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壮丽70年  > 评论
一手振人心 一手兴产业
2019-10-08 07:40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赵秋云 【字体:   打印

琼中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与群众主体力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手振人心 一手兴产业

■ 本报记者 李梦瑶 于伟慧

特约记者 秦海灵 通讯员 陈欢欢

10月6日晚8时许,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长安村灯亮如昼,荷锄归来的村妇们踩着准点敲响的锣鼓声唱起山歌。距离舞台不远处的村委会会议室里,村“两委”干部与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们相向而坐,正围绕推动“气代柴薪”工作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夜话”。

歌声与交谈声在村庄上空交织,仿佛暮色下的一曲“交响乐”。“要是前几年来我们村,大概只能听到搓麻将的声音。”长安村村民王春兰笑道,如今村里民风变了,人心齐了,大伙儿都忙着发展产业奔小康。

类似于长安村的“改弦易调”,在琼中的黎村苗寨并不鲜见。以基层党建为抓手,琼中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与群众主体力量,把握好乡风文明与产业富民的辩证关系,着力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转作风,党群拧成一股绳

9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吊罗山乡什插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里气氛热烈,村“两委”班子、帮扶干部及各村民小组组长围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村庄发展的大小事务。

“一些村民不愿拆旧,三番五次上门劝说都不管用,我们是不是得采取点强硬措施?”六十千村村民小组组长陈政功侧着头认真聆听,突然间打开了话匣子。

原先开会请都请不动的“刺头”,现在不仅按时按点来了,居然还敢啃“硬骨头”了——眼前的这一幕,引得什插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林小煌思绪万千。他还记得,工作队2月底刚来什插村时,最犯愁的就是开会,要么喊不动人,要么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整个村级党组织如同一盘散沙。

为了找准症结,工作队对村里的党员干部进行逐个分析,走家串户征求建议。

“一连几天拎着菜去陈政功家里‘蹭饭’,一来二去间他也终于交心谈心,端正了原先自由散漫的工作态度。”林小煌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通过挨个“把脉送药”,什插村对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进行“集中式”整顿,同时将党组织活动阵地向村民小组延伸,为无职党员合理设岗定责,重新焕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党员干部思想上加了“油”、补了“钙”,也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们。几天前,什插村村民黄兴广建在村道边的简易洗澡间,被村干部指出“影响了村庄人居环境”,他二话不说便主动配合将其拆除。

虽说有些损失,黄兴广却坦言自己拆得值,“以前觉得村干部们说话没威信,凡事就爱跟他们唱反调。可现在他们和群众一条心,我们主动配合工作,受益的也是自己。”

正民风,提振群众精气神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里,上安乡长安村文艺队的队员们几乎一忙完农活,就往村里的小广场上跑。

“大伙儿自己排了几个节目,想着在村里办‘村晚’,好好热闹一番。”10月7日晚,文艺队队长王春兰站在村口扯着嗓子一喊,“呼啦”一下便涌出十多位姑婆婶娘,迅速聚集站好了队形。

曲是自己编的,歌词是临场发挥,就连舞蹈动作也来源于日常的劳作场景,整场表演充满原汁原味的“土”味,引得台下一阵阵喝彩。“以前一到晚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关门打麻将。”王春兰说,自从村里成立了文艺队,邻里之间关系越来越融洽,无形中也改变着村民们的精气神。

驻村短短半年时间,长安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龙著波明显发现,不仅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牌桌”走向舞台,其他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也越来越少。

“过去村里遇到红白喜事,都爱大操大办,一两万元一天就花出去了。”在他看来,村“两委”科学倡立村规,运用民约管村,从人居环境整治到推进婚丧喜庆和殡葬改革,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引导村民,渐渐带来村风民风的整体提升。

长安村的蜕变,是琼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琼中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乡村大舞台116座、标准化卫生室84家、村小组文化室102个、农村书屋100个,实现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的同时,充分发挥“一约二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作用,开展乡风评议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抓产业,盘活“人地钱”资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没有产业,乡村吸引不了资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

过去几年,长征镇南什村便一直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村里产业发展滞后,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不少农田抛了荒。”南什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万家顺介绍,经过工作队及村“两委”干部的多方考察,最终决定用一招“借鸡下蛋”,盘活村里的50亩闲置荒地,发展百香果种植产业。

由帮扶干部出面向银行争取金融支持,南什村5户村民申请到贷款后,分别出资5万元抱团入了股。“村里引进公司负责种苗、技术与销路,我们只需负责百香果生长期的管理工作,根本没有后顾之忧。”南什村村民许明华说,这段时间大伙儿抢着动手平整土地、搭架子,百香果种植基地雏形已现,预计年底便能迎来第一轮盛果期。

乡村产业一池春水被激活,如今在琼中并非“盆景”。

上安乡什育村采取“村集体+公司”的模式发展“短平快”巴沙鱼养殖项目,中平镇南坵村将农村闲置房舍改造为可经营的住宿业态,湾岭镇岭门村将企业、村集体与村民的利益捆绑起来发展养猪产业……琼中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因村制宜盘活“人、地、钱”三要素,产业兴旺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本报营根10月7日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