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归档专题 > 辉煌30年 > 巨变30年
海垦:突破“壁垒”海天阔 再立潮头风起时
    发布时间:2018-04-18

实现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职能属地化,基本完成农垦行政体制改革——

海垦:突破“壁垒”海天阔 再立潮头风起时

  近年来,海南农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军旅游、商贸物流、农产品深加工、金融等领域,实施“八八战略”。图为灯火辉煌的省重点项目海垦广场,已成为海口海秀—金牛湖片区新地标。 本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桂林洋国家农业热带农业公园农业梦工厂外景。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南农垦南田农场职工在好汉坡劳动的场景。

  当年的好汉坡,如今已建起了海垦神泉集团好汉坡国际度假酒店等多家酒店。

  海胶集团与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的自动割胶机实验成功,操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割胶作业。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陈望 摄

  ■ 本报记者 李关平

  4月15日清晨,位于海口市的海南农垦红明农场公司(原红明农场)19队的一片荔枝林里,61岁的陈会华和妻子正在打理荔枝园。“今年荔枝又丰收,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啊——”陈会华笑着对海南日报记者说。不远处,陈会华家的“荔枝楼”格外显眼。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陈会华告诉记者,20年前,红明农场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荔枝产业,发动职工种植荔枝;10年前,农场开始打品牌,并逐步叫响“红明红”荔枝品牌,带动广大职工们发家致富。

  翻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历史,作为全国第三大垦区——海南农垦的改革与发展,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海南农垦突破“壁垒”经历浴火重生和沧桑巨变。每一个农场的变化、每一个职工生活和命运的变迁,也无不映射着特区发展的时代背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农垦按照中央3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我省出台《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瞄准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新一轮农垦改革破局开路,实现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职能属地化,基本完成农垦行政体制改革,为全国农垦改革提供“海南经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海南农垦正在扬帆起航、逐浪前行。

  体制之变

  转企改制走向市场

  建立于1952年的海南农垦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在稳定国家天然橡胶战略物资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海南农垦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严、分配不公、产业不大、人才不强等问题没有破解,严重制约了发展。

  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正式将海垦下放给海南省全面管理,并明确了“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和“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总体目标,下达了海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员令。

  3年后即2011年,知名财经专家吴晓波曾到海南调研海南农垦改制。他认为“仅用3年时间,海南农垦改革成效出人意料。但它还是一盘尚未下完的棋。”

  果然,“棋”还在下。2015年,中央1号和33号文件相继明确新时期农垦改革方向并作出具体部署。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向农垦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动刀”,得到了中央相关负责人和部委的肯定。

  经过近两年的改革,海南农垦全面农场转企改制和垦区集团化改革,为全国农垦改革提供“海南经验”。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海垦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思涛表示,改革后,海南农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农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农场和职工之间、经营管理层与农场公司之间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彻底去行政化,建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

  身为海南最大的农业国企,海垦控股集团正在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集团内部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进一步向改革要活力。

  观念之变

  到市场中打拼自我“造血”

  近日,家住海口金牛湖片区的居民发现,原来闲置多年的农垦机械厂最近有了变化,围墙被推倒,搁置多年的海南农垦宏达项目动起来了。

  海垦实业集团董事长郭仁丰告诉记者,新一轮农垦改革后,企业发展的急迫感、危机感更强了。项目遇到困难后想的不是等着、候着,而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让项目尽快上马。时间就是金钱、效益。

  据了解,海垦实业集团由海垦涉及旅游地产的8家企业和25家投资公司等“小、散、弱”企业重组而成,改制后所有员工一律打破行政级别、打破论资排辈。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管理人员由245人压缩为87人,107辆公车减至26辆,每年仅管理成本就节约1500万元以上。

  角色的变化,带来观念的转变。“以前的处长、科长,如今都成了企业员工,能上也能下,凭的是业绩,拼的也是业绩。”海垦红明农场公司董事长王波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转企改制后,农场变企业,社会职能归地方管理,甩开了包袱轻装上阵,但是压力也前所未有的大,不再“等靠要”输血,而是要有“市场经济思维”,到市场中打拼,实现自我造血。

  在市场经济中“游泳”,海南农垦有了更多的市场思维。2017年9月,海垦控股集团首次召开海垦品牌发布会,统一推介一系列海垦品牌,同时宣布将加速品牌建设过程,打造海南农垦母品牌和著名子品牌“1+N”的品牌发展模式,打通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壁垒,让海南农垦产品在市场中有更高的知名度。

  发展质量之变

  优化供给向高质量发展

  4月13日,位于儋州市的原海垦蓝洋农场的土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海垦旅游集团倾力打造的温泉公园、莲花山风景区、高尔夫温泉运动养生小镇、现代农业庄园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泡温泉,去儋州蓝洋。”多年前,蓝洋温泉以其独特的氡热泉自然条件,一度走红吸引国内外游客。但是近年来,蓝洋温泉项目模式单一,基础设施日趋老化,后续缺乏资金投入开发,旅游业逐渐式微。游客甚至调侃:“快20年了,这里还是泡温泉+吃温泉蛋”。

  新一轮农垦改革,恰逢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至关重要。

  当前,海南农垦正在调整种植结构,改变“一胶独大”的现状,除了天然橡胶核心区外,其他土地种芒果、胡椒、蜜柚、山柚油、荔枝等优质农产品,提高非胶产业比例,打造农业品牌,优化产品供给,促进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同时,优化产业结构。进军旅游、商贸物流、高新科技、农产品深加工、金融等领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破解质量问题,关键在“立”新,也就是赋予经济发展新动能。海南农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军旅游、商贸物流、高新科技、农产品深加工、金融等领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今年春节前,着力打造国家级热带农业示范区、热带农业休闲旅游体验区、农垦改革试验区和热带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1期开始迎客;近日,投资87.7亿元的“海南农垦科技城”项目在海口市白水塘区域开工,将集大型科技、旅游、农业、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体育、商业、住宅于一体。

  与此同时,海南农垦还积极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海垦控股集团完成了对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天然橡胶加工贸易企业KM公司45%股权以及新加坡ART橡胶贸易公司62.5%股权的收购,有力提升了海南农垦在国际天然橡胶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今年2月初,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海垦控股集团携手合作,共同在柬埔寨、老挝开拓市场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正值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刚刚结束的博鳌会议释放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海南农垦,必然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海垦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业侨认为。

  民生之变

  群众生活更舒心了

  4月10日晚,八一总场公司广场前,男女老少跳舞唱歌,一派欢乐的场景。职工颜飞告诉记者,农垦加大民生投入,明湖广场公园、龙池游泳池、民新小区、民乐小区等一批民生工程相继建成,职工们生活更加舒心了。

  近年来,海垦控股集团工会结合垦区特色,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的生活。比如,举办“送琼剧下基层”演出活动,举办困难职工子女蒲公英夏令营活动,聘请专家教授深入各基层单位举办“好家风·好家训”等专题巡回讲座等。特别是建设“职工书屋”,是一项惠及广大职工文化利益的民生工程。目前垦区已有39家基层单位创办职工书屋。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农垦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正是改革的动力所在。

  “2018年底前,实现垦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海垦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邢帆介绍,这是海垦控股集团2017年初印发《海南农垦脱贫攻坚两年行动方案》中立下的“军令状”。该方案出台后,海垦控股集团采取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贫、科学化脱贫的方法,建立包户机制、产业帮扶机制,挖穷根、摘穷帽。截至今年3月,海南农垦已有2618户9706人脱贫。

  通过新一轮农垦改革,海垦控股集团还通过农场农业用地的规范管理,调整出来11.07万亩的农业用地,优先用于安置大约1.75万名无地少地困难职工以及并场队职工居民作为生活保障田,获得了职工们的拥护和好评;垦区社会职能属地化管理后,各地政府设“居”集中管理垦区社会事务,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了。

  杨思涛表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农垦必须奋勇当前,为海南改革开放、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贡献“农垦经验”。

  (本报海口4月17日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