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博物馆馆藏的鱼形墨斗。 高永南 摄
高永南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要是射出一条线,天下邪魔不敢挡。”相传,诗人秦少游曾出谜语给苏东坡猜,苏东坡却作“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凭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反让秦猜,一旁的苏小妹抢先和诗一首:“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去,归来摇橹还。”思忖片刻,三人相视大笑,原来三个谜语互为谜面,亦互为谜底,说的正是墨斗。
在传统木工手艺中,墨斗是用来打直线的工具,从墨斗中拉出墨线,趁着弹力打上黑线,另外配合墨签、拐尺用以画短直线或做记号,还可当铅锤使,用来画竖直线。
墨斗造型各式各样,圆的、方的、桃形的、船形的、鱼形的,不一而足。据说布鞋造型的墨斗,借助谐音,寓意“不斜”,正直做人。
制作墨斗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木头、石头、竹子、牛角,还有金属材质的。
一般常见的墨斗造型为两边各一竹片(或木片),前头嵌入包住竹节墨仓,其后用榫卯结构横杆固定,之后装线轮,摇把搭在两侧间,尾部再有榫卯结构连接加固,整体似船形,繁简得当,构件曲直有致,质朴适用。
在传统木匠手艺基本消失的今天,作为匠人重要工具的墨斗,年轻人已很陌生。昔日的能工巧匠,为炫手艺往往费尽心力把手里常摆弄的工具做成人们喜爱的某种艺术品,墨斗式样可供想象的空间大,功能、内涵深邃隽永,所以敬业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多在其上施艺炫技。过去徒弟出师单飞要给师父送一件代表其工艺水平的自制墨斗,难怪时至今日还多有精巧墨斗传世。
笔者在南方小镇长大,儿时常在匠人工场观摩,熟悉墨斗,后来也爱好收藏它,但一直没找到拿得出手的东西,前些年在海口东湖古玩市场的地摊觅得一个鱼形墨斗,终于一了夙愿。
这个墨斗由墨仓、线轮、墨线(包括线锥)和墨签四部分构成。
墨仓是墨斗前端的一个圆斗,前后有孔,墨线从中穿过,墨仓内填有蚕丝、棉花之类的蓄墨材料。
线轮属于手摇转动的构件,用来缠绕墨线,线由轮经墨仓孔牵出,固定在一端,像弹琴弦一样将墨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将墨线收回。
墨线一般用蚕丝、棉线纺成,经过墨仓时可以带出墨汁,末端有线锤,为用铁或铜制作的尖锥,呈“8”字形,可插在木头表面以固定墨线的另一端,也可以当铅锤使用。
墨签由竹片做成,下端呈扫帚状,在木料上放线弹墨线时用它压在墨仓内的墨线上使墨线均匀濡墨。荀子《劝学》篇里提到“木直中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海南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一枚墨斗为鲤鱼造型,首尾长15厘米,高6.5厘米,最厚处5.5厘米;嘴、须、睛、鳃、胸鳍、背鳍、鳞片一应俱全,清晰可见;鱼尾高高翘起,活力十足,似乎下一刻它将奋力一跳跃过龙门。翘尾设计便于掌握,且较省力,可谓匠心独运;墨仓位于鱼头顶部,下侧前后有小孔分别通向线轮仓(两侧留有轮轴孔)、鱼嘴墨线牵出口(嵌入耐磨损铜管)。
至于其材质,有人特意用刀片在鱼鳃下和背鳍处刮开两小块表皮,露出老波罗格特有的咖啡色木质。
海南民俗博物馆还藏有一造型简朴但做工却颇为精巧的墨斗,前为椭圆形墨仓,后为长椭圆形线轮仓,线轮若在它一半会露出仓外,伴放线或摇轮收线轮毂飞转时它无疑是独特看点;另一造型极简版,长“山”字形木板前头榫卯固定墨仓,稍后用结实木轴架上线轮。简陋是简陋,但至今仍能使用,也很难得。
传世的墨斗造型知多少?
早在2013年春节,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系列片曾推介收藏2000多个材质多样、造型各异的墨斗的木匠世家、藏家乔崇,并请来其家族传人现场表演墨斗等工具的实用操作。这些墨斗的材质和形制有唐代石头、宋代青铜,也有明代布袋和尚人形和清代鞋型等,大的尺余,小者寸许,琳琅满目,让观众大开眼界。
(作者系海南民俗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