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自然基础、历史、人口文化素质和资金投入的差异,生产要素向东部地区的集聚有增无减,中西部地区先进生产力因素发展缓慢,造成了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这种差距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会继续存在,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目前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能简单地为了缩小差距而缩小差距,而是要在不牺牲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遏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所指的东部地区包括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以下简称东部)。中部地区包括五指山、定安、屯昌、、琼中、保亭、白沙(以下简称中部)。西部地区包括儋州、洋浦、东方、澄迈县、临高、乐东、昌江(以下简称西部)。本文以2000和2005年为基期,以2010年快报数据为报告期,从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剖析了影响我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内在因素。
一、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在“十五”、“十一五”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导引下,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良好态势,尽管相对差距矛盾有所缓解,但区域非均衡发展格局在继续强化,总量差距以及增长质量的差距仍在扩大。
(一)人均GDP差距。
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最能恰当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异。从2000年到2010年各区域人均GDP水平看,各区域人均GDP绝对额均逐年增加,但区域之间的人均GDP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反映出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发展基础的差距。2010年人均GDP最高的东部比最低的中部之间差距,由2000年的2.15倍扩大到3.15倍,极差由4586元扩大到19322元,。从人均GDP发展过程来看,2000年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差距较小,标准差σ为2023元。到2005年,东部人均GDP和中西部距离越拉越大,是中部的2.56倍和西部的1.17倍,地区间的标准差σ为3543元。与此同时,两极分化逐年明显,2009年人均GDP地区间的标准差σ是5786元,极差为14170元。2010年标准差σ达到7902元,极差为19322元。 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最高,中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人均GDP不到东部的三分之一 ,地区之间人均GDP的差距扩大更甚。(详见表1)
表1 2000、2005与2010年人均GDP(元)
|
2000年 |
2005年 |
2009 |
2010年 |
东部地区 |
8591 |
14156 |
23442 |
28305 |
中部地区 |
4005 |
5527 |
9272 |
8983 |
西部地区 |
5670 |
9032 |
16641 |
19641 |
标准差σ |
2023 |
3543 |
5786 |
7902 |
(二)投资差距。
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区域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扩大再生产、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当前我省经济以投资拉动为主,2010年各地区的投资额(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下同)增长强劲,全省14个市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0%以上,但投资额在各区域分布差异过大。2010年人均投资额最高的东部地区为22417元,是中部地区的4.4倍,西部地区的 2.7倍,地区间的标准差σ为9601元。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中部地区的3.41倍,是西部地区的1.88倍, 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极差是2358元,标准差σ为979元。2005年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极差是4841元,标准差σ为2020元,地区间的差距逐渐扩大。2009年人均投资额最高的东部地区为17168元,是中部地区的5倍,西部地区的2.8 倍,标准差σ为6727元。东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这种资金集中投资于东部地区,使得东部地区在各方面的经济指标上均远超其它地区,势必影响并将拉大各区域的经济差距。(详见表2)
表2 2000、2005、2010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
|
2000年 |
2005年 |
2009 |
2010年 |
东部地区 |
3335 |
5887 |
17168 |
22417 |
中部地区 |
977 |
1046 |
3400 |
5106 |
西部地区 |
1774 |
4349 |
6104 |
8372 |
标准差σ |
979 |
2020 |
6727 |
9601 |
(三)财政收入差异显著。
地方财政收入是政府汲取财政资源的能力与支撑地方发展经济的基础,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反映地方财政资源的人均水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地方财力的不均衡呈现互为因果的关系。2010年我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1.06亿元,增长52.1%,但各地区分布不均衡,差别较大。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024元,中部地区794元,西部地区1249元。东部地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中部地区的3.8倍,西部地区的2.4倍,区域财政实力差异显著。2000年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比例是1.8∶1,极差是186元,地区间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标准差σ为84,地区间差距不明显。2005年比例是5∶1,极差是626元,地区间标准差σ为257元。2010年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比例是3.8∶1,极差是2230,地区间的标准差σ为1171元,地区财政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详见表3)
表3 2000、2005和2009年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
|
2000 |
2005 |
2009 |
2010 |
东部地区 |
420 |
783 |
1988 |
3024 |
中部地区 |
234 |
157 |
457 |
794 |
西部地区 |
250 |
406 |
803 |
1249 |
标准差σ |
84 |
257 |
656 |
1171 |
(四)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不平衡的问题仍很突出。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最直接的反映是居民收入的差距。本文选取东部的海口、西部的东方和中部的琼中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比较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的差距,2005到2009年海口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东方、琼中的比例由1.45:1.08:1到1.52∶ 1.22∶1,海口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琼中县的差距由3004元扩大到5229元。(详见表4)
表4 2005—2009年各区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全省 |
8449 |
9395 |
10997 |
12608 |
13751 |
海口 |
9740 |
10712 |
12289 |
14150 |
15237 |
东方 |
7289 |
8013 |
9300 |
10940 |
12210 |
琼中 |
6735 |
7171 |
8366 |
9223 |
10008 |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看,中部处于劣势。尽管从总体上看,海南省农民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仍很突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9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5209元和4522元,中部平均值是33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区间的标准差σ由2001年的419元上升到2009年的770元。2001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1633元,比最高的东部地区少1015元,仅相当东部地区的62%,相当全省水平的64%。2005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02元,比东部地区少1371元,仅相当东部地区的57.7%,相当全省水平的73.4%。2009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44元,比北部地区少2299元,仅相当北部地区的59.3%,相当全省水平的70.5%。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和其它地区差距显著,明显处于劣势(详见表5)。
表5 2001、2005和2010年各区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元)
|
2001 |
2005 |
2009 |
东部地区 |
2648 |
3305 |
5209 |
中部地区 |
1633 |
2102 |
3344 |
西部地区 |
2267 |
2946 |
4522 |
标准差σ |
419 |
504 |
770 |
从城乡对比看,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海南虽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增收措施,但由于两者基数悬殊,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差距在拉大。2009年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1,比去年同期增加1143元,增长9.1%。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4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54元,增长8.1%。2009年海南省城镇居民收入是同期农民收入的2.9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1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从2.7∶1、2.8∶1扩大到2.9∶1。按照国际经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7倍为安全,2倍为基本安全,2.5倍有风险,3倍有重大风险,3.5倍及以上出现社会稳定危机。从历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看,多年来海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处在有风险等级,逐渐向有重大风险等级发展,应值得关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息息相关,据统计年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部比例指标显示,农村消费总额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从另一方面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详见表5)。
表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部比例(%)
|
2000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城市 |
74.41 |
78.55 |
79.01 |
79.31 |
79.50 |
79.51 |
乡村 |
25.59 |
21.45 |
20.99 |
20.69 |
20.50 |
20.49 |
(五)地方财政投入过少,地区科技差异较大。
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8家,其中有开展科技活动工业企业46家。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4112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7.27亿元,其中企业资金6.41亿元,占经费筹集总额的98.64%,政府资金0.1亿元,政府投入资金仅占经费筹集总额的1.36%,企业科技创新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很弱。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716165千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24个,科技活动项目313项,项目经费671559千元,专利申请数157件,发明专利43件。
从企业科技投入方面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科技经费筹集额最大的东部,其值为42675.2万元,最小的中部为558.2万元,两者之比为76.45,极差为42117万元,东、西、中部比例为76∶5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东部和西部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也远多于中部,东、西、中部比例为81∶71∶1。
从企业科技社会资源的指标看,东部地区有科技活动工业企业数34家,有研发活动工业企业数占全省的15家。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工业企业个数的比例,东、西、中分别为74%、4%、22%。有研发活动工业企业个数的比例,东、西、中分别为75%、20%、5%。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东、西、中部科技项目数分别占全省的59%、38%、3%, 项目经费比例为80∶63∶1。
从企业科技产出的指标看。2008年东部地区专利申请数为133件,发明专利27,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表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综合表(万元)
|
全省 |
东部 |
西部 |
中部 | |
有科技活动工业企业(个) |
46 |
34 |
10 |
2 | |
有研发活动工业企业(个) |
20 |
15 |
4 |
1 | |
科技活动人员(人) |
4112 |
1669 |
2363 |
80 | |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 |
72666.4 |
42675.2 |
29433.0 |
558.2 | |
|
企业资金 |
64054.3 |
41535.5 |
22083.6 |
435.2 |
|
政府资金 |
989.7 |
819.7 |
57 |
113 |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
71616.5 |
37858.1 |
33290.2 |
468.2 | |
企业办科技机构数(个) |
24 |
12 |
9 |
3 | |
科技项目数(项) |
313 |
186 |
120 |
7 | |
项目经费 |
67155.9 |
37322 |
29365.7 |
468.2 | |
专利申请数(件) |
157 |
133 |
18 |
6 | |
发明专利(件) |
43 |
27 |
15 |
1 |
(六)海南高级技术人才少,学历层次底, 分布不合理。
人才是社会中能将知识和才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创造价值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员总称。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普遍提高,那么该地区的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会相对较高,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其劳动效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也较高。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除农业外):2008年海南省高级职称少,学历层次底,具有高级职称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的比例分别仅为2.06%和14.3%。2008年全省法人单位就业人数1162150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13987人,占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1.2%;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52275人,占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13.1%;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3987人,占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2.06%。具有中级技术职称83014人, 占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7.14%。具有高级技师4064人。
人才的分布,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随着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人才逐渐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海南人才空间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差异,目前涌向发达地区的人才有增无减,甚至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而落后的中部地区因人才难引和人才难留出现望“才”兴叹现象。海口成为全省人才集聚的重点区域,拥有全省近45.45%的中专以上学历人才和45.2%中级技工以上人才,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地区人才匮乏。从技术人才看,东部占全省66%、西部占全省24%, 中部占全省10%;从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才看,东部占全省67.83%、西部占全省23.87%, 中部占全省8.3%。(详见表8)
表8 2008年区域法人单位技术人才表(人)
项 目 |
全省 |
东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合计 |
306961 |
203124 |
73849 |
29988 |
高级技术职称 |
23987 |
17769 |
5039 |
1179 |
中级技术职称 |
83014 |
54775 |
20503 |
7736 |
初级技术职称 |
126823 |
80189 |
31923 |
14711 |
高级技师 |
4139 |
2336 |
1549 |
254 |
技师 |
9391 |
5781 |
2504 |
1106 |
高级工 |
21184 |
14403 |
5219 |
1562 |
中级工 |
38423 |
27871 |
7112 |
3440 |
在学历人才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最高,具有研究生以上以及大学本科高学历人才均超过78%以上,大专人才占69%,中专学历人才占65%。东部地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是西部的5倍、中部的30倍。东部地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才是西部的5倍、中部的14倍(见表9)。其中海口市占全省比重最高,具有研究生以上以及大学本科高学历人才均超过60%以上,大专人才占47%,中专学历人才占38%,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海南人才的地带性差异和人才集聚对海南经济发展弊大于利,需要加强政策引导。
表9 按区域法人单位学历人才(人)
项 目 |
合计 |
研究生以上 |
大学本科 |
大专学历 |
中专学历 |
全省 |
757149 |
13987 |
152275 |
221791 |
369096 |
东部地区 |
522956 |
11470 |
118883 |
153739 |
238864 |
西部地区 |
162849 |
2133 |
24797 |
46052 |
89867 |
中部地区 |
71344 |
384 |
8595 |
22000 |
40365 |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所有国家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手段。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弥补财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使中西部地区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消除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其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据海南统计年鉴,近年来,省财政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省财政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为200.26亿元,比2004年的19.84亿元增加180.42亿元。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89.30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10.96。省财政对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从2004年的5.5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5.18亿元,对中部的财政转移支付从2004年的4.6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3.33亿元,对东部的财政转移支付从2004年的3.9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5.21亿元。虽然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但欠发达地区要求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呼声仍然很高,省转移支付规模增加与下级财政转移支付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结构安排不合理、政府间事权关系划分不清,资金使用效率低,未能从根本上缩小地方间的差距。应加强转移支付资金规范管理,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提高转移支付的公开性、合理性与有效性。探索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行先富帮后富。吸收目前四川汶川地震对口支援政策的经验,明确地区要按照先富帮后富、对口帮扶支持的地区,明确责任,并把对口支援政策制度化。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动态监控,结合金财工程建设的推进,探索建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信息反馈机制。继续完善专项转移支付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绩效评价等制度,不断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共同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区域间差距。
(二)鼓励农村人口有序流向城市
国际经验证明,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平抑不同地区的工资差异。目前,我省劳动力从经济不发达中西部向其他地区转移,从农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主要归因于地区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要解决农民工的城市户口问题,让他们享受城镇居民同样的权利、待遇、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由此解决他们的未来生活安全问题,使他们能更大胆地消费,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
(三)紧紧抓住引进和培养环节,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落后地区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多引进些发达地区的多余人才。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层次也逐步升级,势必有一部分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无用武之地的多余人才。可他们的技术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有的是解决问题的过人技术,正是落后地区最急需、最实用的人才,应是落后地区引进人才的首选对象。要拓宽渠道,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善于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为现有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及时发现身边的各类人才并给予重点扶持,采取措施着力培养,发挥其作用。要抓住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机会,多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当“村官”或任教,设法让大学毕业生能够“下得去”、“用得上”,从而推动落后地区农村建设快速、有序、和谐发展。
(四)着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使西部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西部地区资源条件良好,港口资源集中,拥有国家级开发区、最开放的政策以及深水良港,是我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最佳集中区域。海南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更需要新型工业的支撑。工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2009年海南人均工业增加值不及广东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广西的二分之一多,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只比西藏的水平高。不加快发展工业,提速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缩小地区差距只能是一个愿望。发展新型工业是西部地区跨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必由之路。要大力实施“十家百亿”工程,扶持10家骨干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时努力打造工业品牌,重点培育50个优势产品。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全省工业只有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海南工业发展要走集中布局、集约发展的路子,要创造条件争取大企业,以优质资源换大项目,以洋浦和东方为主轴线,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西部工业链条,做大做强作精西部工业产业集群,拉动西部经济增长,促进海南区域经济协调的发展。
(五)充分开发中部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中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并不一定都适合于粮食作物的生产。应根据中部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优质林果业、南药、生态休闲旅游。海南中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山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合南药的种植,具有以南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据海南统计年鉴,2009年全省南药槟榔种植面积有
(六)推动东部旅游转型升级 ,使东部成为国家休闲度假区域
旅游要实现“转型升级”就是要由目前单一、低端、老化的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东部地区的硬件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软环境建设,比如说卫生、各类服务人员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服务水平、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客服中心的建设、旅游宣传、导游、指南等有待提高。要深入挖掘海南岛本土文化底蕴,组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度假元素,打造一批具有海南特色、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度假产品品牌,比如组合东部的山、水、食,打造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养生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灵活、个性、健康、舒适、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东部旅游增长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方式从观光向度假休闲转变,游客结构由低端游客向高端游客转变。东部的旅游产品主要体现在陆地旅游,而作为拥有广阔海洋资源的东部地区,海洋旅游却一遍空白。可以开发海上旅游项目,如模拟海员出海、渔民生活体验、海上垂钓、特色游船、潜水、游艇比赛、海底探险等,把传统“观海”转变为“体验海洋”。
指标解释: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直接地、平均地描述了地区之间经济指标数据差异的大小,是最重要、最常用,也是比较精确的一种差异量数。在同一个经济指标下,标准差越大,表明地区间的差异程度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差;标准差越小,表明地区间的差异程度越小,数据分布越集中,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地区数5,Xⅰ 为地区经济指标,
信息报送:省统计局
相关稿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