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王玉珏
从新华南路7号到金盘路30号,从最初的两层小楼到如今高达二十一层的大厦。这不是简单的位置转换,它记录着《海南日报》的一路风雨一路歌。尤为荣幸的是,在这巨大的发展变迁中,有我踏足其间留下的浅浅脚印,那由远而近的脚步声,轻轻地诉说着我和《海南日报》的深厚情缘。
岁月悠悠,屈指数来,至今我与《海南日报》结缘已有三十七个年头。上世纪80年代末,在通什(今五指山市)读书的我,因仰慕“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记者,深深地爱上了新闻写作,成为了学校广播站的特约记者。课余时间经常在校内外采访,除了给校内供稿外,还给省级报社电台投稿,《海南日报》就是我投稿的省级媒体之一。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新闻稿件都是通过邮寄的方式投递,“海口市新华南路7号”这一投寄地址至今还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之中,久久不能忘怀。那时候,每一篇稿件的投出都寄托着一位懵懂少年的期望,当小小的豆腐块见诸报端时,我会高兴好一阵子。从1988年至1990年,多篇新闻稿件陆续在《海南日报》刊发,使我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校园记者。
1990年9月,我踏入原琼台师范学校就读后,离新华南路7号更近了。这时期,当我了解到该校书法教学成绩显著时,立即采写了一篇题为《琼台师范学校书法教学卓有成效》的消息稿,并一路打听,亲自把稿件送到报社二楼编辑部。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稿,没想到,两天后,我的文字变成了铅字。捧着当天的《海南日报》,闻吸着淡淡的墨香味,我激动得振臂欢庆。正是《海南日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使我更加坚定了对新闻写作的热爱,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仍孜孜以求。借助《海南日报》这方发表天地,我的写作水平和个人事业得到了不断提升。
1997年5月,通过参加公开招考,我成为了东方市广播电视台的编辑、记者,踏上了新闻从业道路。从此,与《海南日报》驻东方站记者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我经常向他们提供新闻素材,合作发送稿件,向外界宣传推介东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2年2月,通过公务员考试,我调入东方市委办公室工作,成为了市委新闻秘书、《海南日报》特约记者,与《海南日报》的关系更加密切。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我和报社记者并肩“战斗”,奔波于乡镇村庄、机关社区采访,一篇篇新闻稿件陆续在《海南日报》发表。其中,《燃起激情跟党走》《新兴工业领跑东方经济》等头版头条新闻,更是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其间,《海南日报》不断改版扩版,版式越来越美,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基层一线记者,我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2004年7月6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从单一的《海南日报》发展成了海南经济特区传媒巨头。我也与海南日报一同成长,从市委办科员晋升为副主任科员,直到主任科员、办公室负责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播电视台台长等职。可以说,海南日报社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贵人”,我早已把它当作自己的家,把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当成了家人。一路走来,我和一拨拨驻东方站记者友好相处、风雨同舟,建立了亲密的战友关系。这中间有苦也有乐,有喜亦有悲。最令人痛心的是,2004年9月4日,我敬仰的兄长甘远志同志在东方采访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我目睹了他在医院被抢救的全过程。当噩耗传来,犹如当头一棒,我心如刀绞,简直不敢相信刚刚还有说有笑的一个大活人,转瞬间竟然与我阴阳相隔。悲伤中的我饱含泪水写下了通讯稿《他倒在了自己热爱的岗位上——追忆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生命的最后时刻》,发表于9月8日《海南日报》头版,向他做最后的告别。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离开了新闻宣传工作岗位,但依然与《海南日报》保持着密切的来往。从2011年开始,我的多篇散文作品先后在《海南日报》文化周刊椰风版或海南周刊随笔版发表。她见证了我从一名新闻工作者转变为基层作家的过程。今生与《海南日报》的情缘已无法割舍,她将陪伴我度过余生,我也将为她的发展默默鼓劲加油。
5月7日,《海南日报》迎来创刊七十五周年大喜日子,3月的某一天,我沐浴着春日的暖阳,再一次回到心心念念的金盘路30号。仰望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厦,凝视着全国优秀记者的楷模甘远志同志的雕像,那些激情澎湃的岁月又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驻足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感怀之中。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