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件藏品唤醒四百年琼剧记忆
一位戏迷的博物馆
吴开英琼剧博物馆前,晚清民国时期琼剧著名男旦陈成桂的雕像。 受访者 供图
吴开英琼剧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琼剧人物琉璃罐(局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 摄
琼剧博物馆展陈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 受访者 供图
根据老照片复原吴桂喜、林道修主演的传统琼剧《彩萍赠银》场景。 受访者 供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
8月20日,海口市新大洲大道颐和美景花园内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海南省首家琼剧博物馆——“吴开英琼剧博物馆”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这座博物馆是由七旬“戏迷”吴开英先生耗时三年打造的私人博物馆,以1100余件珍贵藏品唤醒了琼剧400多年的文化记忆,成为承载海南本土艺术“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
半生牵挂,为给琼剧一博物馆
琼剧,又称海南戏、琼州戏,作为岭南四大剧种之一,自明代中叶萌芽至今已走过400余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海南文化的“活化石”,更随侨胞足迹远播东南亚,成为联结海内外乡谊的重要文化纽带。
然而,这样一门承载着本土记忆与侨情的艺术,却长期没有一座专属博物馆——这一遗憾,从20世纪50年代琼剧老艺人首次呼吁,到21世纪初仍未实现。
“等别人来做,我们可能等不起了。”吴开英的这句话,道出了建馆的初衷。曾任文化部教科司副司长、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的他,半生浸润在戏曲文化领域。身为万宁人,他始终心系家乡琼剧的传承与发展。早在2012年,他就曾向海口文化部门提议建设琼剧主题展示空间,但由于条件不成熟等客观原因,一度搁置下来。
吴开英并未放弃。面对传统艺术日渐淡出年轻人视野、琼剧史料散佚的困境,2022年,68岁的他以一己之力,毅然启动筹建工作。
建馆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吴开英将其总结为“三超”:超规模、超预算、超想象的困难。
最初200平方米的计划,因藏品数量远超预期,最终扩展到420平方米,空间租赁成本和装修费用大幅增加,预算超支三四十万元;更棘手的是审批流程——作为民间自发建设的博物馆,从申报登记到合法运营,需经过民政、旅文、消防等多个部门审批。
尽管有诸多困难,吴开英始终坚持“民间办馆、公益为主”的原则,最终在海口市旅文局、民政局的支持下,拿到了运营资质。
资金和人力也是难题。博物馆从设计、装修到布展,几乎全由吴开英夫妇二人主导。为节省开支,他们亲自挑选展柜、整理史料,甚至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明代琼剧人物琉璃罐、清代琼剧唱本等拿出来展出。
“有朋友说我放着北京的好生活不过,偏回老家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吴开英笑着说,最忙的时候,自己和爱人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深夜,吃住都在博物馆的偏房里解决。“但看到老艺人的戏服、南洋时期的琼剧唱片能有地方安放,心心念念的琼剧文化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心里就觉得值。”
每一件藏品都是“活历史”
走进博物馆,42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历史厅、剧目与人物厅、海外传播厅、黑胶唱片厅、戏俗厅等多个展览区域,1100件藏品串联起琼剧的前世今生。
历史厅正中,吴开英兴奋地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馆陈的明代琼剧人物琉璃罐。“这只罐子是我的高中同学多年前赠予我的,由于找不到用处,躺在家里许久不曾问津。没承想,当我开始筹办博物馆时,脑子里突然就浮现出这只罐子来。”吴开英说,经专家鉴定,这只琉璃罐为明代晚期万宁琉川窑烧制品,全国罕见,更宝贵的是罐上所绘的正是琼剧表演的情景,细腻地雕琢出两位形态各异的戏曲人物,他们身着戏服,或手持道具,或身姿婀娜,仿佛正演绎着一场精彩的琼剧片段,以实物证据的形式证明了“琼剧产生于明中叶”的学术观点。
像这样意义独具的藏品,馆内还有许多。
人物厅则聚焦琼剧名家,既有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海南梅兰芳”的林道修的戏服、赴京艺人使用的老皮箱、琼剧剧本原件,更有琼剧大家郑长和的卧室复原场景——老架子床、收纳金银细软的皮箱木箱、1948年从新加坡带回的搪瓷茶盘、戏迷赠送的金龙戏珠漆器花瓶……
复原的“长和居”内并不富丽堂皇,甚至显得有些简陋,但内里的每一件物事都是郑长和后人捐赠的原物。“通过情境的复原,我们也能一窥当年琼剧人的生活,体悟以琼剧为生的老一辈打拼的艰辛与不易。”
海外传播厅则用地图和实物讲述琼剧“下南洋”的故事。产于1925年的布伦瑞克留声机播放着珍贵的灌制于南洋的琼剧老唱片,片中的唱腔与海南本土唱腔有着微妙的异同;今时今日已经不再流通的几枚“猪仔钱”(曾在种植园、戏班等领域流通的代币)静静躺在展柜中,诉说着琼剧艺人在南洋筚路蓝缕,承担着的辛苦谋生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因琼剧《文君卖酒》得名的新加坡“文君酒店”老照片上顾客盈门、摩肩接踵,展现了当年琼剧在海外的影响力……
“这些不只是‘老古董’,更是我们读懂琼剧、了解琼剧如何走到今天的历史纽带。”吴开英说。
不求热闹,但求“点燃火苗”
“我不在意多少人来,只要有一个年轻人看完后想了解琼剧,这馆就没白建。”聊到博物馆的愿景,吴开英真挚且坚定地说。
目前,琼剧博物馆开设了黑胶唱片厅(琼剧唱腔欣赏厅)、1956年农村演戏场景(兼为表演厅与亲子体验室)等一众琼剧体验区,尽最大可能为公众提供亲身体会琼剧的空间。
“哪怕只是给附近的朋友、戏迷们打造一个周末的去处,我也非常满足。”吴开英还说,博物馆将通过展览收藏、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为琼剧艺术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
“我今年70有余了,能做的就是点燃这簇‘火苗’,剩下的交给年轻人。”吴开英说,今年,新加坡琼剧传承中心揭牌,让他看到了琼剧“走出去”的新希望,“像博物馆这样的设施,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连接海南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从一个人的执念,到一座馆的诞生,吴开英用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意义。正如博物馆墙上的一句话“在文化认同中寻觅情感慰藉,在情感共鸣中汇聚奋进力量”,这座小小的琼剧博物馆,可能不仅是海南本土艺术的“家”,或许更是无数海南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