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变迁背后的沧海桑田 从“条岐”到“调圮”
2021-07-19 10:24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蒙氏族谱》对宗族迁移的记载。

文\图 特约撰稿 蒙乐生

明代中叶海南举人蒙亨世居“条岐村”,作有《岐山八景诗》。作为同窗,丘濬于成化年间为之作《岐山八景诗序》,1605年的琼北大地震使“条岐”地陷沉海。尔后,日月流逝,“条岐”之名变为今之“调圮”,在府志与族谱中都留下了历史印记。

岐山八景诗序

《蒙氏族谱》记载,蒙氏迁琼二世祖绍蒙圣从府城北面的龙岐移居条岐,与邻里和睦共处,设立义学,并聘请名师授课,为乡里所称道。明初永乐戊子年(1408年),蒙绍圣的曾孙蒙才顺考中举人,被授职交趾(今属越南)知县;正统辛酉年(1441年),蒙才顺的侄子蒙亨中举,上任山东恩县训导;成化庚子年(1480年),蒙亨的儿子蒙克昌又中举,授任感恩县儒学教谕。

蒙亨、蒙克昌父子双双中举,琼州府和琼山县便在条岐村建了一座“钟秀”牌坊,褒奖这对父子的科举盛事,名噪一时。正统九年(1444年),丘濬考中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至成化九年(1473年),丘濬为母守孝,这期间作了《岐山八景诗序》。

《岐山八景诗序》这样说:“琼城之东两舍许,有胜地,曰‘条岐’。山之形若树,屏然苍翠之色,四时不渝。山之下有水,水之流纡迤若带,缭绕乎田塍之间。其田弥望可数十里。越田而南有圩市焉,乡人之贸易者,恒晨集于是,盖亦一方之胜景也。”

诗序说:“条岐”在“琼城之东两舍许”,山形若树,山下有水,萦绕于田塍间有数十里;过田有圩市,是乡人贸易之所……这就是“友人蒙亨的家乡。蒙家“前面有池,池上有岛,岛之有花木,又有榕树、榔椰之属。远而望之,郁然深秀,栋宇隐然……”。

蒙亨居其间,“因即其胜,厘为八景,携以自随,遇能诗者,辄请赋之。以予为同学,而特以序见嘱……君之子克昌,从学于予……岐山之山水不徒然矣。是为序。”因为这篇序而留下“屏山耸翠”“带水湾环”“榕树屯阴”“椰林挺秀”“月池夜色”“花岛春香”“山市晓晴”和“洋田朝雨”八景诗,使今人得知当年“条岐”有这等自然景致。

可是,由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那场大地震,琼北东寨港与铺前港交界处一带72个村庄和千顷田野颓然陷落,同时也因此湮没“岐山八景”,使之陷落大海之中。从此,“条岐”的“岐山八景”消失了,但《岐山八景诗序》却存留于典籍之中。

可是,除了历史典籍记载之外,遍查府城周边村庄,却不见“条岐”之名。

古村“条岐”在哪里?琼北大地震陆沉于海底的七十二个村庄有哪些?后人四处寻找,时隔数百年之后,能不能寻找到它们的蛛丝马迹?


《蒙氏族谱》记录到了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北大地震。

族谱记载琼北大地震

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文昌一带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于东寨港西侧,烈度10度,72个村庄沉没海底,约3300人死亡。受琼北大地震影响,远距数百公里仍能感受,那是我国地震史上唯一导致陆陷成海的一次大地震。

那次地震,陆地沉陷幅度3—4米,陆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以上。震区内除100多平方公里陆地深入海底外,还有上千平方公里的陆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沉,造成100多平方公里陆地沉陷于海底,成为今天一片汪洋的铺前湾、东寨港、北创港和东营港。

灾难之后,灾民出走,四处逃生,数百年间官府史志《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和《文昌县志》等均有记载:“万历三十三年五月廿八日亥时大地震,公署民房崩倒殆尽,郡城中压死者几千。”“官房、民舍、祠堂、城郭、坊表等倒塌殆尽,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记。”

这次灾变,危难惨重,天泪横流,琼北地区家族谱记下了灾难史。

《林氏族谱》:“万历三十三年,东西桑田变海,茔域尽归荒渺……”

《饶氏族谱》:“万历年间地震,沉陷七十余村,今北乡湾等处即其湮。”

《郑氏族谱》:“明万历三十三年间,天祸演顺二图。其地震支,忽沉有七十二村。聚居者,悉被所陷;外出者,方免其殃。惨哉,山化海,为演顺无殊泽国,人变为鱼,田窝俱属波巨……”这些族谱深刻而又如实记录了那次历史灾难。

《蒙氏族谱》记载得比较详细:“据遗稿参考郡邑志,前此条岐兄弟,聚庐邻居者,指不胜数。至万历三十三年乙巳飓风大作,地震三日,崩陷调塘、演顺、丰华三图七十余村,田坡沉陷者几千顷。彼时兄弟其陷亡者,名字湮没而难稽。其幸存者,播迁离散而莫识。且自岐山公墓修至此,世历三纪,谱牒未及详载,简牍亦多就湮,鲁鱼更难核辩……”

族谱坦然叙述:当今,蒙氏子孙生存下来且有后代者,记载其居所可以考证者,祖坟未陷而尚存者,一一记载于下。所以,从九世至十二世之间,除了迁居别处者外,因条岐一脉而发达者数不胜数。原来居此幸有数公,佑保疪护蒙氏后人,特书诸编以示后者。

兴亡继绝,向洋开拓

大地震之后,“条岐”沉陷,人们避难,“八景”消失,《山市晓晴》中描写的那种“晖晖晴日照山隈,野市柴门趁晓开。木屐穿花游子至,绿荷包饭远人来。化居有道晨常集,挂杖无钱晚始回。会有仙翁来卖药,壶中咫尺是蓬莱”的景象已一去不再复返了。

遍寻“条岐”不见,倒是在东寨港的演丰镇有个“调圮村”。海南话“调”与“条”同音,“岐”与“圮”相近,当地人说,这就是当年的“条岐”。况且,“圮”有塌坏,倒塌的意义,古人有“肝心圮裂”的表述,还有“分野殊异,遂用圮绝”的意思。

“条岐”留下了一个兴亡继绝的故事。蒙氏七世祖蒙克峻一脉乏嗣;蒙克昌九世继,生下试元。“时万历乙已,飓风地震,七十余村兄弟散处,而元公仍居故里……”及至传到暄公,生下攀云,随母亲适皇仍村陈氏,年十七而卒。继父不忍坐视无嗣,凭自家薄产,从蒙氏选一男嗣之。后继嗣者又乏嗣,再从蒙氏十六世孙选一男子,再次继嗣。

除留下“兴亡继绝”的动人故事外,族谱还记载:“……前此条岐兄弟聚庐而居者,指不胜数。至万历三十三年飓风大作,地震三日,崩陷调塘、演顺、丰华三图七十余村,田坡沉陷者几千顷。彼时,兄弟其陷亡者,名字凐没而难稽考……自九世至十二世之间,除迁移各处而由条岐一脉发达,指不胜屈,原居者幸有此数公以佑启我后人耳。”

11年后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飓风大作,毁屋拔木”。自然灾难把最后的留守者再次驱赶,包括蒙氏在内的乡民,不得不挥泪搬离“条岐”,在附近择地而居。

明末清初时,东寨港周边村民包括蒙氏子弟在内,挥泪离乡,率先“向洋开拓,去番谋生”。他们驾着小船,闯荡海洋,渡过琼州海峡,经过海安、安铺,漂泊到越南的芽庄,开始了艰苦的海外侨居生活。站稳脚跟之后,他们又向周边地区拓展,向东南亚各国延伸。

如今的海口东寨港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七个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和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两年前,海口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演丰调圮片区也完成了生态修复,满眼青翠,白鹭飞舞,生机勃勃,景观喜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旧的“条岐”景象已经不再,新的“调圮”景象却给人带来新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