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倾囊捐赠
千年苏韵驻留海南
王富龙捐赠的《施注苏诗》。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这些古籍就像远行的游子,如今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站在海南东坡主题图书馆的古籍展柜前,王富龙凝视着刚刚捐赠的《施注苏诗》,指尖轻抚展柜玻璃,眼中闪烁着光芒。这部跨越三个多世纪的珍本,在历经岁月的流转后,终于在这片东坡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安了家。
10月18日,对王富龙一家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位与古籍相伴三十载的收藏家,携妻子张明明、女儿王佳遇,共同为东坡文化在海南的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已不是王富龙第一次慷慨捐赠——去年,他就将珍藏多年的多套珍贵古籍无偿捐赠给海南东坡主题图书馆,其中包括嘉庆刻本《东坡书传》、道光三苏祠刻本《东坡全集》、明代汲古阁《东坡题跋》等,每一部都是研究东坡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古籍是有生命的。”王富龙深情地说,它们需要被阅读、被研究、被传承,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正是这份对古籍的深厚感情,促使他今年再次携全家倾囊相赠。
王富龙今年的捐赠清单更加丰富多元:从清康熙三十七年白华书屋写刻本《苏学士文集》,到民国文薮堂木活字印本的《苏氏族谱》;从斑驳的《赤壁赋》拓片,到明代白棉纸精印的《欧阳修文集》……十余部古籍善本,每一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部《苏氏族谱》。王富龙指着泛黄的书页,解释道:“这里收录的39幅苏轼父子版画,每一幅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如此大开本的木活字印本族谱,在存世文献中已十分罕见。它不仅记录了苏氏的家族脉络,更是一个时代的艺术见证。”
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个书香之家的“组团”参与。在王富龙爱人张明明生日那天,她做出了一个特别的选择。“本来想给她买条项链作为生日礼物,但她却说:‘不如捐一套《施注苏诗》!’”王富龙回忆道,爱人这份对文化的珍视,让他深深感动。于是,向海南东坡主题图书馆捐赠一套清康熙三十八年宋荦精刻本《施注苏诗》,成为了张明明最特别的生日纪念。这套典籍不仅版本珍贵,更是清代雕版印刷艺术的典范,其刻工精湛、保存完好,书中天头有先贤大量墨笔批校,让见多识广的专家们也赞叹不已。
更让人惊喜的是,王富龙的女儿王佳遇,也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明代《东坡文集》卷七十四。“每当读到‘大江东去’,都能感受到东坡先生那份穿越时空的豁达。”王佳遇说,“这些古籍不应该只被个人珍藏,而应该被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与东坡先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除了文献捐赠,王富龙还特别关注这些文化瑰宝的保存环境。他捐赠了六个专业的古籍展柜,“古籍就像娇弱的花朵,需要合适的‘家’。温湿度控制、光照防护,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它们的存续。”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一个真正爱书人的责任与担当。
此外,他还捐赠了2000本图书馆手册和300个《渡海帖》文创产品,希望让东坡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表达。”王富龙说,“既要保护好古籍,也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泛黄的书页静静躺在展柜中,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追寻文豪的足迹。在这里,古籍不再是尘封的旧物,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正如王富龙所说:“我们只是这些文化瑰宝的暂时保管者。让它们在最适合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才是对文化最好的尊重。”这份跨越代际的文化情怀,正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