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北 一衣带水
2020-09-28 14:48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陈慧慧 【字体:   打印


商港-渔港-客滚运输港
海南海北 一衣带水


9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广东徐闻港。 海南日记者 袁琛 摄

文\蒙乐生

编者按

沧海何曾断地脉?一道“天堑”琼州海峡,却无法拦阻人类跨越和交流的脚步,自古至今皆然。

海南海北,气候相似,乡音相同,风俗无异,文化相通,两地民众的交流不绝如缕,甚至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对于交通,人们往往择其近者、快者而行之,往返于琼州海峡的船只亦然。从海南岛设立郡县以来,与海北的雷州半岛尤其是徐闻县之间的交通,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两地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文化交往?本期海南周刊为您娓娓道来。

徐闻港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时开辟。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吴学俨撰写的《地图综要》 有“海康,汉徐闻地”“遂徐闻县地” 的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陆应阳的《广舆论》亦称“徐闻,汉县”“海康,汉徐闻地”“遂溪,汉徐闻地”。

徐闻港三面环海,风帆会聚,扼守琼州海峡北岸,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是我国西南沿海地区通往海南的咽喉。向南可出琼崖,东可通闽浙,西直往钦州廉州,沿中南半岛而下可到越南、暹罗、南洋群岛及印度等国,是古代中西方航海交通的必经之地。

“欲拔贫,诣徐闻”

古代贸易的重要港口

徐闻是我国南疆汉代重镇,陆道驿站,海路要津,滨海县治,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发站,也是中国大陆南端的海防要塞。徐闻出海的船只曾远渡重洋,抵达非洲红海,拥有“大汉三墩”“汉港大堤”等遗迹。

由于地处琼州海峡,是古代船舶沿岸航行到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地,徐闻港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徐闻港随县治的迁移而变化。《徐闻县志》记载和考古发现:汉代港址在今徐闻城西南35里的华丰大队讨网村,唐朝以后迁到今徐闻城南海安港西侧的麻城大队的杏磊村(原名“杳磊村”);宋末元初迁至海安,徐闻城在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才形成。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粤,设南海、合浦诸郡,置徐闻县,其时,徐闻港对外交往繁忙。《汉书》记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经商贾者多取富焉。”

南粤沿海一带,物产极其丰富,且当时已与中原商人贸易。《汉书》:“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当年,大汉楼船的登陆地点在烈楼港(旧址在今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镇海村五源河入海口处),史称“焚舟烈楼,饮马琼山”,说的就是当年汉军楼船从徐闻港渡海登陆海南岛的历史遗址。


海南岛历史上的木帆船(复原图)。 郭萃 翻拍

烈楼是开琼第一港,是开启海南文明的古港口。从徐闻渡海,烈楼港最近。正德《琼台志》记载:“烈楼港,在县西北三十里烈楼都。水自五原铺下田涧流出成溪,至此与潮会成港。按《雷志》:徐闻那黄渡开帆,小午至琼山烈楼,乃汉军渡海楼船布列之处。”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发站,汉王朝曾派黄门译使从徐闻、合浦登船出发,到东南亚和南亚各国进行外交活动和经济文化交流。《汉书》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又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明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由此可见当年的兴盛。

汉平帝元始年间,皇权旁落,王莽窃取大权,他“厚遣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古籍录下了我国边境徐闻、合浦等港口海外贸易的最早历史。

东汉初年,刘秀称帝,改元“建武”,东征西伐,最终扫灭了公孙述的割据。当年,西域陆路交通阻塞,所以我国与大秦、波斯的贸易主要靠海上运输。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王安敦来贡,即走经徐闻、合浦、九真、日南出海,以通波斯的水路。

进入唐朝,《元和郡县志》有记:“雷州徐闻县,本汉旧县……汉置左右候官,在徐闻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时人谚语“欲拔贫,诣徐闻”,说的意思是“想脱贫,到徐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年徐闻港贸易获利的历史事实。

“天涯更复有天涯”

雷琼海路交通要津

西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徐闻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大汉王朝的前期,奖励农耕,减免赋税,休养生息,经过五六十年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好恢复。汉明帝时(58年—75年),社会安定,百姓殷富。

汉武帝开疆拓土,开创海外贸易,国内不设关卡,商业通行无阻。那时,宫廷的直属黄门译长经常率应募的船员,带着黄金和丝织物,从徐闻或合浦上船,出海远航,与海外各国进行官方的外交活动和商业贸易,交换明珠、宝石及其它奇石异物,满足宫廷需求。

东汉后期,宫廷政治派系互相角逐,地方官吏和豪强集团的斗争日益加剧,经历了一场大混战,最后形成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割据局面。政治的动荡使经济的大衰退,直接影响了对外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商业贸易的实施。三国时交趾数次反叛,使徐闻、合浦至东南亚各国的航路受到严重阻碍,以致繁荣的贸易中转港受到严重影响。

自秦通五岭后,珠江三角洲日渐开发,广州已成为西江、北江、东江的三江货物集散地,更由于梅岭孔道的畅通,使广东与中原的联系和商业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晋代以后,广州港逐渐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加上航海技术进步,船舶吨位增加,抗风能力加强,航行里程缩短,广州港就逐渐成为我国交通海外诸国的主要港口。

《新唐书》记载:唐贞观年间(785——805),宰相贾耽记述了从广州出发到印度洋的交通中一条最重要的航路“广州通海夷道”。这条航线是中国联结东南亚、东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重要枢纽,成为“阿拉伯商人荟萃之地”,形成“万舶争先”的盛景。

成书于8世纪末的《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录了商人利用中国制造的海船从广州启航,穿过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南部,又沿印度南部海岸西上,再沿海岸线西行至波斯湾的尽头,全程航行的时间大大缩短,只需几十天。

因此,我国商船航行到今印度“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汉书·地理志》)的悲惨记载成为陈迹。

远洋航路的历史改变,徐闻不再成为中转港。但是,这条航路大部分航船往返于海南岛,或乘东北季风从海南东部经七洲洋直下南中国海,仍然担负局部外贸业务。当年,大批贬官南渡,徐闻港口成了他们泣血呼号“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的绝唱。

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十一日,苏东坡踏上从徐闻开往海口的船只。他心潮起伏,南望连山,若隐若现,杳杳一发,令人“眩栗丧魂”。可是,返回之日,天高云淡,海燕矢飞,海鸥低回,他伫立船头,坦然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章。

元代,诗人范梈迁官海南海北廉访司照磨,他《登杳磊驿楼自此渡海》,慨叹自己半生飘泊,如今更迁徙至天涯海角极其僻远的地方:“半生长以客为家,罢直初来瀚海查。始信人间行不尽,天涯更复有天涯。”与苏东坡相比,他的心绪非常悲沉。

“南海波平,中华一统”

海北海南 血脉相连

海北海南,一衣带水,徐闻海口,血脉相连;地理相近,语言相似,风俗相类。起初,世居郊区,住海滨沙洲者,自称“疍家人”,即原先生活在海北的海上渔民。直到海南建省前,海北海南基本上属同一行政管理区域。元至元年间(1264—1294),先后设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和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其治所就在当今广东省雷州市。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海北海南道并入广东行省。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分巡雷琼兵备道,属广东省提刑按察司分司机构,治所在琼州府,辖雷琼二府,辖境包括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光绪年间(1875—1908),雷琼道尚存;也就是说,海北海南密不可分。

“海北”有伏波祠,当地人称为雷州伏波祠,也叫徐闻伏波祠。该祠始创于东汉,现在是雷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供奉“两伏波将军”,即西汉邳离侯路博德和东汉新息侯马援。经历了近两千年风风雨雨,先后经过十几个朝代的修葺,至今仍在。


海口长流镇伏波庙。 清风 摄

海口的海甸岛、新埠岛也有伏波祠,不过村民习惯称之为海北伏波祠。调查表明,并非伏波庙如此,位于海甸岛、新埠岛的关帝庙,当地村民也称为“海北庙”。还有,海口白沙坊山旺村伏波庙也称“海北庙”,因为立庙之人来自海北,他们带有浓浓的乡情,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了解海南移民的史实及其文化信仰,对于增加海北海南相互了解,相互融洽,推进合作,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以推断,所建之庙宇及设立庙宇之人,与海北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或是该庙系海北搬迁而来,或是建庙之人乃海北移民及其后裔,为不忘原籍,不忘祖庙,便习惯上仍以“海北”来相称。

史书记载,宋苏东坡被贬昌化军,路经雷州。按时人所示:“南北之济者,以伏波为指南。”苏东坡入乡随俗,拈香参拜,神色甚恭。也许是心诚则灵,果然“往返顺风”。苏东坡感慨系之,感激不尽。为答“神贶”,苏东坡为该祠题写了《伏波将军庙碑记》。

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今越南境内)姐妹征侧、征贰反叛,占据了九真、日南及合浦等郡65城。光武帝刘秀封命马援为“伏波将军”,讨伐交趾。汉军到达徐闻,马援兵至琼州海峡西海岸马流村,曾立石柱以测海潮,教人济渡。当年,天气酷炎热,瘴气毒人雾弥漫,形势险恶。志书记载,“上露下潦,飞坠水”“刊道千里,长驱苦战”。

海北伏波祠有不少文物,有“南海波平,中华一统”的题匾,祠堂西北角有“马跑泉”。相传,马援将军曾驻兵于此,军马以蹄掘地得泉,故名“马跑泉”。有意思的是,海南岛儋州也有白马井,得名的传说与“马跑泉”类似,也有白马用蹄刨沙涌出清泉之说。


儋州白马井镇伏波庙。 清风 摄

看来,不管海南还是海北,人们所奉祀敬仰的都是有益于国家、民族的英雄,这应当是伏波庙分布于海南、海北的真正原因。

徐闻港的历史变迁

疍家故园变身客滚运输港口

海北是海南新埠、海甸居民祖先早前的家园。他们原先是“疍家人”,从海北的徐闻浮海而来,一叶小舟一张小网就是他们的全部家产。他们来到“外沙”,看到周边的海岸绵延,海域辽阔,鱼跳虾跃,是一处很好的渔场,而对面的白沙商港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

以船为家,以海为活,以鱼为食,“外沙人”世世代代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眼前这片大海。在海边出生,在海上成长,大海是渔民的摇篮;飓风怒潮肆虐,大海就成了令人恐怖的坟场。疍民的到来,使“外沙”出现了渔民茅舍,夜晚的渔火成了港湾的生活景致。


徐闻海边渔舟唱晚美景。 郑林 摄

2200多年过去,徐闻港默默见证着古往今来海北居民与贬官谪客往返海南,见证他们抒发内心的喜乐与悲哀。徐闻港在岁月流逝中等待,终于等来了激情澎湃的新世纪、新时代,见证了徐闻人民立功受奖的喜讯,见证徐闻港历史性变迁,焕发出青春活力。

灯楼角,旧称尾角,位于徐闻城西南海滨。徐闻盐场灯楼工区的东南处三面环海,有一角状沙滩延伸入海。该角与海南岛临高角对峙,海峡宽12海里,为海上交通要冲。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此地建造灯塔,因而得名灯楼角。

2004年12月,粤海铁路正式通车,结束了海南岛火车不出岛的历史。粤海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跨越海峡的铁路通道,也是进出海南的第一条钢铁动脉。它北起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穿越雷州半岛,跨过琼州海峡,到达海口,然后穿越海南岛直至南端的三亚。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地处海南、广东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海南岛与大陆海上物流、人流的海道要津。这条交通大动脉迎来历史性时刻——广东省湛江市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真正实现了公路、水路、铁路、城市公交之间的无缝对接。

徐闻港建成,成为国际一流的、功能最全的、具有示范性的新一代客滚运输港口,进一步提高客货滚装运输效率与服务质量,为过往海峡的车辆、旅客提供安全、优质、环保、快捷的服务,对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海南海北港口码头演变一览图

两汉魏晋南北朝

海南:烈楼港

海北:讨网港

隋唐两宋

海南:白沙津(白沙港、神应港)

海北:杳磊渡 (后更名杏磊渡)

元明清

海南:海口港、天尾港

海北:海安港(那黄港)

清末迄今

海南:秀英港、新港、新海港(原天尾港)

海北:海安港、徐闻港

整理:陈耿制图:陈海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