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禹治水图》玉山
巧夺天工 国之瑰宝
清代乾隆《大禹治水图》玉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周惠斌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相传上古时代,中华大地洪水泛滥,灾难深重,大禹受舜帝之命,率领百姓栉风沐雨,兴利除害,面对滔滔洪水,他变“堵”为“疏”,奋战数载,“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洪,成为人们敬仰、爱戴的英雄,并由此淬炼成以民为邦本、公而忘私、坚毅不懈、科学创新等为核心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宁寿宫乐寿堂)内陈列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形象地再现了大禹与百姓开山治水的艰辛卓越场景,凸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山河的智慧意志和精神力量。
《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5350多公斤,峰岩高耸,重峦叠嶂,瀑布飞落,云岚升腾,满山古木苍松,处处洞壑溪涧。从山麓到山腰,山岩险峻,山路曲折,上下共雕刻了14组人物,既有老翁孺子、强壮青年,也有挥锤石匠、举镢农夫,他们或身着布衣,持锤开石,用木杠撬拉巨石,以绳索运送树苗;或赤膊上身,卷起裤腿,挖土开路。其中,大禹位于正面山腰处,与追随他的百姓锤钎凿石、镐刨砂砾,形象生动感人,表现了大禹治水过程中忙碌、艰难的场景。此外,玉山上部还雕有奔跑的麋鹿、跳跃的猿猴,山巅浮云处,更有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赶来爆破助阵的神奇故事。
整座玉山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综合运用圆雕、高浮雕、内雕等娴熟技艺,根据玉材的天然形势,巧妙安排人物、山水,构思严谨,通体精细立雕,造型逼真,雄伟壮观,显示出古代工匠们的精湛工艺,标志着我国清代玉雕已然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巅峰。
历代帝王皆以法先王,学尧、舜、禹而标榜自己,清代乾隆皇帝笃信“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为显示自己的圣绩和盛世,一度策划将“大禹治水”这一不朽题材雕刻在价值连城的巨玉之上,藉以反映以大禹事迹自勉和成为千古圣君的政治愿景。
《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用料最宏、器形最巨、雕琢最精、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其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光滑温润、致密坚硬、色泽晶莹的青玉,重达万斤,从新疆运往北京过程中,专门制作了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逢山凿岩开路,遇水沿河架桥,夏天以圆木滚动,冬天泼水结成冰道,前面用数百匹马拉行,后面由上千名役夫推扶,行程1.1万多里,耗时3年。
玉料运抵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内务府造办处大臣舒文,以清宫所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石渠宝笈》著录)为蓝本,令画工贾铨根据玉山原有形状,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十日设计出雕凿纹样,绘制了前后左右四面的图纸,并于二月二十七日制作出蜡样(模型)。五月七日,乾隆皇帝批准画样和蜡样,因担虑蜡样日久熔化,又下令依照蜡样雕刻木样,同时由造办处完成了出坯剖料的初步工序。九月,由运河运往扬州,交两淮盐政所辖的当地玉匠进行雕琢。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大禹治水图》玉山历经6年完成雕刻,同年八月十六日由水路运抵北京。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二十五日,在乾隆的授意下,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工匠朱永泰花了近一年时间,在玉山正面中部,镌刻了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镌刻了乾隆亲笔楷书的《题篆书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长诗,歌颂大禹四年间走遍全国,开山凿石,疏通江河,成功治洪,功德不朽;下部镌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九月,乾隆皇帝钦定将《大禹治水图》玉山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乾隆退位后的寝宫之一)内,下面承以纹饰精美的高60厘米嵌金丝山形青褐色铜铸底座。至此,《大禹治水图》玉山从采石、运输、设计、雕琢到刻字、安放,前后共费时10余年,总工程量达15万个工作日,耗白银1.5万余两,堪称中国玉器工艺美术史上的伟大创举。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