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东方图书馆全貌。 资料图
■ 周铁钧
张元济1867年生于浙江海盐,清代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总理事务衙门章京等职,1898年因参与维新变法被革职,在致力史典勘修、文化出版工作的同时,先后创建了通艺学堂、东方、合众三座图书馆。
1896年,张元济投身维新运动,提出“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在“自强”“兴学”理念的促动下,用多年积蓄,购买了一批英法等国进步书籍的中文译本,同时在挚友汪康年协助下,从各地购买一批国外思想启蒙、建制立法等方面的文献,还订阅了数十种中外报刊,并与同僚陈昭常、张荫棠等人捐出各自收藏的典籍古本,在北京创办了通艺学堂图书馆。
张元济根据运作实际,制定出《图书馆章程》和《借阅处章程》,对其人员职责,图书管理、分类编目、借阅办法等都作出明确条规,首开中国藏书机构对民众开放,可阅览、借读的先河,也创下了最早的图书馆管理、运行规制条例。
当时,热衷变法的光绪皇帝要阅读一些国外改章建制、法规条律的译本,但宫廷少有这类藏书,便差人去通艺学堂图书馆借阅。皇帝亲自拨款购书,使得图书馆名声大噪,借阅者日益增多。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张元济因此被革职,举家迁往上海,通艺学堂图书馆移交给京师大学堂,后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
1903年,张元济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开始广泛向社会征购古籍、方志、史典及外国进步书籍,用以拓展编译所翻译、出版科目,扩大业务范畴。他到任3年多,先后从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的书楼、书院购得宋、元、明代的《史记》《后汉书》《晋书》等一大批珍籍善本,编译所逐渐拥有古籍、史典、译本、图表总计33万余册(幅)。
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上,提出“兴建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的建议,得到了一致通过,并决定由他主持选址置地、开工建设。经过张元济等人2年多的辛劳操持,坐落在上海闸北区宝山路5层大楼的“东方图书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很快成为上海的文化活动中心。
1932年1月28日,日寇飞机轰炸上海,一颗重磅炸弹击中东方图书馆,一时间大楼浓烟滚滚,烈焰腾卷……藏存的图书皆成灰烬。张元济站在没膝深的纸灰中涕泪长流,仰天长叹,他愤恨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他痛悲被焚毁的中华文脉,无可挽回的文化浩劫。后来,他将幸存在上海金城银行保险库中的近600种善本珍籍,编辑成《涵芬楼烬余书录》,他解释“烬余”之意时说:“烬余,并非浩劫后剩余之书,而意在‘志痛’也。”
东方图书馆惨遭浩劫,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并未泯灭张元济对图书馆事业的热衷,他联合上海知名实业家叶景葵、参议会秘书长陈陶遗等人联合发出“创办图书馆意见书”,并很快得到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陈叔通、蒋抑卮、叶恭绰、李拔可等人的加盟支持。张元济在写给上海市教育局《呈为设立私立合众图书馆申请立案事》的报告中写道:“图书馆命名合众者,取众擎易举之义,各出所藏为创。”
1939年5月4日,张元济主持的“合众图书馆筹备处”在上海挂牌。进入实质运作阶段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藏书质量和数量,在加盟人士积极捐献自己珍藏的古籍典卷的同时,广开门路向社会征集各历史时期的名人家谱、日记、手札、档案等。经过近2年的努力,馆藏书已达22万余册,珍籍众多、门类丰富,每天最多要接待读者二三百人,当时知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如郑振铎、章鸿钊、秉志、钱钟书等人,都常去合众图书馆阅览典籍、查寻史料。
张元济一生创建的三座图书馆,改变了中国传统藏书的封闭状态,首创对外开放的先河,从理念、体制、管理等方面开辟了现代图书馆的运营模式,为传承、延续中华文化、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9月,82岁的张元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