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发布  > 调查分析
念活“山”字经:五指山变生态优势为农民增收之本
2010-04-06 00:04 来源: 省统计局 编辑: 林诗成 【字体:   打印

念活“山”字经:变生态优势为农民增收之本

──五指山市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有效增收的调查报告

 

 

中部地区是海南的核心生态区,也是海南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加快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缩小中部地区农民与沿海市县的收入差距,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用三年的时间,努力扶持中部地区农民收入达到全省中等偏上市县收入的水平。中部市县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按照全省生产力空间战略布局和生态区的功能定位,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选准一条符合生态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路子,将生态资源变为农民收入之本和增长优势,尽快实现省政府确定中部市县农民三年增收的目标?最近,我们就此深入到五指山市进行专题调研,其念活“山”字经、做精“山”文章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有效增收的做法,极值得中部市县推进农民增收借鉴与效仿。

一、念活“山”字经:五指山市有效转化生态优势撬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

五指山市地处海南岛中南部的五指山腹地,是海南海拔最高的市县和黎、苗族同胞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全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最为完整、物种基因最为丰富的典型热带山地森林市县。全市土地面积11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328.5米,年平均气温22.4℃,年平均降雨量为169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为2000小时左右。境内群山绵延,森林茂密,森林面积达 919.33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8.6%,木本植物为1400多种,高级珍贵木材150多种,药用植物1000多种,五指山兰花100多种,野生动物524种。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大小河流32条,平均流量6.5亿立方米,水电蕴藏量7万多千瓦,是昌化江上游支流南圣河的发源地。2009年,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黎、苗族人口7.41万人,占65.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7.35人。

长期以来,五指山市黎、苗族同胞祖祖辈辈都守着五指山这座“金山”过穷日子,生态优势得不到有效的转化,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的释放,黎、苗族农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市。如何盘活五指山的生态资源,变生态优势为农民增收之本,让黎、苗族同胞尽快富裕起来?近几年来,五指山市委、市政府谋略出一套靠山“吃”山的全新发展战略,学会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念活了“山”字经,成功地将五指山独特的热带雨林资源转化为农村发展资本和后发优势,有效地撬动了农民的增收。2009年,全市农业完成增加值24525.0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高出全省平均发展水平0.8个百分点,创2007年以来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3201元,比上年增加353元,增长12.4%,实现了生态保护和农民有效增收“双赢”。

(一)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成为牵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主动力。从农业经济发展内因来看,2009年,全市种植业完成增加值12465.33万元,比上年增长8.0%占农业经济比重由上年的45.4%提高至50.8%,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8%,成为支撑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高山瓜菜、花卉等特色高效生态农业规模日益壮大,比重不断得到有效提升,成为了撬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9年,全市瓜菜总产量达1.39万吨,比上年增长16.5 %,瓜菜产值2777.40万元,增长22.3%,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5.7%提高至7.1%,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由上年的 5.7 %提高至 13.5 %;花卉种植面积449亩,增长99.6%,花卉产值2178.00万元,增长 82.8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0.1提高至5.6%,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7%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动因来看,2009年,农民从事以瓜菜、花卉为主的种植业收入1231元,比上年增长23.9%,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上年的34.9%提高至38.5%,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率达67.4%。其中,农民从事瓜菜种植收入692元,增长40.1%,占农民收入比重由上年的 13.1%提高至14.3%;从事花卉园艺收入增长 14.6%,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上年的 3.1%提高至3.3%。高山瓜菜、花卉等生态农业已成为支撑五指山市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

(二)盘活林业资源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林业完成增加值6756.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为40.8%,成为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因素。林业优势在林权制度改革作用下得到有效转化,橡胶、油茶、南药、藤竹、珍贵乡土树种等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造林面积2529万亩,比上年增长33.3 %,造林产值197.72万元,增长11.2%;干胶产量4858吨,增长15.4%,完成产值6801.2万元,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9%,有力地撬动了农业经济加快增长。从林业资源转化对农民的收入影响来看,2009年全市农民从事林业生产收入821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农民收入比重由上年的21.4%提高至25.6%,对农民年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4.6%。其中,农民采集林产品收入807元,增长20.8%,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上年的23.4%提高至25.2%,林产业已成为五指山市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扶持壮大生态农业发展有效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随着高山有机瓜菜、花卉、高山有机茶、油茶等生态农业发展,为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效地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有效收入的空间。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71元,比上年增长22.4%,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上年的2.0提高至2.2%,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7%。其中,农民在本乡区域内提供劳务收入68元,增长36.5%,农民在家门口就近转移剩余劳动收入已成为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选准产业辐射带动:五指山市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经验

五指山市作为海南唯一的一个山区市,“一山(五指山)、一林(热带雨林)、一情(黎苗少数民族风情)、一城(冲山镇)、一路(中线公路)”是五指山市的基本市情。其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及低山地区分布着沟谷雨林和季雨林,500~1500米分布热带山地雨林和亚热带针、阔叶常绿林,山地植被较为丰厚,各种植被千姿百态,热带植物竞相生长,生态系统较为完整。要实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五指山市的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五指山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过程中,立足“山”优势,做活“山”文章,在向“山”要效益的过程中要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民增收之路。

(一)立足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疏通农民收入渠道。在推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过程中,五指山市立足于自身占有的热带雨林生态资源优势,以互补性定位、特色化发展为指导,按照“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依据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条件,在巩固、提升橡胶、槟榔、南药等传统生态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和发展高山有机蔬菜、热带花卉、油茶、高山有机茶等特色高效优势生态农业,以此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并与生态良性互动的优势产业带,以此撬动农业增长和农民的有效增收。

(二)引进龙头企业释放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农民有效增收。针对五指山市黎、苗族同胞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单一的传统农业活动,生产经营分散,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经济收益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客观现实,五指山市采取了引进公司出资经营、农民出地参与生产、政府投入扶持资金农民持股的“公司+农户”模式,将农民单门独户分散经营与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组成了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以此带动、辐射农业增长促进农民有效增收。20088月,五指山市引进集花卉培育、种植、生产、出口销售为一体的海南皓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南圣镇什贺村30户农民的土地整合起来出租给公司生产经营,并由政府投入专项扶持资金作为农民持股资金用于花卉棚架设施建设建立了什贺花卉示范基地。这种公司出资、农民出地、政府投入农民持股并“带有方向性”的合作模式,为农民提供了一条无风险收益、入股分红、务工收入三级稳定收入渠道,即农民每亩土地年固定收益900元,公司每销售一枝花卉返利农民0.03元(按亩种植33000株计可返利990元),入股农民在公司务工月工资为900~1200元不等,同时,入股农民还可向公司出售花卉种植所需的竹子、木柱、牛粪、沼气、稻草等增加额外收入,入股农民年收入达10000元以上,形成了农民与公司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同享收益的“纽带”关系,激活了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和市场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聚合,成为了撬动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南圣镇报南、同甲等村农民争先恐后要求与海南皓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花卉种植,有效地促进了全市花卉产业的发展。目前,花卉产品已远销广州、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市场,年出口创汇50万美元,结束了五指山市无外汇收入的历史。

(三)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激活农民自主增收动力。在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的同时,五指山市还把转变黎、苗族同胞观念谋求自我发展作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重点难点来抓,变农民的“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有效地激活了农民的自主增收动力。一是及时组织全市各村委会到农业龙头企业或瓜菜、花卉种植大户现场观摩,通过典型事例现场教育、带动农民转变落观念积极发展生产走自我脱贫致富的道路。目前,在五指山市黎、苗族同胞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谁不种瓜菜花卉,谁就与钱过不去”。二是通过“老板+农民”的大户方式带动农民自我发展。主要是针对一些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农民,由老板根据市场需求向农民提供瓜菜种子、种植技术、基本农药、肥料并负责瓜菜收购与销售,农民将自己种植的瓜菜定向提供给老板批发。老板收购农民的瓜菜随行就市,风险与农民共担,保障了农民的既得利益。三是针对一些有资金、技术和市场销售经验的农民,采用“直产直销”的模式鼓励农民种植高山瓜菜。即由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选择瓜菜种植品种和生产管理,政府及时跟进提供技术支持和农资支持,并动员、引进瓜菜收购商收购农民种植的瓜菜,保障农民的有效收入。2009年,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已达27332亩,被省农业厅列入全省六个瓜菜生产基地加以扶持发展。目前,番阳镇、毛阳镇、水满乡、南圣镇、冲山镇等一些率先种植高山蔬菜富起来的黎、苗族同胞已先后盖起了小洋楼,黎、苗族同胞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三、突出特色灵活推进:五指山市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启示

中部地区是海南的生态核心所在。保护好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海南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仅在保护上停滞不前,就谈不上实现中部农民的有效增收,更谈不上海南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中部市县如何按照全省生产力空间战略布局和生态区的功能定位,找出一条符合生态要求和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如期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农民三年增收目标?五指山市的经验启示我们,唯有立足“山”优势,做特做活“山”文章,变生态资源为农民增收之本和后发优势,别无捷径可循。

(一)选准优势互补特色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当前,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要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指山市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释放其辐射、带动功能。因此,中部市县要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客观实际,摒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善于在比较优势中选准与生态相适应的特色高效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力求做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并形成优势竞争产业,建立起产业发展与生态协调互动的良性关系,学会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效益,转化生态资源为农民增收之本,实现农民有效增收与生态保护“双赢”。

(二)发挥规模优势整合、盘活土地资源支持农民有效增收。中部地区多属丘陵山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状态难于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因此,中部市县要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物种多样性带来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有利条件,采取灵活有效措施整合、盘活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优势支持农民实现有效收入。一是要在目前农民尤其是中部地区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架设起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把农民单门独户分散经营与企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整合好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小家为大家,变分散经营为规模化经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释放出土地效益。二是要因地制宜扶持、培育各种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合作、规模化发展道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拓宽农民获利空间,以期达到“抓好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之目的,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三)积极引导、扶持自我发展增强农民自主增收能力。目前,中部市县生产条件不一,农民素质和观念差异较大,要实现中部市县农民有效增收,难点在于自我资本积累与发展。因此,中部市县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科学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变农民被动发展为自我主动发展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鼓励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支撑力大的企业积极参与中部农民增收行动计划,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盘活农民手中土地资源,释放出农民手中土地的最大效益,支持农民有效增收。第三,要做好农民融资、信息、中介等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经营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缺知识、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营造良好的环境。

 

 

 


信息报送:省统计局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