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春秋 十番重修
2021-06-21 17:05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始建于元初
七百春秋 十番重修


此次重修后的府城鼓楼南门。 林涛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陈蔚林

中国历史上的鼓楼,也称“谯楼”,民间俗称“更楼”,起着报更的作用。古代琼州府城的鼓楼,在战时会起到瞭望放哨作用,还被附以了祈求文运的功能,这从它在清代雍正年间重修后,改名为“文明楼”可见一斑。

从元代初建至今,根据可以查考到的文献可知,府城鼓楼已经先后经历了10次重修。

遥想当年谯楼

依山傍水景致美

依山傍水而建的琼州府城,更有美舍河流经它的南门和东门前方,形成一条天然的护城河,城池的规划建设可谓因地制宜,这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颇有借鉴意义。

熟悉府城历史地形的老海口都知道,从大英山(老机场所在地)到五公祠,再到琼山中学(琼州府衙所在)和琼台福地(原名抱珥山),是海口市区位置最高的地段。从前站在府城鼓楼上,可以环视和俯视周边地区,现在林立的高楼遮挡了人们的视野,原有的地形地貌无法显露出来。

古代的鼓楼曾是瞭望放哨、鸣鼓报更的公共设施,也曾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以文会友的文化场所,如今则掩映在一片现代建筑物中,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元初,统治者在琼州府城设立了“元帅府”,并在元帅府南门建起一座“谯楼”,做瞭望、报更之用,这就是鼓楼的前身。可惜,“谯楼”毁于元末,前后存在不到百年。

此后,围绕鼓楼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有哪些历史人物值得称道?

“海南壮观”

命运多舛

朱明王朝建立后,恢复了“琼州府”的行政建置,并于洪武五年(1372年)在海南建立军事上的“卫所制”,其中“海南卫”也设在府城,下辖清澜、万州、南山、儋州、昌化、崖州6个守御千户所。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当时的海南卫指挥使王友,在元朝的谯楼遗址上,重新建起了“鼓楼”,其规模是在台基之上建两层楼阁,每层三重屋檐,十分恢宏。

成化辛丑年(1481年),海南卫指挥使李泰加高台基,重建鼓楼,都督张通还给鼓楼张挂上了“海南壮观”的匾额,广东按察副使涂棐铸了一座铜壶滴漏用以计时。

在明朝建政前期的100余年间,鼓楼的规模越来越大,设施也越来越完备。然而,在接下来的年月里,却是命运多舛。

万历《琼州府志》称:先是在万历戊子年(1588年),由于制造铁铳失火,整座鼓楼被彻底烧毁;第二年,广东按察副使孙秉阳和琼州知府周希贤将鼓楼移建于府城东门内,取名为“镇东楼”。

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上任的琼州知府涂文奎,又将鼓楼迁回原址重建起来。存在不到10年,鼓楼又在1605年的琼北大地震中,轰然倒地——“复倾圮”,此后并未马上修复。

直到1615年,定安进士、已经退休在家的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在离世前,向琼州高层建议:重修鼓楼可以培育琼州风水,而且应当恢复之前的形制。时任琼州知府谢继科于是着手重建鼓楼,但他也在这一年死于任上,于是具体事宜由推官傅作霖接手操办,建成后,广东按察副使戴熺书写了“伴海楼”三字,被制成牌匾挂在楼上。那次重建鼓楼,虽然规制与之前相比稍有出入,但是台基牢固,而且重设了计时的更漏,当道者还是感到比较满意的。

或许因为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也许是因为明末清初政权更迭,多年以后,鼓楼再次荒废。


鼓楼北侧的《重建鼓楼记》石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所立。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康熙年重建

雍正时改称“文明楼”

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琼山县志》成书时,倒塌的鼓楼尚未得到重建,只剩下台基的砌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续修的《琼山县志》重又提到“谯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郡守张公万言以此楼居离明之位,为全郡文运攸关,捐俸建复。”时任琼州知府张万言与前明王弘诲的观念和行动一样,认为鼓楼所在的位置对海南文运影响巨大,于是带头捐款重修。

县志寥寥数语,对那次重修鼓楼没有更多记载。而如今仍立于鼓楼北侧拐角处的一块石碑,除了碑额《重建鼓楼记》与落款“康熙三十四年岁次乙亥”依稀可见外,其他文字几百年来被风吹日晒雨淋,肉眼已经极难分辨。

直到2017年5月,海口市文物局以拓片的形式,将《重建鼓楼记》碑文内容“复印”了下来,有近一半的文字能初步辨认,并邀请文史专家对碑文进行了补充和解读。

海南文史专家周济夫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反复辨析、对比文献、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拓片上尚不清晰的字迹作了补充。最终虽仍有十余字的空缺无法补齐,但已经不影响人们理解全文。

据周济夫介绍,此篇碑文主要介绍了鼓楼的历史沿革,以及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琼州知府张万言重建此楼之初衷。文中还以对话形式,阐明了重建鼓楼的重要意义,条理清晰、循循善诱,弥补了府志和县志记载的不足。

如碑文的第二句:“……万历乙未,副使临汝胡公命临桂萧君经营二载,始复旧观。”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副使胡桂芳命令琼州府同知萧如蕙,用两年时间修复鼓楼。参照志书可知,回迁的是副手琼州府同知,名留史志的是一把手涂文奎。

张万言还用较长的篇幅,阐述了他决定重建鼓楼的原因。

“余莅琼之五年,政平赋充,百废具举,以其余力修复斯楼,始于癸酉之岁,阅明年而告成。”这说明,重建鼓楼是有物质基础的。张万言担任知府5年以来,琼州政通人和、赋税充裕、百业已兴,所以他才有余力在康熙三十二年开始重建鼓楼,并且只用一年的时间就完工了。

张万言认为,重建鼓楼还有两个意义:一是为了督促各行各业勤勉工作,一是为了展示琼州乃至国家之威望,称“今琼南,固五管经略之一也。尝试登楼而望,南连五指,东引瓯越,西控交人,海外金城,爪哇、暹罗、琉球、日本诸国莅临若鹜,出没洪涛巨浪之间,浮天浴日,击楫万里,震压百变,此亦萧相国所谓非壮丽无以示威者也。是又一说也。”建设一座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很有必要的,可扬国威。

作为一位地方官员,能有如此之大的格局,实属难得。

周济夫认为,这篇碑文的内容,对于研究府城鼓楼乃至古代琼州文化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为海南人带来了更多文化自信。

顺便一提,张万言任上,麻烦事并不少。如琼州痘疾大面积流行,没有找到有效的医治方法,到了康熙甲戌年(1694年),也就是他重修鼓楼的那一年春天,婴儿普遍夭折,老百姓求巫问鬼,也无济于事。在朋友刘克厚的帮助下,他刊刻了明代名医万全的《痘疹心法》,与造化相争,遏制了当时的痘疹之气,同时教诲民众改变本地历来崇信巫鬼的风俗。

据收录于《四库全书》的《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张万言出身于汉军镶红旗,功名只是恩监生,却因政绩不俗,逐步累升至琼州知府,“在任七年,洁己爱民,多行善政”。如康熙三十年(1691年),上方计划在海南设立盐商,以增加税赋收入,当地民众给他上书,称海南沿海自古以来,灶户都是自煎自卖,“设商则小民贵贩难卖,黎人食淡,恐生不测”,张万言非常认可,并据实尽力为民请命。

据民国《琼山县志》记述,鼓楼再次得到修缮是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知府宗思圣倡首重修,在楼上祭祀文昌魁星,并改名为“文明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琼山知县秦其煟召集本地士绅捐资重修;五十三年(1788年),曾任《四库全书》编修的府城进士、邑绅吴典带头捐资修缮鼓楼。

据传,吴典还为鼓楼南门题写“海南壮观”,为北门题写“奇甸文明”两块楷体匾额。

2019年开始重修的鼓楼,正是在1788年的基础上进行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