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的《姜氏族谱》封面。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祖籍澄迈的姜唐佐,曾问学于苏东坡,后来乡试中举,成为海南科举史上的第一位举人(一说他后来也考中了进士)。姜唐佐之所以能考中举人,与苏轼的点拨自然有关,也离不开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尤其是尊师重教的家训。翻阅澄迈县老城镇国社村族老珍藏的《姜氏族谱》,发现其中的“家训垂劝”规条在今天看来,仍颇具现实意义。
姜氏的“家训垂劝”写道:“我族自元熹祖入籍澄迈儒姜,初不过一人之身耳,以一人之身递传而分之,不啻以百计身也,以百计身则心亦以百计矣,是故族属支派之多,其制行端方,敬顺不怠,而求合于道者,代不乏人。”
可以想见,随着姜氏子孙不断繁衍,人口逐渐多了起来,人多却心齐,且符合道德伦理,每一代都不乏其人。但是,姜家也出过一些不肖子孙。“然贪得暴戾,肆悖不修而与道乘者,间亦有之。夫贪得暴戾者,岂其天性使然?抑亦无所以维系其心?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故浪荡以破其家,忤逆以肆其性,犯上作乱,罔所不至,上之人从而法究之,刑戮之,宁不为吾族羞乎?”
族中个别子弟贪婪暴戾,挥霍败家,违法犯上,成为家族的耻辱,是天性所致,还是缺乏道德约束造成的呢?可见“父兄之教”的重要性,这也是制订“家训垂劝”的必要性。
于是,便有了“劝孝”“劝慈”“劝友”“劝恭”等4条姜氏家训。
“劝孝”一节,“念子身所自来,报亲恩而罔极。”想到自己身体的由来,父母的恩情是怎么都无法全报的。因此,无论为父母双亲做什么来尽孝道,都是理所当然的。而“甚或同生而爱异,当思自取之由;虽继续亦母仪,尤宜曲尽其道。”如果父母偏爱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那就要思考是不是个人原因所致了;至于自己的继母,也要像对亲生母亲那样待她,尽人子之道。
“劝慈”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原则:“苟溺爱等于禽犊,将酿恶其鸱枭。”父母溺爱孩子只会毁了孩子,因此要“首戒奢华”“严防浮肆”,才能“逸欲端绝,言必诚实,行必笃厚”。孩子长大后,“训诲必延良师,毋惜脩脯之费;婚娶须求佳偶,岂图财帛之丰?”子女读书要请良师,不要心疼教育经费;婚娶的时候,要为他们寻找品行端正的佳偶,不能贪图彩礼的丰厚。
“劝友”要求族众要善待自家的兄弟姐妹,尤其是长子要有父亲一样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以父道为兄职,则训诲自所必诚;抚弱弟如己儿,则财产自所不计。”
“劝恭”说的是宗族内部成员相处时的规范:“凡事必须请命,出言务期逊卑,虽贤智万不敢相先,况庸愚尤亟需受教。”家族之中,尊卑有序,年轻人遇事要向长辈请教,说话语气要谦逊;哪怕是自己很聪明也不要僭越,愚钝的就更加要有迫切的受教之心。
族人之间发生摩擦和冲突怎么办呢?“是非之辨,揆理尤贵原情;嫌隙之萌,能忍不如能化。不藏怒,不宿怨,和气聚于门庭;毋犯齿,毋犯尊,风化推之宗族。”辨明是非,讲情比说理可贵;矛盾萌发,强忍不如化解;不积蓄怒气和怨气,门庭就会一团和气;不发生口角,不冒犯尊长,整个宗族就会和谐。这样的处事原则,推及今天的家庭和社会,恐怕也是行得通的。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