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新型工业撑起了栋梁
¾¾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即将来临,回眸60年海南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跨越,倍感欢欣和鼓舞。海南工业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产业,为海南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历史回顾
海南工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公元1080年,当时有了盐业生产,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又有了矿产品采掘业,后来逐步建立起了电力、食品、机械、医药、造船、纺织、建材、化工等一批手工作坊性工业和工场,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分布极不合理。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全岛工业总产值仅有0.33亿元。到了1952年,仅有35家小工厂,工业总产值0.42亿元。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海南工业以支援农业为目的进行了集中建设,先后建设起一批以榨糖、罐头、酿酒为主的食品工业和制造农机具为主的机械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海南工业企业有241家,工业总产值1.33亿元,是1952年的3.2倍,年平均增长25.9%。
1958年到1965年“二五”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与国民经济第一次全面调整。海南与全国一样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四起,资源配置严重脱离了经济法则,导致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加上1960年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二五”计划完成时,虽然工业企业个数由57年的241家增加到911家,但工业总产值仅有1.33亿元,停滞于57年的水平上。从1963—1965年,由于认真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大力发展轻工业,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完成2.51亿元,比1962年增长将近一倍。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80年,经历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年动乱”和结束动乱后的徘徊。一方面,盲目发展地方工业,使这一时期五小(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炭、小水泥)工业遍地开花,在高度的计划体制下,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企业严重亏损。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经历了几次有限的调整,使地方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生产在1965年的基础上迈出了一大步, 到198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完成7.05亿元,比1965年增长1.8倍。
从1981年到1990年, 经历了“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与海南建省初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寂多年的琼州大地, 1983年党中央又为海南制定了“以对外开放促岛内开发”的方针,此后海南建省办经济大特区,给海南工业带来了空前未有的发展机遇,促使海南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全省工业总产值在“六五”期间首次突破10亿元,到建省初期的199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已达到44.32亿元,比1980年增长5.3倍。这期间海南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单纯的全民、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集体、合资、合作、股份制与个体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1991—2008年,建省后18年, 海南工业经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海南建省初期,历经了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等风风雨雨,在房地产带动下,海南经济曾一度超常发展,但没有强有力的工业支撑,缺乏发展的后劲和内在活力的经济迅速回落。此期间曾提出过众多的战略性发展思路,海南最后找到了新兴工业的发展新思路。1998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提出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并按照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的思路,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把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等,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环节,使海南工业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极大增强。
二、发展成就
六十年春去秋来,六十年成绩斐然。60年来,海南工业经历了不断追求、摸索甚至严重失误的磨难,海南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抢抓发展机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省发展的重大转变,创造了海南工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与辉煌。
(一)工业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2008年,海南省工业总产值在2007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完成1181.09亿元,比解放初期的1952年增长2800多倍,扣除物价因素后平均每年增长10%;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53.8倍,扣除物价因素后平均每年递增 18.2%,建省后比建省前年均增幅提高8.2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在1993年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居各大产业之首,2008年工业总产值比农业总产值增加 516亿元。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21.18亿元,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40倍,扣除物价因素后平均每年递增 15%。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比重达到 22%,比1987年提高了8.51个百分点。
(二)主要工业产品发展迅速
在主要工业产品中,从1987年到2008年,工业产品不但种类增多产量也迅速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呈十倍、百倍、甚至接近千倍增长,大多数主要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5%,2008年水泥生产总量达到622.49万吨,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16 倍,化肥增长124倍,配混合饲料增长149倍, 人造板增长79倍,发电量增长13.5倍,罐头增长17.5倍,软饮料增长26倍, 饮料酒增长8倍, 化学纤维增长4.3倍, 成品钢材比90年增长101倍,汽车比86年增长602倍。此外还有许多重要产品从无到有,并已达到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如原油加工量达到740.67万吨、氮肥生产量65.11万吨、天然原油生产12.05万吨、天然气2.32亿立方米、纸浆123.19万吨、液化石油气53.49万吨、精甲醇60.05万吨、合成纤维聚合物22.53万吨、平板玻璃601万箱。
(三)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新兴工业创造利税强劲
近几年来,海南新兴工业技术步伐加快,生产方向明确,生产结构合理,经营管理先进,一经建成投产后就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实现高速度高效益,取得速度和效益大幅度提升的显著成就。近几年是海南工业速度和效益匹配最好的时期,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0.74亿元 ,比建省前的1987年工业增长89倍,年平均递增23.9%,比年平均生产速度高出5.7个百分点。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比1992年(执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以来)大幅度提升,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2.8%,比全国平均数220.9%高出21.9个百分点,比1992年提高167.38个百分点,比 1998年(综合评价体系改进后)提高101.7个百分点,在工业综合指数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3.4%,比1987年提高6.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1.2%,提高12.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57.5%,下降15.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3次,提高了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2%,提高7.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7598元/人,增加175138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8.8%,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综合效益指数的提高标志着海南工业经济在“速度和效益双增”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2008年度规模以上工业应上缴财税费(包含所得税)合计为69.81亿元,比1987年应上缴的1.66亿元增加68.15亿元,增长41倍。工业应上缴财税费占2008年全省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317.17亿元的22%,财政收入对工业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工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动力依托于新兴行业,产业集聚趋势相当明显。2008年度对工业效益增长贡献最大的六个行业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六大行业的实现利润总额为68.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98%,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0%。六大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高达26.65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总额的38.2%,这一新兴行业为海南工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工业投入强劲,工业规模迅速扩大
海南省政府从2000年开始每年以100亿元的总量规模加大工业投资,特别是加大了对大型新兴工业的投资力度,使海南工业格局有了较大改观,体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双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投资40多亿元建设东方两家化肥厂,投资 100 亿元建设800万吨大型炼油厂,投资 100多亿元建设100万吨纸浆厂,投资13亿元建设60万吨甲醇厂,投资20亿元建设大型汽车制造厂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海南工业现已拥有亚洲第一的浆纸生产能力、全国最大的大颗粒尿素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国内单套最大的炼油和甲醇生产装置。以炼油厂、海南汽车集团、大化肥、椰树集团等为主的一大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撑起了海南经济的“大半江山”。海南工业已形成油气、化工、浆纸、汽车、制药、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近期,海南省又传出重点项目建设的喜讯,投资45亿元的100万吨烯烃项目,已完成立项、可研、环评工作;投资136亿元的造纸项目已经动工;三亚市政府已在南山“创意新城”规划了海南微电子产业基地;投资约20亿元的二甲苯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中海化学公司投资23.6亿的大甲醇项目,也已完成可研和备案,环评报告已报国家环保总局;海南与中电集团合作的软件园项目已奠基开工;投资超过250亿元的大乙烯项目,区域规划、选址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另外文昌新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将使海南工业迎来更新一轮的发展,目前发射场征地已近尾声,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与发射场相配套的项目有望明年开工建设。工业的强劲投资,使工业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已经达到 731.24 亿元,与1987年相比,增长了31 倍,工业发电设备能力由建省时的 40万千瓦小时增加到2008年的 300多 万千瓦时,成为电力供给富余省。工业大中型企业2008年达到 99家(按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标准划分),其中大型企业5家,建省时的1987年只有12家企业达到新的中型企业标准。大中型企业生产量占全部生产总量的75 %以上,已成为海南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2008年度亿元产值企业有128 家,十亿元产值企业有15 家,有一家最大规模的企业产值已达到 389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 35 %左右,这在建省前是不可思议的。
(五)工业职工队伍不断壮大,收入明显增加
由于海南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从事工业的劳动者队伍也不断壮大,收入增长更加明显。2008年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从1987年到2008年,全部工业劳动者人数增加近8万 人,增长50%。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工资和福利费总额达36.34万元,比建省前的87年增长18倍,工业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由1987年的 1362 元增加到28809元,增长20倍,年平均递增15.6%,工业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也得到很大的提高,2008年经济普查显示,规模以上工业职工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数为3.21万人,占总人数比重的26%,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人数为3.42万人,占总人数比重的27%。
(六)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省前,海南工业因结构上存在问题而走了不少弯路。建省后,省政府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与优化工业组合,不断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促其更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海南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一直都由第一次产业(农业)占主导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工业社会(工业),现已向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主导)迈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已成为海南省各级政府的共识。因此,坚持在国民经济投资结构中增加工业投资,工业投资已由建省前的1987年的11.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7.55亿元,增长10.1倍,2005年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例的37%,到2008年一直保持在 30 %左右的比例,持续性地加大了工业经济的投资力度,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地区布局调整。为了改变海南传统的工业地区布局,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的原则,省政府正确决策把海南工业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了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这次调整,使海南西部工业迅速崛起,在西部走廊上建成了一批重化工业大项目,使西部的工业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新兴工业在西部形成,工业地区布局明显改观。洋浦开发区以“大项目”和“大企业”的进入带动以及所有配套建设围绕龙头项目进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依托造纸和石化工业的优势条件,利用近海海洋油气资源,促进大型临海重化工工业项目落户,形成具有优势产业集群的重化工区域。
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建省初期,海南工业经济中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制约着工业的发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对所有经济结构的改革、重组与调整,使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单一的公有制模式被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冲破,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资产重组中,国内一批大企业纷纷进驻海南,如:华能集团重组海口电厂,一汽集团兼并海南汽车厂,红塔集团重组海南卷烟厂,武钢集团控股兼并鹏达薄板厂等。经过调整,国有工业生产总量所占的比重由1987年的65.2%下降到2008年的 8.7%,外资和港澳台企业比重由1987年的6%上升为52.7%。此后,以纯国有工业为主导地位的结构模式转变为以国有控股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使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海南传统工业一直以轻工业为主导,重工业基础薄弱,1987年,轻工企业个数占总数的比例为53.5%,轻工业总产值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达73.1%,直到2000年后,省政府加大了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力度,使轻重工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2004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2008年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4%,轻重工业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工业行业结构的调整。建省初期,海南工业经济以食品、化纤、纺织、黑色金属等四大行业所占比重在先,经过行业调整后,海南建设了大型的化肥、炼油、造纸、汽车等重工企业,并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建设相应的汽车配套企业,带动了整个汽车工业的飞跃。新兴的石油、化工、汽车、造纸四大行业已大大地优先于传统工业,所占总量的比重已超过60%,基础重工业步伐飞快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立和完整的重工业化体系。
信息报送:省统计局
相关稿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