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发布  > 调查分析
上半年三亚市经济形势分析及走势判断
2009-07-30 00:07 来源: 省统计局 编辑: 林诗成 【字体:   打印
 

上半年三亚市经济形势分析及走势判断

 

上半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成效显现,我市经济增长平稳运行,经济回升的基础逐步得到加强,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散,我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一、当前我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上半年,在增加投资、刺激消费、财税金融扶持、扩大就业等一系列促进增长、保稳定的政策效应下,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3.70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66亿元、32.74亿元和33.30亿元,分别增长8.3%15.6%11.7%。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25.926.847.3调整为今年的24.130.545.4

(一)产业供给总体稳定

1、农村经济继续向好。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狠抓惠农政策落实,不断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村经济保持向好。一是支农力度加大。上半年,全市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8049万元,增长133.7%,较上年同期提高82.8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支出增长375.5%,较上年同期提高285.8个百分点。二是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66亿元,增长8.3%,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长7.7%,林业增长13.6%,牧业增长6.3%,渔业增长11.0%。除因征地拆迁占用部分香蕉种植用地,导致水果产量下降外,其他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粮食增长4.3%,瓜菜增长5.3%,水产品增长9.0%,肉类增长3.5%,水果下降2.0%

2、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在投资需求带动下,以建材、供电为主的行业生产推动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18.16亿元,增长17.4%,高于全省15.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7.95亿元,增长18.1%。主导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增长59.8%35.4%35.1%。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大幅增长,水泥产量38.69万吨,增长327.5%;天然气供应1662万立方米,增长23.9%;供电量6.27亿度,增长21.0%

建筑业平稳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上半年,由于房地产开发势头减弱,投资额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0.2个百分点,导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0%,增幅比一季度减缓5.5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增势平稳。随着我市旅游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33.30亿元,增长11.7%。其中,在批发零售市场持续繁荣的带动下,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31.0%;由于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存贷活跃,实现增加值1.58亿元,增长28.2%;在营利性营业税较快增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等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0.63亿元,增长14.0%;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5.03亿元、5.28亿元、7.32亿元,增幅分别为8.0%8.8%3.1%

(二)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

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今年以来,全市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旅游房地产等重大项目投资的进一步加快,有力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68亿元,增长21.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7.16亿元,增长21.6%,基本建设投资38.15亿元,增长31.2%。省重点项目17个,实际完成投资15.02亿元,完成本年计划投资额的40.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1%。房地产开发投资39.01亿元,增长13.5%,商品房销售面积51.44万平方米,下降4.4%,商品房销售额53.86亿元,下降3.7%。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194.2%,同比提高20.8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9亿元,增长24.5%,较全省高5.5个百分点。从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7.46亿元,增长24.8%;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7.03亿元,增长23.7%。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13.72亿元,增长32.3%;住宿餐饮业10.29亿元,增长16.4%。从消费热点看,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日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五金电料类、书报杂志类的零售额分别增长112.4%78.7%65.5%40.8%18.4%

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受外贸环境较差,章雄鱼苗养殖基地、远跳水产贸易公司搬迁,生产性企业出口转内销以及部分外贸企业倒闭等影响,我市出口延续下滑态势,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2332万美元,下降39.0%,其中,出口2262万美元,下降37.0%

(三)流量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旅游业继续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340.05万人次,增长9.3%,高于全省4.0个百分点。其中,过夜国内游客322.81万人次,增长14.5%;过夜海外游客17.24万人次,下降40.0%。旅游总收入53.54亿元,增长8.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6.55亿元,增长18.2%;旅游外汇收入1.01亿美元,下降31.1%

交通运输业保持稳步增长。上半年,在国内旅游业平稳运行的带动下,全市客运量1346万人,增长10.6%,其中,公路1144万人次,增长15.0%;旅客周转量19.07亿人公里,尽管民航旅客周转量降幅收窄,但由于今年铁路旅客周转量增长平稳,导致全市旅客周转量下降0.6%,其中,公路8.06亿人公里,增长14.8%。全市货运量560万吨,增长17.5%,其中,公路551万吨,增长17.7%;货运周转量5.41亿吨公里,增长17.1%,其中,公路5.27亿吨公里,增长17.0%。机场旅客吞吐量385万人,增长33.0%。其中,进港189.67万人,增长33.4%;凤凰机场飞行28532班次,增长25.5%

金融贷款明显加快,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执行,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9.52亿元,比年初增长27.8%,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受6月集中放贷转入企业存款账户的影响,企业事业单位存款172.85亿元,比年初增长40.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7.71亿元,比年初增长20.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8.0亿元,比年初增长23.8%,同比多增19.78亿元,增长6.8倍。其中,中长期贷款99.58亿元,比年初增长29.0%,其中基本建设贷款比年初增加19.95亿元,占今年新增贷款比重高达88.0%;短期贷款18.1亿元,比年初增长1.6%,私营及个体贷款比年初增加387万元,与去年同期减少435万元相比,显示出金融保障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强。

(四)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在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国内旅游业等行业稳步运行的共同作用下,财政收入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1亿元,为年度预算的55.4%,增长18.3%。其中,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费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大幅增长的带动下,非税收收入1.65亿元,增长54.5%;税收收入11.66亿元,增长14.5%。从主要税收种类看,由于经济企稳回暖的影响,营业税5.36亿元,增长1.2%,实现今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在亚龙湾股份公司因土地出售和作价入股入库税款8017万元、南山文化旅游公司预提365万元门票收入等一次性因素增收以及上调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所得税2.02亿元,增长58.8%;政策性调高税率的带动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0.6亿元,增长106.7%;个人所得税、契税和房产税分别完成0.26亿元、0.56亿元和0.99亿元,分别增长19.9%54.6%36.9%,土地增值税1.01亿元,下降18.7%。可以看出我市财政持续增收的基础尚未牢固。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5月,全市列入统计监测的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4.0%,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26亿元,增长10.9%。其中,上缴税金0.6亿元,增长7.9%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随着《三亚市2008-2013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的逐年落实,城乡居民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多。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4元,增长11.5%,其中,受整体经济平稳较快运行的影响,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分别为4837元和1095元,同比分别增长10.2%8.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55元,增长11.8%,其中,食品支出2525元,增长5.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05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612元,增长12.6%,其中,工资性收入392元,增长14.3%;家庭经营性收入3876元,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2148元,增长15.1%

二、扩内需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由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果断采取措施,使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我市经济逐步趋于稳定,扩内需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企稳回暖的态势初步形成。

(一)扩大投资的效果显现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明显拉动投资增速回升。上半年,三亚市基本建设投资增长31.2%,比去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5.8%上升至49.4%,成为三亚市投资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因素,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0个百分点。

2、政府投资领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再次突显,成为我市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柱。上半年,政府投资26.94亿元,增长53.0%,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31.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7.2%上升至34.2%

3、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投资增长迅速。今年以来,三亚市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投资增幅均明显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平。上半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405.8%;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59.1%;三亚市农林牧渔投资增长172.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增长109.5%;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30.6%

4、新开工项目投资额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23个,其中包括海棠湾5个投资过十亿元的酒店开工,尽管比去年少3个,但完成投资额7.7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2.9%,显示了三亚成功地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有力地增强了三亚投资发展后劲。

(二)刺激消费的政策有效

1、社会消费品市场逐月向好。36月,三亚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上年同期比,名义增长分别为17.9%17.4%18.8%18.1%,增幅始终保持在17%以上。

2、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撬动。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家电下乡”等民心工程稳步推进,刺激了农民消费,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呈现旺盛态势。从今年4月到6月,农村市场增速比城镇市场增速分别高了0.62.73.3个百分点,呈逐月走高态势,扭转了以往农村消费市场增速慢于城镇的发展态势。

3、汽车消费政策效应显现。减征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使我市汽车销售火爆。16月,三亚市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33.6%98.3%143.0%39.3%109.6%60.2%,增幅比同期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幅分别高262.178.5114.416.087.336.1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累计销售额达24740.3万元,增长112.4%,拉动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10.1%,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4、商品房销售逐月回暖。从月度销售量看,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为6.967.9610.528.678.638.70万平方米,虽然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低于去年同期,但比去年下半年增长119.0%,商品房销售市场基本稳定。

5、国内旅游业保持平稳发展。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不断显现,我市国内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1-2月、1-3月、1-4月、1-5月和1-6月,接待过夜国内游客人数分别增长15.6%16.5%15.1%14.7%14.5%,增幅同比分别提高4.96.45.04.53.8个百分点。

(三)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1、整体就业形势良好。截至6月底,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7970人,增长2.4%;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25人,登记失业率1.45%,低于3%的全年控制目标。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3001个,增长23.3%,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18.0%。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347人,增长12.0%,完成年度任务的82.0%,其中,市内转移就业5878人,占总人数的80.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32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558人。

2、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上半年,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3776人,增长31.8%,覆盖率达89.6%,同比提高18.3个百分点;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4262人,增长36.0%,覆盖率达95.2%,同比提高21.9个百分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5352人,增长26.7%,覆盖率达94.2%,同比提高14.0个百分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0954人,增长3.2%;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实际发放额3108万元,增长113.3%。

3、财政资金支出明显体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上半年,三亚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5亿元,同比增长58.6%。其中,以社会保障和就业为重点的民生类支出增长95.8%、以医疗、环保和教育为重点的公共产品支出增长16.7%、以公共设施为重点的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16.5%、以采掘电力信息事务与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为重点的促进经济增长支出增长237.7%、以公共安全为重点的法定支出增长16.5%,较为清晰地体现了财政资金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的工作态势。但由于今年上半年大型活动少于去年,财政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同比下降13.0%。

三、扭转经济下行的压力仍较大

我市经济出现的积极变化和企稳回暖的态势还是初步的,经济整体增速仍有待提高,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1、投资进度仍需进一步加快。一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月回落,增速居全省下游水平。上半年我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比全省低了15.4个百分点,比增速第一名的农垦(181.2%)低159.6个百分点,仅居全省第十五位,比海口低1.4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面积滞后于全省水平。上半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13.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7个百分点,比第一名的农垦(288.4%)低274.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下降4.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6.2个百分点,低于第一名的澄迈655.2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仍需跟进。全市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非国有投资增速9.6%,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11.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2.5%下降到今年的64.7%。四是部分省重点项目进展缓慢。上半年省重点项目投资进度为40.2%,比序时进度低9.8个百分点。分项目看,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西部供水工程、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创新创意产业园区、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场及收集转动(三亚部分)、三亚湾新城开发、凤凰岛整体开发、全省农村安全饮水(三亚部分)、海棠湾配套基础设施、绕城高速公路分别低于序时进度49.732.026.822.314.514.413.49.65.74.2个百分点。

2、高档住宿酒店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受入境海外游客人数和房价同比下降、新建成高档酒店的投入使用、房地产度假房和低档住宿业分流部分客源以及金融危机导致国内游客消费观念有所改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1-2月、1-3月、1-4月、1-5月和1-6月,全市列入统计监测的86家星级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增长7.0%5.0%5.5%4.5%4.5%,其中,五星级住宿业分别增长4.4%2.5%3.3%2.3%2.4%,营业收入增幅放缓,必将难以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

3、消费需求短期难以再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幅还不是很高,批发零售业规模难以持续扩大。受经济下行、企业困难等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增收难度加大,消费行为和习惯更加谨慎和理性,扩大消费难度较大。上半年,反映城镇居民自主增收能力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低1.21.3个百分点。

四、下半年经济走势展望

展望全年,尽管受国内外经济放缓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但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确保旅游业较快发展,着力扩大投资需求,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沉着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困难,全市经济有望企稳上升,实现全年增长12%的目标。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判断:

一是全国经济保持基本稳定,为我市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这些充分表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一揽子政策已经初步见效,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回暖迹象,证券交易和全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强,并促成财富效应,这些对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国内旅游业将继续向好。

二是扩大内需政策为三亚加快发展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去年9月份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家不断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今年以来,又进一步细化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推出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市结合实际,也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定》。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我市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我市的产业供给和需求仍然较强。首先,从生产供给角度看,农业生产形势将不断向好。我市的热带花卉、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海洋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将进一步壮大,预计全年农业生产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其次,从需求角度看,海棠湾开发、东环铁路三亚段、绕城高速等一批交通、旅游大项目由于到位资金较高,投资增长后劲依然比较充足。第三,由于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居民预期消费信心会逐渐增强,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将带动城乡居民消费和旅游需求进一步放大,消费增长还会更加充满活力。

五、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保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当前我市经济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仍处于困难时期。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落实好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下半年,仍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继续抓项目、扩内需、调结构,继续释放宏观政策效应,扩大积极变化成果,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特提出如下建议:

1、着力确保旅游业较快发展。一是积极组织宣传促销活动。除了巩固上海、北京、广东、东北等传统客源市场外,要积极组织中南、西北等内陆地区的宣传推介活动,开辟新客源市场。二是开通西北、西南地区的航班和铁路专列,提高该地区游客可进入性。三是加强对中低档及家庭旅馆等住宿业的监测和管理并加大调控力度,确保高星级酒店平稳较快运行;四是加强对旅游新产品开发,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旅游消费的增长。

2、着力扩大投资需求。一是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坚决打击违规违章建筑,确保项目用地的及时供应;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促使新项目尽早动工建设,在建项目要积极落实重点项目责任制,帮助企业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三是进一步开拓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当前,以民间投资为主的非国有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5%以上,是支撑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扩大民间投资需求成为扩大投资需求的关键所在。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国有投资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为民间投资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3、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努力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完善与价格上涨联动的低收入群众生活补助制度,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改善民生,最终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二是要重点启动房地产和农村市场。首先,要积极组织房地产企业到内陆地区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知名媒体推介三亚房地产市场,为房地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其次,要积极落实“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补贴工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方便农民购物,引导农民消费,使农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三要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放心消费。切实加大对消费市场环境、食品安全和价格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创造城乡居民放心消费的环境。

4、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府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精神。要明确重点,划分类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现有已就业人员,要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遇到困难的企业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等办法,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加强免费技能培训,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再就业;对于城市就业困难群体,要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落实灵活就业、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大学生,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不断强化对毕业生的服务指导工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


信息报送:省统计局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琼ICP备05000041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01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