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橹梧林氏 江东阀阅世家
2019-07-01 16:31 来源: 海南日报 编辑: 莫中圆 【字体:   打印

千年橹梧林氏 江东阀阅世家


橹梧村林家宅院斑驳的外墙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海口市南渡江东岸的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委会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村落——橹梧村,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据《琼州府志》和林氏谱牒记载,1000多年前,唐代福建福清人林裕乾宁年间(894-898)“赐进士及第”后,于光化二年(899年),奉敕渡琼,上任琼山知县,夫人陈氏和儿子林堂随行。

林裕政绩突出,不久后被擢升为琼州同知,是一州长官的副手。林裕是迄今为止,有资料可考的第一位迁琼的林姓人士。有关林裕的行状,史志中的记载少之又少,族谱里的文字也不多,不过提及他得到晋升是因为“理事廉明。”

从府城到江东

938年,风雨飘摇的南唐时期,林裕卒于任上,葬在府城西关,即今天的迈瀛村边,美舍河畔,仙人洞旁。由于当时中原变故颇多,林裕的妻儿无法重返福建故里,便在府城定居下来。林堂生其子林辨,林辨生五子思范、思筠、思筵、思篇和思勤。林裕的曾孙五人,花开五朵,开枝散叶,后代逐渐散居琼北五地,其中长房在今海口市南渡江东岸的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委会橹梧村。


道光四年(1824年)《林氏家乘》中唐末渡琼始祖林裕后人世系图。

千百年来,橹梧村林氏诗书传家,在史书、方志中都能看到这一阀阅世家精英人物的足迹,尤其是元、明两代,橹梧林氏一些可圈可点的读书人,通过荐举或科举方式进入仕途,服务家国与民众。


现存一排三进的橹梧村林家老宅左右厢房已经基本倒塌。


橹梧村林家老宅古旧的石柱础和实木柱。

据族谱记载和后人讲述,林思范的后代开始在府城建有自己的房屋,由于兄弟分家且原有的房屋毁坏,府城的房屋不再住人,于是,林裕的六世孙、林思范的其中两位孙子守程、守嵩兄弟便迁居南渡江东岸的橹梧村,现存的前后三进祖屋所在地,据族谱记载就是由林思范亲自选定的。老屋坐北朝南,历经多次修缮,石柱础、石凳等物件尚存,祖屋的文物价值有待考证。

元代祖孙府学教授

由于橹梧村历史悠久,年代古老,一直被附近的村民称为“大古村”。而橹梧村林氏在元、明两代,确实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元代中期,海南的汉人逐渐有人参加科举考试,或接受荐举而出仕。

林裕的十五世孙,即林思范的十二世孙林君用,便是林家在元代的第一个“举人”,康熙《琼州府志》称其以“荐辟”的身份出任“郡学教授”。

后世各种《琼山县志》对林君用的记录也只是廖廖数字,道光四年(1824年)续修的“十德堂”《林氏家乘》称其又名林甘棠,是一位“明经”被荐举为“教授”,相关文字也不多。

无独有偶。林君用的孙子林友仁,后来也被荐举为教授,并升为琼州知事(族谱记为“同知”,疑为误记)。乾隆《琼州府志》对其评价甚高:“林友仁,郡知事,材干贤能,有隐德。”这是族谱里都没有的誉美之词。

“隐德”意为“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晋书·王湛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元代的这两位“举人”的名讳、事迹都被府志和县志记载,成为海南的历史名人,是橹梧林氏的骄傲。

元代林家还有一位年轻寡妇的事迹被《方與志》和《琼台志》所辑录:“李氏,琼山人,教授林君用子妇、友仁之母。年二十五,寡。泰定中,海北宪副阿剌公嘉其节,闻于省部,表其门。宪副杨伯徵有诗云:‘丹心已化望夫石,血指犹存织女机。’”

明代兄弟先后中举

进入科举“旺季”的明代,橹梧村林氏先后诞生了3位举人,其中两位是堂兄弟,一人还考中进士。

洪武十七年(1384年)甲子科广东乡试,林裕的十八世孙林谦考中举人。“林谦,君用之后,徽州教授,国子学正。”(民国《琼山县志》)能在文教发达的徽州当府学教授,后来又升为国子监学正,林谦的实力自不待言。

明朝后期,林裕的两位二十二世孙林震、林捷春,先后中举,一时间又在乡闾传为美谈。

万历四年(1576年),林震在丙子科乡试中中举;10年后,林震第四次进京参加会试,考中丙戌科进士,登唐文献榜第239名,琼州府奉旨在府城城隍庙左边为他建造了“进士坊”。

按《林氏家乘》,林震先后在南京户部、吏部任职,一路升迁,后来出京任广西布政使司参议、四川按察使司副使……检索《明实录》,可以找到两条相关记录---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升南京吏部郎中林震为广东右参议……”;万历二十四(1596年)年十月,“升广西参议林震四川副使,分巡川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林震的堂弟林捷春也考中了举人,且是“经魁”(明代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之法,每经各取一名为首,是为经魁),被授任江苏镇江府教授,后升任为同知。

以橹梧为出发点,林裕长房曾孙林思范的后人,此后又迁居岛内各地,目前统计的村庄已有125个,约8万多人。橹梧村附近的蓝美村,晚清时期,那里诞生了赫赫有名的武将、台湾镇总兵林宜华(林裕三十世孙),以及琼台书院的最后一任掌教、举人的林之椿。


橹梧林氏:

革命洪流见忠勇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宣统元年(1909年),是年,民主斗士林树财率村中多位青年加入林文英在海口成立的同盟会琼崖支会。”翻阅海南省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编著的《仲恺村史》一书,可知当地橹梧、罗陈二村的革命斗争史始于110年前。作为林裕三十二世孙的林树财,1915年参加讨袁护国军起义,在攻占崖城、三亚等地的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8岁,陈侠农为他题写了“讨袁志士”的挽词。

包括林树财胞弟林树发、林树茂和儿子林鸿益、林鸿武在内的一众橹梧林氏儿郎,都在那个年代投身和支持革命事业,有人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难以一一陈述。橹梧村林氏为海南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26年4月,时任海口市郊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的冯白驹来到橹梧、罗陈开展农民运动,并以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亲密战友、国民党进步人士、共产党挚友廖仲恺(1877-1925)的名字,将两个村的农民协会命名为“海口市郊第二区仲恺乡农民协会”,并亲手书写,于月底宣告正式成立,仲恺村由此而得名。那段时间,冯白驹长住在农协委员兼农民赤卫队队长林鸿发的祖宅里,并负责冯白驹的保卫工作。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对琼崖当局实施四二二反革命大屠杀时,林鸿发等人与冯白驹将农民协会的会旗藏在关圣庙雕像的神龛下,其他人假扮给关公上香的群众,对着雕像跪拜一番,瞒过了敌人。次日,林鸿发和几位农民一起,佯装清明节扫墓,将冯白驹护送回云龙长泰村。此后,国民党反动派三番四次来村中追查这面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郭秉余因为这面红旗,被敌人抓去坐牢,险些牺牲。林鸿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面红旗直到解放。

此后,林鸿发又以鱼货商人的身份,以需要枪支确保安全为由,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手枪和子弹,支持中共琼山县委开展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林鸿发还将自家的渔船交给党组织使用,渔船乘夜间出海之机,前往湛江西营(法租界),运回大批物资转交抗日部队。林鸿发还组织林家子弟多次在夜晚到湛江西霞运送物资。有一次运送物资返程中,法租界日寇的炮艇击中了渔船,林树茂、林鸿芬等林家子弟跳水抱着木板脱险,但船老大林树祯被炮击中光荣牺牲。

在海南坚持23年红旗不倒的斗争中,林家子弟尤其是林鸿发长期捐款、捐粮,支持革命,直至解放。

1950年8月,林鸿发亲自把这面红旗交给海南区党委。11月,会旗由冯白驹亲自送往北京,这面红旗一直存展于中央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海南省唯一存展于该馆的珍贵文物。

1951年,冯白驹将两村的小学亲笔题名为“仲恺小学校”,琼山县人民政府把罗陈、橹梧两村统一命名为“仲恺里”,评为“仲恺革命老区”。

林鸿发的孙子林芳清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祖父一直享有“革命老屋主”的光荣称号,并作为海南20名著名革命老区代表之一,受邀出席海南行政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共商海南发展大计。此后,海南区党委指派陈克攻同志到仲恺村,住在林鸿发家里3个月,采写冯白驹与仲恺村的革命历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