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84万元,同比增长13.8%;基金收入完成546万元,同比增长195.1%。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国税部门、地税部门、农税部门收入分别860万元、2732万元、172万元,分别增长了23.4%、16.2%和41%,财政部门收入1620万元,增长3.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0337万元,同比增长21.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8987万元,增长23.1%。在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5758万元,增长41.5%;教育支出9814万元,增长29%。其次支出较大的项目还有政策性价格补贴、农业支出、社会救济、公检法司等,分别为2537、2107、2132、2036万元。
    金融业增长较快。2006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4322万元,比上年增加27206万元,增长1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8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6455万元,比上年减少1.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达标成果,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6835人,增长8.5%;小学在校学生52606人,减少1.4%。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聘206名教师,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教育基金会发动社会捐资2000多万人。加强校园建设,投入资金5622万元,比上年增长5.1倍,新改建校舍面积67944平方米,增长1.1倍,撤并40所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新建8所农村寄宿中心校。科技研究取得新的成就。全县专业技术人员4684人,增长12.7%,2006年专利申请3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县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报社1家。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6.4万册,比上年增加0.1万册。通有线电视村委会达42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投入1022万元,新建和改建医院。2006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5个,病床位69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96人,其中医生309人。卫生防疫人员98人。全县有卫生防疫站1个,专科防治机构3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8.9‰,婴儿死亡率19.54‰,分别比上年上升10.79和5.63个千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好成绩。全县体育场馆共255个,2006年建成了烈士陵园等文体教育活动场所,送戏下乡,城乡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完善。2006年末,全县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4650公顷。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45.18吨,比上年增加15.65吨,工业废水、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分别为92%和85%。森林覆盖率达37.7%。
 
    十二、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末,我县常住人口为43.58万人,出生人口11268人,死亡人口1405人。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增强,劳动就业取得新进步。全年共组织外出打工10238人,同比增加94人。2006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551人,比上年下降6%。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达14278人,同比增长4% 。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城乡低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13930人,比上年增长50%。2006年末,全县共有养老保险人数18118人,比上年增长30.3%;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3262人,比上年减少28.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300人,同比增加108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630人,同比增加4617人。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60193人,参合率88.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按全省工资套改方案调整了工资标准,并补发了6个月的增资,全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665万元,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9元,同比增长15.8%;人均支出6227元,增长32.6%。其中人均消费支出4228元,衣着消费人均301元,医疗消费169元,文教娱乐消费240元,交通通信消费390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比上年增长4.5%。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人居环境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在城镇,完成了城区文明东路、江北西路、临江大桥、二环路江南小区、临美路路灯、县委大楼装修、绿化等工程建设。临城城区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乱摆、乱摊、乱放等得到有效整治,72个单位安装了霓红灯,临城展现新的文明形象。各镇的整治工作也取得一定 效果。供水、电网等建设加快推进。在乡村,乡村道路、防洪工程建设投入增加,全年新改建公路里程179.5公里。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信息报送:省统计局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