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荣光
2025-09-15 08:55 来源: 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海南澄迈大美村内史王公里碑石。 段万义 摄

段万义

午后阳光牵引,和一块特殊石碑执手,算是与海南澄迈大美村的初相遇。

古石碑阴刻红字“内史王公里”,质朴地陈述着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内史王赞襄荣归故里之过往。它立于村头盘根错节的老榕树前方,像排兵布阵的急先锋,着意书写着村内曾出过贵人(皇帝的老师),彰显了此村之无上荣光,激励着后人以先师为楷模发愤图强。轻抚浅黑碑石,凹凸缓慢划过,有深深的古意游走。一处沉默的历史瞬间又鲜活了,仿若王赞襄先贤徐徐走来,亲切地招待远道而来的晚生。

与村前左边石碑呼应的是,右侧一座大型冲天式三开间“内史”石牌坊。飞檐上翘起的饰物造型是四条游弋的锦鲤,意寓鲤鱼跳龙门,仿佛要与天公试比高。牌坊以框景的方式框出一方俊俏的小池塘。白云在蓝天的助力下,像极了待嫁的新娘,于池塘中打扮着自己想要的模样,似乎与游人相媲美。一不留神,被调皮的风捣了乱,微波泛起,涟漪纷纷,直散向塘边的草丛深处,也散去了些许淡淡的愁绪或欢喜。

小池塘秀美于村前大池塘一隅,仿若漂亮衣襟一角,缺了便成无限眷恋。徜徉于短短塘堤,恰逢孩童投石挑水戏耍得欢愉,顿觉返璞归真。随即,似乎又显现水边许多村姑那一低头的温柔,抬眼的纯朴,以及轻捋秀发的婉约。曾经浣纱捣衣的生活气息与灵动,已被多年前村里通用的自来水消隐得了无踪影。

大池塘形如元宝,又特似古代官帽,镶嵌在村庄前部,肩负着润泽一方的重任。她波静水平,犹如一面大镜,以史为鉴,观照现今,观照日月,观照自己,观照众生。其中,划出一条长长的绿洲,使人联想起长沙的橘子洲,借颜值之高可以尽情抒怀。村前拥水,村后社延岭,传统文化中所说“前有照、后有靠,易出人才”,大抵如此。不知“奇才国器”王赞襄先生对此持何高见?

沿塘堤往上,见迄今已有400多年的王氏宗祠,虽风雨蹉跎了芳华,但优秀传承在光阴中日益变得厚重。作为村中古建筑的领衔之作,王氏宗祠从布局到选材制作相当讲究,规模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有外庭、照壁、角门、前庭、中庭、后庭、围墙和厢房。三槐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有致,足见旺世家族。喜欢柱上的嵌字联,“大庭植三槐子姓蕃衍光祖德,美地发万世孙支林立振宗功。”这与“族盛则称大,里仁斯为美”一联相得益彰。门前,照壁顶上双龙戏珠,墙面八卦阴阳图,无不诉求辉煌与安康。地上五块黑石,被传颂为“龙石”,吸引每一位造访者亲近和看重,以期日后增添吉祥之气。

足斤足两的忆旧,还有绕不过的200多间火山岩民居,是海南省唯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并且规模较大。一间间三格十柱式石屋,仿佛缀在12条古石道的颗颗珍宝。踏上放射性分布的村道,沧桑袭来,古朴悠然,一脚一清音,一步一历史。

出了村,是一片又一片的莲池,波光潋滟,云影徘徊。大美村民在秉承祖先懿德之时,致力于乡村振兴。“九品莲”白中带黄、翠、紫,掬一朵便爱不释手。忽然想起诗人席慕蓉,顿生淡淡伤愁,或许你我都曾有《莲的心事》,如何在最美的时刻遇见心中人。而时光慢慢告知,“我已亭亭,不忧也不惧”。

“莲”音同“廉”,浸润在一阵阵清雅的莲香里,可以体悟“内史公”清正廉洁的品行。母亲病故,王赞襄两袖清风归故里守丧,守孝期满不贪权位恋田园,而辞官回乡。神宗皇帝曾为他拨款重建王氏府第,但他随即将此经费转向救济村中穷人。后人环顾王赞襄故居,心中不免流出苍凉之歌。为造福家乡,他还发动地方民众修桥筑路,以利各种流通之需。此时,突然忆起新中国的“将军农民”甘祖昌,主动解甲归田,几十年带领江西老家莲花县的农民脱贫致富,似莲之高洁终其一生。

优质火山岩地下矿泉水,握手火山岩富硒泥田,默契配合,协同作战,使得无污染的九品香水莲华丽出彩。此莲可泡茶煲汤入药,明目清心润肺,也为大美村民经济输送缕缕清香。

闲来一杯莲花茶,心若佛音缭绕,禅意悠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