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我省切实加大各项支农惠农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加快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设施农业建设,努力拓展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千方百计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力做好农产品产销衔接工作,农业经济在气象条件、技术进步、支农惠农、市场需求和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克服了“天鹅”热带气旋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达322.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0%,尽管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0.2个百分点,但总体仍在较快轨道上保持发展。
一、前三季度农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种植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前三季度,种植业增加值为14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8%,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9.4%,拉动了农业经济增长2.24个百分点,成为牵引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是今年以来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分、温度、日照等气象条件是近五年来最好的一年,全省没有出现较重干旱,为农作物的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7月份后“天鹅”、“苏迪罗”等热带风暴相继形成影响了北部地区降水较多,但并未登陆海南造成重大破坏,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仍获得好收成,成为支撑种植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前三季度,全省水果总产量242.76万吨,增长18.0%,实现产值69.67亿元,对种植业总产值形成贡献率达31.0%;瓜菜总产量402.23万吨,增长6.7%,实现产值84.69亿元,增长5.98%,对种植业总产值形成贡献率为37.70%;粮食作物总产量达132.7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9%,为2005年以来同期粮食收成最好的一个时期,粮食实现产值28.68亿元,增长1.19%,对种植业总产值形成贡献率为12.77%。二是全省进一步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刺激了农民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为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显著增加,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前三季度,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433.1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4.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1.32万亩,增长2.7%;蔬菜种植面积242.28万亩,增长6.5%。三是广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单产产量,为主要农产品增产注入新的活力。从瓜菜来看,全省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瓜菜新品种200个、农药新技术40个,大棚瓜菜种植达13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4.2万亩,瓜菜品种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显著加快,单产产量明显增加。前三季度,全省瓜菜单产产量达1434公斤/亩,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7%。从水稻来看,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为粮食获得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三季度,全省推广水稻新品种136个,优质稻播种面积达150.4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2%,占稻谷播种面积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5.2%提高至50.3%,万亩创高产示范片5个,农业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促进了谷物单产产量提高了3.2%,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四是切实加大热带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促销力度,疏通热带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效增强了农民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信心。今年以来,省政府借助“冬交会”、“珠洽会”和“乌洽会”加大了热带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切实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华北、东北地区瓜菜购销合作,开通了海口至辽宁营口“海南—华北与东北”瓜果菜海上运输航线,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瓜果菜出口协议,热带农产品在金融危机下逆势远销国内外市场。目前,全省已建有489家共26.15万亩农产品出口种养备案基地,前三季度,全省瓜果菜出岛(出口)量达47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0%。五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有所下降,生产者价格明显回升,农业生产获利空间明显扩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前三季度,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下降了5.7%,而生产者价格水平却上涨了1.5%。
(二)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渔业增加值为82.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4%,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4.3%,拉动农业经济增长1.85个百分点,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二决定性因素。一是水产品地产价格明显回升,激发了渔民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自6月份起,海南水产品价格不断走高,6、7、8、9月份罗非鱼产地价格(800克以上/尾)分别为3.85元/斤、4.05元/斤、4.22元/斤和4.35元/斤,对虾产地价格(30尾/斤)由7月份的12.45元/斤涨至9月份的13.00元/斤,全省水产品在国家提高部分水产品出口退税率(13%~15%)的刺激下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0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1%。二是大力扶持大型钢质船修造,积极鼓励发展远洋捕捞业。目前,陵水新村荣海捕捞专业合作社、陵水新村展业捕捞专业合作社、陵水西中南沙渔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海洋专业捕捞队伍已日益壮大,远洋捕捞能力明显提高,8月1日南海伏季休渔结束后,各海洋捕捞专业船队纷纷投入生产,海洋捕捞量大幅增长,成为影响水产品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全省海洋捕捞量76.4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0%,对水产品产量增长贡献率达59.34%,海水产品实现产值达94.20亿元,增长9.98%,对渔业总产值形成贡献率达85.46%,成为渔业生产增长的主导力量。三是大力扶持水产养殖业,稳定了渔业生产的发展。前三季度,全省淡水养殖量19.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9%;海水养殖量12.06万吨,增长9.0%。
(三)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前三季度,全省牧业增加值为5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7%,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2.7%,拉动农业经济增长1.73个百分点。首先,海南“无疫区”绿色品牌效应开始凸显,国内市场对海南生猪需求显著增大。海南建设“无疫区”八年来,实现了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禽畜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生猪远销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贵州、四川、云南、浙江等省份,并于今年7月份与香港签订了年定向供港生猪10万头的合同,实现了从生猪纯调入省到调出省、“文昌鸡”直销港澳、新加坡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出岛(供港)量达102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3.0%;种猪出岛量34.0万余头,增长43.0%。其次,生猪价格逐步回升,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年初来生猪价格走出低谷后,自5月份起价格已逐月回升,6、7、8月份全省生猪平均价格分别为10.07元/公斤、10.8元/公斤和10.94元/公斤,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下降,养猪成本有所降低,生猪饲养头均利润达80元左右,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又再掀高涨。前三季末,全省生猪存栏量418.10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1.2%;生猪出栏351.88万头,增长7.2%;猪肉总肉量29.13万吨,增长7.32%,实现产值52.65亿元,对畜牧业总产值形成贡献率达54.93%。第三,海南充分发挥“无疫区”优势,加快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畜牧龙头企业。目前,全省生猪饲养10000头以上、2000头和1000头的规模养猪场分别为104家、437家和6000家,儋州罗牛山30万头生猪示范基地项目于7月份正式启动,这些都将有效地支撑生猪生产的发展。前三季度,家禽总肉量15.61万吨,增长14.28%,实现产值33.53亿元,增长26.8%,对畜牧业总产值形成贡献率为34.98%。第四,大力扶持种猪生产,为全省生猪生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前三季度,仅农业部、财政部就下拨1063万元用于扶持海南种猪生产,促进了能繁殖母猪大幅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能繁殖母猪62.6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6.2%。
(四)林业生产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林业增加值为3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7%,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2.0%,成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第一,橡胶市场交易价格逐步回升,加之上世纪末新种橡胶陆续进入了开割期,橡胶开割面积明显增加,促进了干胶生产大幅增长。6月份,市场1#标胶交易价格从15000元/吨涨至9月份的17000元/吨,全省期末橡胶开割面积达492.37万亩,增长8%;干胶总产量21.39万吨,增长15.0%,实现产值30.42亿元,对林业总产值形成贡献达58.68%。第二,省政府切实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生产加快发展。从今年起,省政府分三年在中部市县实施百万亩橡胶、30万亩槟榔、30万亩甘蔗单产提升和建设20个特色瓜果菜基地、1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以及配合旅游开发建设20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并加快了林权制度改革,帮扶中部地区保护生态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造林育林生产大幅增长。前三季度,林木培育和种植实现产值8.93亿元,对林业总产值形成贡献率为16.99%。
(五)服务业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7.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8%。目前,随着海南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批专事于农业产、供、销的专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农业生产形势仍然较好,但受“天鹅”等热带风暴的影响和病虫害的侵害,农业生产增速有所减缓。前三季度,全省农业增速比上半年放慢了0.2个百分点。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差。进入七月份以来,“天鹅”、“彩虹”、“苏迪罗”、“巨爵”、“凯萨娜”等热带风暴相继形成,造成了全省出现强降水过程,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有的农田设施年久失修,面对强降水的到来,一些市县农田受淹或冲毁失收。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仅“天鹅”热带风暴带来的强降雨,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就达112万亩,成灾面积57万亩,绝收面积22.5万亩,牲畜死亡2000多头,禽类死亡20多万只,围栏倒塌5000多平方米,影响了全省农业经济放慢增长速度。
(二)农业病虫害及流行菌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首先,受高温、多雨天气的影响,进入7月份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虫害在琼海、万宁等局部市县出现后,继而蔓延到海口、文昌、定安、屯昌市县,对水稻生产带来了较大的侵害。省农业厅的统计显示,全省晚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达8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5%,占晚稻播种面积的92.5%,造成了一些农田减收,影响了晚造粮食生产的稳产增产。其次,受降雨和池塘淤泥过多潜伏细菌的影响,加之各养殖户过度追求产量放养鱼苗密度过大及放养鱼苗自身抗病力差,致使链球菌病爆发蔓延,并呈现发病时间长、面积广、比例高的发病特点,造成了罗非鱼主产区发病率达80%、非主产区发病率为50%,影响了淡水产品的有效生产。前三季度,全省淡水养殖增速就比上半年放慢了20.1个百分点。
(三)技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了水产品的有效出口。当前,一些水产品主要进口国采取了技术保护提高水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将他国水产品拒在国门之外。加上此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前8个月,全省水产品出口为2.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0%。
三、全年农业经济走势及建议
放眼全年,时光已过去了四分之三多的时间,四季度,若无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天鹅”热带风暴和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全年农业经济仍将保持增长的态势。因此,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抓好冬种生产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冬种既是来年农业生产的起始,又是夏季农业生产收获的基础。因此,要科学安排好各项冬种生产,确保冬种种苗、化肥的有效供给,不失时机地推进冬种生产工作。其次,针对“芭玛”等热带风暴造成的损失,要组织受灾农民做好农业抢收工作,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点,并及时组织农民改种其它经济作物,把热带风暴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
(二)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击自然灾害和保障能力。一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病险水库加固改造,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做好水库蓄水工作,确保来年旱季农业生产用水需要。二是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田排涝设施,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三)加大农业技术服务力度,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110作用,切实加大对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工作,及时指导农民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正常发展。其次要加强口岸检疫防控力度,杜绝外来物有害物种、病菌入侵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害。第三是要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合理引导农民掌握好生产管理技术,科学做好农业种养生产。第四是要加快农产品引进、改良工作,提供高产、优质、抗病性强农产品品种,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主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切实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强对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力度,把握好国际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变动动态,适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信息报送:省统计局
相关稿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