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开展“六水共治”攻坚战,全方位保障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水润琼岛绣画卷
俯瞰松涛水库。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大广坝水库。赵茜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编者按
一湾碧水绕琼州,两岸流绿惠民生。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同时开启。自我省开展“六水共治”攻坚战以来,全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提升,全社会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今天,本报特别推出世界水日主题报道,关注我省“六水共治”攻坚战推进情况,以及取得的典型工作经验。敬请关注!
3月21日,位于南渡江中游的迈湾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施工现场,一辆辆载着混凝土的卡车将混凝土浇在坝段上,碾压机来回碾压坝顶路面;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西部地区供水工程隧洞里,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顶端刀盘将岩石削成碎渣,通过传输履带运送出洞口……
2023年,我省继续以治污水为突破口,协同推进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优海水、防洪水“六水共治”,狠抓黑臭水体治理、城乡污水治理以及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河道综合整治等,开展全域综合治水,全方位保障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从万宁市万城镇周家庄向小海方向望去,一片红树树苗已扎根海域,青青葱葱。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养殖塘,从养殖塘里流出的污水排入海里。经过2年持续开展的退养还滩与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后,现在这里红树连片,长势喜人。
“改善小海水质,将小海打造成全省‘六水共治’的样板田。”这是万宁市对省委、省政府立下的“军令状”。当前,围绕小海治理的清退养殖塘、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等各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中。
治水先治污。今年,我省“六水共治”攻坚战重点攻向城市和农村地区黑臭水体、顽固水体的治理,并提出了在年底前完成19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清零目标。各市县将狠抓黑臭水体治理,治理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全域综合治水。
全域综合治水需系统推进。省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治污水是当前“六水共治”主战场,省治水办将发挥协调统筹作用,联合水务、生态、农业、资规等多个部门统筹力量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要素保障、设施互联互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改厕融合等工作更好落地。
三亚市海棠区后海村,家家户户都有水龙头,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让村民的生活更加方便。这里的自来水来源于三亚市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的赤田水库,两地政府探索建立“上游护水、下游补偿”的生态补偿工作机制,推动赤田水库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三道居场部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等建设,为三亚人民守好饮用水“蓄水池”。
白沙翠堤、墨花润春、三滩映月,这是定安正在打造的水系连通“水美乡村”项目景观点的名称。当地以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为切入口,将全域土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融合到一起,全面改善、提升乡村生态面貌。
围绕长效治水目标,我省探索多元化治水模式,更加注重整体施策、系统协同、水生态价值实现。比如,在解决治水资金难题上,我省鼓励各市县在投融资改革中更加注重“两手发力”,积极与政策性银行加强金融合作,争取开发性金融政策的扶持,采取市场化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探索PPP、EOD等新型投资和运作模式。
当前,我省一批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水生态修复项目、商业模式治水项目渐次实施。如三亚市通过环投集团采取资产证券化、引入社会资本、股权并购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推进“六水共治”项目建设和设施运维,五指山采用PPP模式实施昌化江上游滨河雨林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省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还将探索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区域厂网整体打包建设运营等方式,继续增强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引导资源优化配置,逐步解决治水资金筹集、治水项目运营管理等短板问题。(海南日报海口3月21日讯)