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村医图》
定格宋代乡村医疗场景
宋代《村医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缪士毅
闲暇之时,翻阅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世名画》,为其中一幅《村医图》所吸引,细细品赏,不仅尽享画作艺术之美,也加深了对古代医学的理解。
《村医图》又称《灸艾图》,描绘走方郎中(即村医)为百姓医治疾病的画作。此画作为李唐所绘。李唐,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市)人,字晞古。他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的画家,擅画山水,笔墨遒劲,笔力益壮;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折方劲硬。李唐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对后世绘画艺术影响很大,《村医图》为其传世名作之一。
《村医图》为立轴,绢本设色,纵68.8厘米,横58.7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画面看,土坡起伏,碧草可见。近处两棵树木主干粗壮,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树旁村舍隐现。就在树荫下,一患者袒露上身,双臂被身旁人紧紧抓着,其中一人还按住了他的身子。村医全神贯注地施展医术,给患者精心治疗。一旁的药童手持膏药,准备将其交给村医用于患者敷用。而患者表情痛苦,双目圆睁,张着大嘴,似乎因病痛而呼喊着,令人同情。
《村医图》的绘画手法纤巧清秀,人物刻画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将村医、患者、观者惟妙惟肖地呈现在画面。同时,笔墨运用得当,将树木、碧草等描绘得自然有致,反映了当时乡村情景。画家通过对当时灸艾治疗这一情节的描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乡村百姓医治疾病的情形。
灸艾(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也是古代村医治病救人的医术之一。它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此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孟子·离篓篇》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炙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艾叶……主灸百病。”我国传统针灸中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的。《灸艾图》就是对宋代运用艾灸疗法治病的生动描绘。
品赏宋代李唐的《村医图》,品的不仅是绘画艺术,还有我国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激起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并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