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申遗成功
探秘东方金字塔
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无人机照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卡斯特飞越宁夏贺兰山时拍摄的西夏帝陵3号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西夏陵出土文物红砂岩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西夏陵出土文物迦陵频伽(又名“妙音鸟”)。
金满楼
近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耸立千年的王陵
西夏陵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南段东麓,位于宁夏银川市。其北傍高山,东眺黄河,背山面水,与辽阔陡峻、峰峦叠嶂的贺兰山一同形成气势雄伟、画面壮丽的古代陵区景观。据统计,西夏陵共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陵区已出土7000多件馆藏文物与大量建筑构件残件。
西夏陵约建于一千年前,由于后来西夏王朝被蒙古大军所灭,其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湮灭无闻。明朝弘治年间的《宁夏新志》记载:“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直到上世纪30年代,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在飞越贺兰山时,发现山脚下有一片神秘且巨大的圆锥形“土堆”,于是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将其拍下。此后,这些相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这些“圆土堆”一度被认为是“白蚁堆”或是一片唐墓。1972年后,考古人员开始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证实了这些遗址为《宁夏新志》所记的西夏陵。
从建筑风格来看,西夏陵墓群以北方黄土夯筑技术为主,融合中原王朝传统陵制与佛教元素,并呈现出“承唐仿宋、兼容并蓄”的文明特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形似佛塔的八角形陵台,多为5层到9层的单数层级,与佛教文化中“单数为吉”的理念相对应。有研究者认为,西夏统治者自认为是佛子或佛的转世,因而将陵台设计成佛塔形状,由此形成了“东方金字塔”的独特风貌。
西夏陵墓群的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目前主要保留了9座帝王陵墓。尽管规模与面积大小不一,9座帝陵的建筑布局与规制大体相同,每座帝陵均以陵城为核心,陵台为其地面最突出部分。但与中原王朝墓葬不同的是,西夏陵的墓葬不在陵台下方,而是在其南侧(约10米远)。可惜的是,这9座帝陵的墓室此前均已遭到毁灭性破坏,目前保存下来的只剩下夯土结构部分。也正是这片矗立千年的黄土冢群,见证了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历史。
昙花一现的西夏王朝
唐末、五代以后,西夏与两宋、辽、金同时并存。《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颇为遗憾的是,西夏没能在传统的二十四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因而与同时期的王朝相比,其历史不太为人所知。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人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史称西夏,延续近200年。
作为西北地区的一方政权,西夏先后打败甘州回鹘、凉州吐蕃诸部,后又与北宋、辽国两大强邻发生战争并获胜,由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鼎盛时期,西夏曾拥有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并牢牢控制河西走廊一带。
从长期来看,西夏在宋、辽两强对峙的格局下仍属相对较弱的一方。因此,西夏虽然对内称帝,对外仍对北宋、辽国称臣。在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后,西夏与两大邻国的关系相对平稳,彼此相安无事。此后,女真金国取辽而代之并迫使宋室南迁,但西夏国势与地位仍大体不变。蒙古部族崛起后,西夏开始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蒙古大军曾先后6次伐夏,但都遭到后者的顽强抵抗而未能得志。据说,成吉思汗对此极为愤怒,其“每饭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
1227年,蒙古大军攻破兴庆府,存续189年的西夏王朝最终灭亡。此后,西夏被改名为宁夏而沿用至今。元朝修撰前代史书时,并未将西夏单独成列,其历史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此外,蒙古大军攻破兴庆府后,出于报复摧毁了整个都城,所有史册均付之一炬。据考古学家研究,西夏陵所有陵墓都被盗掘,而且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破坏,大概率是蒙古军队所为。此后,西夏陵沉寂了数百年。
在西夏陵寻迹中华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陵历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默默矗立于贺兰山下。之所以能保存相对完好,除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外,主要原因在于其成熟的夯土技术。据统计,在整个西夏陵的营造工程中,夯土量约占工程总量的一半,砖石工程量占35%,木作量占15%。王陵的夯土建筑均为实心,外表用粗糙的麦秸泥抹平,然后用细泥加入赭红颜料搅拌涂抹,使墙壁成为赭红色。在密实的夯土结构下,植物根系无法维系生长,因而有力保护了这一历史遗存。
但是,想守护西夏陵也并非易事。自13世纪西夏灭亡后遭毁弃以来,西夏陵默默承受着风雨侵蚀及各种病害,一些陵塔甚至存在倒塌风险。为更好地保护这处遗存,国务院于1988年将其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西夏陵获得最高等级保护。
此后,我国考古、建筑、地质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团队,运用科技的力量让古老遗址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例如,2000年,在首次对西夏陵三号陵等陵区建筑进行抢救性加固时,团队成员在敦煌研究院的协助下采用新技术,用手工夯制的土坯填补墙体空洞,再用高模数硅酸钾溶液喷涂表面,让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
“宋辽夏金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西夏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持续对西夏陵进行研究发掘,将有助于丰富西夏文物资料,填补历史研究空白,让人更懂何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