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构建和谐五指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加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4245万元,,比上年增长8.5% (现价,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增长指比2005年增长,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52万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7941万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35852万元,增长7.7%。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难题是:经济增长点较少,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进程缓慢。旅游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支柱产业,没有发挥龙头作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经济差距明显,城乡贫困家庭生活艰难 ,就业压力较大,解决民生的办法还不多。
二、农业
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038万元,增长8.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281万元,增长8.5%。其中,农业增加值9999万元,增长4.7%;林业增加值5602万元,增长14.0%;牧业增加值3945万元,增长12.2%;渔业增加值708万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7万元,增长5.8%。
农业产品受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产量变化较大。当年主要农产品中,粮食、蔬菜、橡胶干胶增幅较大;甘蔗、益智降幅明显。全年粮食总产量27391吨,比上年增长10.8%;花生703吨,增长6.8%;甘蔗2828吨,下降17.6%;益智669吨,下降45.4%;蔬菜12180吨,增长9.4%;茶叶22吨,增长46.7%;水果14162吨,增长5.6%。肉猪当年出栏量38281头,比上年下降2%;年末存栏27255头,下降18.0%。牛当年出栏4858头,比上年下降6%;年末存栏22918头,下降6.9%。羊当年出栏1493头,增长16.8%;年末存栏962头,下降24%。禽蛋产量63吨,与上年持平。畜禽总肉量4054吨,增长1.7%。家禽当年出栏313791只,增长0.1%;家禽年末存栏132261只,下降16.0%。肉鸽当年出栏量221600只,增长2.6%。橡胶干胶产量3344吨,比上年增加620吨,增长22.8%;槟榔干果产量924吨,增长8.7%;胡椒干粒203吨,增长5.2%;椰子产量1212022个,增长0.3%。
三、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6年,由于全市资源型工业稳定生产,水力发电企业水源充足,发电量大幅度增长,全年工业持续平稳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16424万元,增长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44万元,增长7.5%;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180万元,增长19.6%。全部工业增加值4500万元,增长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660万元,增长7.3%;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840万元,增长13.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10222万度,比上年增长24.9%;淀粉产量2063吨,增长22.1%;电力销售量3712万度,增长5.1%;自来水销售量379万吨,增长6.5%;水泥产量16.6万吨,下降7.3%;注射剂9105万支,下降23.3%;软胶囊22597万粒,增长6.7%;硬胶囊975万粒,下降49.2%;片剂69596万片,下降38.0%;颗粒剂547万包,增长25.2%;中草药6735公斤,下降30.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06年,1月至8月份,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上年相比出现持续下降,至9月份开始,由于市区南圣河河北西路改造及排污管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以及其他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投资总额由下降转变为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970万元,比上年增长9.3%。按投资种类分,城镇投资11500万元,增长9.1%;城镇私人和农村投资270万元,增长0.8%;农村私人投资2400万元,增长2.7%;房地产投资800万元,增长45.5%。主要建设项目什曼桥、市区河北西路道路、沿河南边河堤排污管、市区至畅好乡道路改造,水岸别墅等相继竣工。
四、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价格水平
商品市场供求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03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708万元,增长12.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295万元,增长9.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398万元,增长10.9%;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6572万元,增长10.9%;其他部分零售额1033万元,增长4.3%。
价格水平小幅上扬,市场物价相对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06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客货运输周转量平稳增长,邮政业务量稳定提高。全年货物运输量42吨,增长10.5%;货物周转量2209万吨公里,增长2.9%。全年旅客运输量142万人,增长2.2%;旅客周转量12420万人公里,增长1.5%。全年邮政业务量606万元,增长9.4%。
电信业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3900万元,增长5%。年末全市电话用户17050户,全市平均每百人15部。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150户,平均每百人24部;乡镇6900户,乡镇每百人12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836户,平均每百人17部。年末小灵通用户8100户。年末全市因特网登记用户1500户。
旅游环境较大改善,旅游业明显回升。2006年,全市接待旅客35.6万人天次,比上年增长12%,增幅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其中过夜游客25.6万人天次,增长9.0%;景区、景点接待游客10万人天次,增长21%。景区、景点接待人数由上年的下降转变为增长状态。全部游客中,星级饭店接待过夜游客18.8万人天次、15.6万人次,分别;增长8%、10.3%;非星级旅馆招待所接待游客6.8万人天次,增长14%。全市旅游营业总收入3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003万元,增长14%。星级饭店客房开房率46.7%,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星级饭店6家。
六、财政和金融
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加,城乡两级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490万元,比上年增加537万元,增长18.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8万元,增长18.9%;基金收入322万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级次分,市级收入2972万元,增长16.6%;乡镇级收入518万元,增长27.9%。
金融业状态稳定,存贷款同比增长。年末全社会存款余额129137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19773万元,增长23.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757万元,增长12.7%;其他存款21607万元,增长51.5%。年末全社会贷款余额87529万元,下降7.8%。其中,短期贷款21409万元,下降58.6%;中长期贷款66120万元,增长53.4%。
七、农村扶贫、民房改造和文明生态村建设
扶贫工作继续深入,贫困面貌不断改观。2006年,筹措各种扶贫资金615万元,修建乡村道路11条,长10.1公里,建筑水面桥1座,受益农户1165户、4920人;建设饮水工程11条,水管长12.5公里,受益贫困农民448户、2227人。扶持贫困户种植橡胶7500亩,种植益智1000亩,种植胆木600亩,种植花梨木、柚木300亩,种植树仔菜100亩,建立灵芝种苗基地100亩,帮扶养鸡35000只。全年举办农民农业生产管理培训班23期,培训3526人;举办电机维修、民族剌绣技术和其他劳动技能培训班8期,受训632人;向省外输出劳动力121人,省内吸收147人,市内安排283人。年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4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7310人减少到6810人,减少500人;收入处于740元至1050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12430人减少到11830人,减少600人。
农村民房改造继续取得新的成绩。2006年,全市农村民房改造635户、受益2857人,分别比上年增加52户、391人。民房改造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人均13.3平方米。民房改造中省下达资金130万元,比上年增加2万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绩。2006年,全年建成文明生态村19个,受益农户1060户、3550人,投入资金100万元,顺利完成全年文明生态村建设任务。
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当年小学毕业生1917人,小学在校生9822人。初中毛入学率为97.8%,比上一年提高1.8个百分点,当年初中招生2241人,毕业生2031人,在校学生6345人。高中当年招生1336人,当年毕业963人,在校生3460人。
在我市的省属7所大中专院校有所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当年招生人数为6543人,比上一年增加1305人,当年毕业生3770人,在校生16807人。其中,琼州学院普教班当年招生2284人,当年毕业1486人,在校学生5745人。
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万册;有书店2家,文化馆1个。2006年,成功举办了“三月三”节,成功举办中部地区文化汇演。全年在全市7个乡镇的153个自然村巡回放映电影782场。积极配合搞好“中国移动杯”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五指山市路段的比赛迎接准备工作。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的成就。2006年在各项全省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4枚、银牌6枚、铜牌9枚。
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技术力量不断壮大。2006年末,全市辖区有卫生机构24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721张,年末卫生技术人员526人,比上年增加1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111人,执业助理医师29人,注册护士238人,药剂人员24人,检验人员34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0人。年末全市个体诊所38家,从业人员102人,其中执业医师36人,注册护士4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6人。年末农村卫生室41所,乡村医生60人。
2006年末共有13458家农户,5395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上年增加3144人,农民参合率达97.4%。
九、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环境质量状况优良。2006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7335亩;其中用材林5490亩,经济林1845亩,幼林抚育面积855亩,成林扶育面积32115亩,零星植树268190株。全市森林面积达137.9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8.8%。
地表水质较好,空气质量优良,区域环境噪声低,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南圣河、什运河、太平山水库水质全年平均达到国家地面水Ⅱ类标准。全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03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0.004毫克/标立方米,均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全市昼间噪声年平均值53.6分贝,夜间噪声年平均值44.5分贝,昼夜噪声均值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分类的1类标准。
十、人口和就业
人口。2006年年末全市公安户籍人口111393人(含农垦);其中农业人口56441人,市区人口42970人。据计生部门统计,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108989人,当年出生1549人,死亡人口475人;人口出生率 14.22 ‰ ,死亡率 4.39 ‰ ,自然增长率 9.83 ‰。
2006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9049人,其中职工8960人。年末私营企业256户,从业人员2049人。年末工商登记个体经营户1508户,就业人员291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80人,新增加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全年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88人次,安排下岗再就业人员183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219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人次。
十一、社会保障和城乡居民收入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巩固,四项保险继续加强,城乡低保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2006年,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7501人;参加医疗保险人员7686人,与上年持平;参加工伤保险人员10983人;参加生育保险人员5305人。
2006年,全市城市低保4602户、12002人。其中城镇低保2551户、7551人;农村低保1894户,4006人;畅好农场157户,44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625万元。严格执行城乡低保政策,贫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费用得到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5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2220元,增长7.2%。全年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5257元,增长11.2%;其中,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5677元,增长13.2% 。
注明: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确定数以五指山市统计局最终核实数为准;
2、公报中邮政、电信通讯业、旅游业、金融业、教育、卫生、人口、城乡低保、有线电视数据含农垦数字 ,批发零售、餐饮、交通等含部分农垦人口的消费数字,其余指标不含农垦数字。
信息报送:省统计局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